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人”与石门旧石器文明
石门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湘鄂边陲,东连澧县、临澧,南接桃源、慈利,西抵桑植、鹤峰,北毗五峰、松滋。西北层峦叠嶂,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渐趋平原;澧水支流渫水从西北贯穿东南,被称为石门县母亲河。石门中南部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据县文物部门考证,石门县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遗址23处,其中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具有重要意义。一处是石门县新铺镇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早期阶段,距今30万年,也就是说石门最早的文明有30万年。另一处是石门县皂市镇燕尔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洞穴遗址。这里重点介绍燕尔洞洞穴文明遗址。
1.燕尔洞“石门人”是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燕尔洞洞穴位于石门县皂市镇凤堡岭西山角,距县城25千米。燕尔洞洞穴是在渫水北岸凹岸石灰岩陡壁上发育的三层溶洞。燕尔洞洞穴遗址由两个洞穴组成,编号为1号洞、2号洞。1号洞在北岸偏下部位,2号洞在南侧偏上部位,两洞均发育在凤堡岭西面的陡壁上,间距7米。洞穴坐东朝西,洞高出渫水河河面8米。1982年发现并采集有犀牛化石、东方剑齿象象牙化石等。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又在该洞穴中采集动物化石多件,并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专家实地考察,认定燕尔洞是一处有希望找到人类化石的重要洞穴遗址。199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与石门县博物馆联合对1号洞、2号洞穴进行了科学发掘。1号洞穴洞深14米,高约2米,洞口为弧形,宽2.8米。洞厅里黑暗无光,中央有一巨大的洞顶崩塌角砾,径2—3米,角砾的底部有丰富的动物化石胶结堆积。在洞厅东侧延伸方向有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文化堆积物。洞穴堆积层次分明,动物化石丰富,有猕猴、豪猪、竹鼠、虎、豹、獾、东方剑齿象等100多件化石,多属典型的华南哺乳动物群。在化石堆积层中发现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等石制品50余件,以及烧骨和经人类加工的骨器。1992年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石门县博物馆联合试掘燕尔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段人类左股骨化石、下颌骨1件,以及完整牙齿3颗。2006年5至7月第三次发掘1号洞,又相继出土了人类完整牙齿3颗。从燕尔洞发现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以及并存的动物骨骼化石和某些动物骨骼化石上有火烧痕迹等推断,该洞是人类活动的场所。特别是出土的智人股骨,是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燕尔洞洞穴遗址发掘面积虽小,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古人类文化信息。为了便于今后的研究,考古学界把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石门人”。[1]
2.燕尔洞“石门人”填补了湖南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
“石门人”生存时代可以从共生的动物化石群得到说明,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晚期。根据燕尔洞1号洞穴和2号洞穴堆积的地层分析与比较,1号洞穴应为晚更新世,距今10万—2万年;2号洞穴略晚,已进入晚期“智人”阶段,距今5万—1万年。此为湖南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点,填补了湖南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在考古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柴焕波在《湘西古文化钩沉》中指出:“湘西旧石器文化分别属于㵲水文化群和澧水文化群,澧水文化群主要分布在澧水中下游地区,并且大部分密布在洞庭湖西岸平原区及平原向山区过渡带上。”[3]
产生“石门人”的燕尔洞遗址正是处在澧水中下游平原向山区过渡带上。在这里简单讲一下“石门人”在地质年代的位置。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代,其中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四纪是地质史上最新的一个时间单位,它又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距今300万年左右。第四纪的突出特点是全球气候周期性冷暖,在生物学方面则是人类的出现,所以考古界把第四纪称为“人生纪”。中国第四纪地质年代划分,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纪地质学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4]人类起源于古猿(类人猿)。中国古猿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1000万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猿进化为“古人”,即今考古学界通常所称的“原始人类”。“原始人类”在我国的发现主要在南方。我国南方的“建始人”距今200万年左右。我国考古学界认为“建始人”为“人类起源亚洲说提供了新依据”,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类祖先。其次是“巫山人”,距今180万年左右。其三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其四有“郧县人”,距今100万—60万年。其五是“长阳人”,距今20万年左右。其六就是“石门人”,距今10万—5万年。可以说我国人类起源于中国南方。[5]
3.石门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石门县旧石器时代遗址除了燕尔洞外还有许多。目前石门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澧水及其支流渫水两岸,其分布范围东西长18千米,南北宽14千米。遗址所在的乡镇有阳泉乡、皂市镇、新关镇、楚江镇、二都街道、易家渡镇、瓜子峪乡。[6]较重要的遗址有:位于石门县易家渡镇枧桥村14组的机砖厂王家山遗址,1987年、1989年国家、省考古专家确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的晚期,距今约15万年。此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全国旧石器考古界极大的重视,为研究湘西北远古人类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位于石门县新关镇青山河村12组的瓦窑堡遗址,1987—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袁家荣、储友信为配合三江口水电站的修建,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鉴定,该遗址属晚更新世早期。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对湖南省及长江中游旧石器考古有着重要意义,为研究湖南省旧石器时代文化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石器文化的联系,提供了重要材料。另外石门还发现西溶遗址、桅岗遗址、秀峰堡遗址、七松遗址、青狮岭遗址、大龙潭遗址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说明石门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皂市及以下地区。旧石器时代石门县西北乡地区还处于洪荒无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