【典型病例】
病例1:旷某,女,38岁,已婚,2003年7月22日初诊。
主诉:月经失常4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4个月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异常,以行经期长为主,长达10多天,甚至半个月方净。开始时经量不多,点滴而下,色暗黑,约6~7天后经量才增多如常量,经色转鲜红,时有小血块,小腹隐痛,无腰酸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末次月经2003年6月20日。刻诊:自觉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不多,色黄无臭,宫颈光滑,子宫前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包块,无压痛。
诊断:经期延长(阴虚血热夹瘀型)。
治法:滋阴清热祛瘀。
处方:二至丸合两地汤加减。
生地黄10g,地骨皮10g,女贞子12g,墨旱莲20g,川续断10g,丹参12g,蒲黄10g,五灵脂10g,益母草10g。日1剂,水煎服。
2003年7月29日二诊:服上方后次日月经来潮,开始3天经量仍少,色暗黑,第4天始月经量明显增多,今为月经第6天,经量中等,色仍鲜红,有血块,无腹痛、腰酸等,口干便结,心烦,睡眠欠佳,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守前方去丹参,蒲黄改炭剂,加玄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远志10g、仙鹤草15g。日1剂,水煎服。
2003年8月5日三诊:月经第10日干净,现仍口干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睡眠较前好,舌质淡,苔少,脉细数。治法不变,仍以二至丸合两地汤加减,药用生地黄10g、地骨皮10g、玄参10g、麦冬10g、阿胶10g(烊化)、川续断10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五味子5g、远志10g。日1剂,水煎服。
2003年9月6日四诊:连续服上方20天后,末次月经于2003年8月24日来潮,量中等,色暗红,7天干净,口干咽燥等消失。随诊3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经期延长,辨证属阴虚内热,热迫血妄行,加上热灼血成瘀,瘀阻经络,新血难以归经,故月经淋漓达半月始净。治疗以滋热清热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方用二地汤合两地汤加减。方中生地黄、地骨皮养阴清虚热;女贞子、墨旱莲、川续断滋阴补肾,水旺则火自灭;丹参、蒲黄、五灵脂、益母草活血化瘀。因药证合拍,故取效较快。
病例2:陈某,女,30岁,已婚,2004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月经异常1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去年5月宫内放置节育环后月经即不正常,以月经周期延长为主,开始5天月经量正常,第6天始明显减少,但淋漓至第10~12天方净,经色暗黑,有血块,伴经行小腹疼痛,月经周期正常。曾多方求诊,用中西药治疗均无效。刻诊:正值行经期第5天,量不多,色暗,有块,小腹隐痛,舌质紫暗,脉弦涩。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见少许血性物,宫颈光滑,子宫前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附件无压痛,未及包块。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宫内见节育环,位置正常,双附件未见异常回声。
诊断:经期延长(血瘀型)。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处方: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0g,五灵脂10g,蒲黄炭10g,益母草10g,艾叶6g。3剂,日1剂,水煎服。
2004年6月15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3剂后,阴道流血得止,腹痛消失,舌质仍淡暗,苔白,脉弦。守上方去益母草、艾叶,蒲黄炭改蒲黄。连服10余剂后月经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病例患者于放置宫内节育环后出现经期延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为血瘀型经期延长,活血化瘀止血是不易之法。因环卧宫内,属金刃之伤,瘀血停留,阻于冲任,新血难以归经,故经行时间延长。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养血又行血中之气,兼有活血的作用;白芍、熟地黄柔肝养血;五灵脂、蒲黄炭既活血化瘀,又能止痛;益母草、艾叶化瘀止血。全方处处着眼于化瘀、养血、止血,药证相符,故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