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土家族语言调查

石门土家族语言调查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石门土家族语言属土家语北部方言。明初石门添平土司,诸王子弟入“九溪卫庠”,习学汉语。明正德年间,添平所建有竺书院,各土司子弟入庠习学汉语。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非汉不仕,推行汉语汉文。清末民初,土家语逐渐为土家人偶尔在绝无外人时讲几句,表示“一家人”的一种亲热感。据民国初年参与《覃氏修谱》采丁的覃道宣回忆,当时一般老人都能讲几句土家语,青少年则学汉语,成年后再由老人传授“七里沙”。由于使用频率低,一代一代,土家语汇越来越少。1984年,石门民族调查开始后,讲土家语的人在磨岗隘、江坪河等乡发现。1985—1986年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后,人们知道这是一种民族语言。1987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陈康等3位专家到石门县抽样调查,结论是全县6万人会讲土家语。接着中南民族学院何天贞教授等一行6人在石门考察,发现大量土家语汇。通过中南民族学院教授何天贞挖掘鉴定:石门仙阳区土家语单词118个,太平区123个,泥沙区306个,苏家铺区194个,磨岗隘区225个,皂市区211个,各区交替异同,共发现土家语汇400个左右。现在石门土家人都通用汉语,少部分土家语转为石门方言了。下面根据《石门县志》记载及部分民族语言情况调查结果,参考叶德书、向熙勤《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以及尚立昆《守望精神家园·我对土家语的记忆与议论》,考察土家语特征。

在这里说明两点,一是下面所列土家语主要指湘鄂西土家族地区还孑遗存在的土家族语言,其中包含有大量石门土家族语言。由于大部分人不认识土家族语言,所以对土家族语言感到很陌生。但我们如果从这些大量土家族语言中寻找到自己所在地还在流行的方言,就能相信笔者所列土家族语言就是湘鄂西地区土家人千年守护的民族之根。如下列石门方言就是石门土家族语言:亮格儿或亮儿(窗户)、嘎公嘎嘎(外公外婆)、巴完或巴王(芭茅)、岩巴(石头)、镪(耙)、木子(乌桕)、灰沫(豆腐)、旁嘎(螃蟹)、利牙(母亲)等等。二是土家族语系中的语言在汉语中都有一个相应的词,但是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所以本文举例的土家语只不过是土家族语言汉字记音,就是说下面举例只是把土家语汉字记音翻译成汉语意思,离真正的土家族语言还有一定距离。笔者对土家族语言长期关注[1],以下对土家族语言做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