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中乡八番顺元邓氏宣慰司
1.邓均忠抗击向思永、夏克武,保卫石门
中央王朝元朝廷对蛮夷诸族统治授以土官以后,今石门境内的北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南地区及南部地区当时分属不同土司管辖。八番顺元宣慰土司占据石门中乡地区。
元至正十二年(1352)峒长向思永叩掠石门,邓均忠集合乡丁拒守。至正十四年(1354)向思永更加猖獗,与峒酋夏克武连兵进攻石门。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校注》载[12]:“壬辰至正十二年(1352),峒长向思永劫乡邑,邓钧忠纠丁拒守。”又“甲午至正十四年(1354),峒蛮向思永寇掠石门,邓钧忠击杀之。先是思永作乱,钧忠纠乡兵拒守。是年,思永复与峒酋夏克武(夏得忠之父)连兵拒石门,钧忠复率义兵击杀之。事闻,封钧忠为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司,次子义袭职。既而红巾贼至,钧忠又拒之”。明洪武十八年(1385)峒蛮夏得忠、向思永劫杀石门仓库,经钧忠牛阵而破,麻寮司唐贤奉旨助征。邓氏宣慰司土司衙门建于南圻西部(今石门县白云镇),并令次子邓义亨驻军三江口。今白云桥仍有邓宣慰衙门仓储及宣慰四景遗址。
关于邓均忠、邓义亨的介绍,《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记载[13]:“邓均忠:字天衢。元至正十二年(1352),峒长向思永劫乡邑,均忠纠里丁拒守。十四年(1354),思永复与峒酋夏克武攻县,均忠复率义勇击杀之。传有‘火牛三百破贼’之说,至今土人尚称邓牯牛。事闻,封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司。既而红巾贼至,均忠又拒守却之。次子邓义袭职。均忠故居及八景详见古迹,墓详陵墓。”“至正十一年(1351),颍川妖人刘福通作乱,以红巾为号。薪州罗田人徐寿辉、麻城人邹普胜等以妖术聚众反,亦以红巾为号。其后福通迎韩林儿为主,都亳州,国号宋。旋居汴梁,其地去石门甚远。寿辉都蕲水,后居汉阴,国号天完。尝陷南康,军岳州,其将倪文俊屡陷澧州安乡,至石门颇易。均忠所拒红巾贼当是寿辉贼党。”“考陈友谅以倪文俊椽领,于至正十七年(1357)袭杀文俊,二十年(1360)杀徐寿辉,遂称帝,国号汉。二十四年(1364),明杨璟住三江口,招抚汉石门守将邓义亨降。不知石门以何年自元属汉(属陈友谅),史无可考。”“邓义,均忠次子。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甲辰归明,从征覃垕,升千户。洪武二十二年(1389),千户夏得忠诱九溪峒蛮复叛,靖宁侯叶升、征南将军胡海帅师十万,度九溪、大庸、天火岭、六古畀峒,出贼后掩击擒斩得忠,义与有功,升云南金齿卫指挥使。卒谥忠节,祀乡贤,荫一子。嘉靖间,六世孙邓玺改调承天府显陵卫。”
2.邓均忠的故居与墓葬
关于邓均忠的故居《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记载[14]:“邓宣慰故居,后枕白云,前带溪流。故宅已毁,遗址犹存(今石门县白云镇南圻)。”
关于邓均忠的墓葬《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记载[15]:“《通志》载,墓凡七处。上南溪四冢,一在分水岭之板桥峪,一在鸡鸣桥旁之悬钟峪,一在白云山后之北峪,一在樟木峪。下南溪一冢,地名大阴湾。瓜子峪一冢,地名神牌山垭。又一冢在慈利八都。今子孙亦莫知何处为藏形真冢。”
3.邓宣慰司衙门
邓宣慰司后迁桑植。据《桑植文物》载[16]:“邓氏宣慰司衙署,位于桑植县城东北八十五公里的人潮溪乡牛寒沟(今塔坪)。元至正十五年(1355)为军民宣慰使邓钧忠(又名邓光仙)奠基,其长子师圣修建。衙署东连袁家包,西接风箱山,后靠八斗台,前临牛寨沟。坐北朝南,房宇为木质结构,正屋为五柱四骑三间,两边是厢房,中间为抱厅紧连上下两堂,地广四亩余。”《桑植地名典故》载[17]:衙门,位于桑植县城东北80公里的人潮溪牛寒沟。元至正十五年(1355),为军民宣慰使邓均忠奠基,后由其长子邓师圣建成的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司衙署,习称邓氏衙门,后简称“衙门”,今为塔坪村村部。均忠一生主要活动于石门一带,击杀峒蛮。晚年邓均忠将宣慰司迁往桑植双狮(今白石乡双狮村),强令乡民大兴土木,重新修建了衙署,今名“官屋场”。邓均忠死后,葬于白石乡南滩。至今骑马墩、磉墩等遗物尚存。马栏垭、九人堆等地名亦因其而故名。邓有二子:其长子师圣为世袭官武德将军。次子师义袭父职,为宣慰使。清雍正年间邓师圣的长子邓永爵请解职献土归流,司衙废弃,改司设县。牛寒沟原衙门废墟,由邓氏后裔整平,重建民房,今为一村寨,仍沿用旧称,称为“衙门”。
八番顺元宣慰司后裔人物:古代有元朝宣慰使邓均忠,现代人物有闪存盘之父深圳朗科公司总裁邓国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