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覃氏土司在长阳
五峰地域在清雍正“改土归流”前一直属于长阳。“改土归流”后,将容美土司所辖之五峰、石梁、水浕各司,再从长阳、宜都、石门、松滋等县划出部分地域合而设立长乐县,隶宜昌府。1914年,为避闽省同讳,因治所依傍五峰山,更名五峰县。原县治在五峰山麓的五峰镇,现已搬迁至渔洋关镇。据记载,这里的渔洋关、红土关、星岩坪等地域元明清三朝时代曾长期是添平覃氏部族管辖的地方,留下了添平覃氏土司难以磨灭的历史足迹,也是添平覃氏人口聚集区。
1.覃仕魁覃友仁追贼至麻寮驻军红土
覃仕魁,伯圭长子,生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弱冠袭父职。史载“嘉定三年(1210)举授元帅职”。[47]此时的“元帅职”,当为南宋王朝在羁縻保顺州所立之安抚司,掌军事及民政,称帅司。[48]帅司的长官称安抚使。也就是说覃仕魁时任宋代保顺州(湖北省宣恩县中建)都元帅府元帅。“安抚使初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咸平三年(1000),始特置西川与峡路安抚使,处置镇压王均起兵善后事宜,以安抚副使为副职。后渐成各路负责军务和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并兼马步军都总管、兵马铃辖等。辖区小于一路,亦往往以知州兼任。安抚使署称安抚使司,亦称安抚司。”[49]宋理宗嘉熙时(1237—1240),覃仕魁随大军征战有功,授兵马都督大元帅,史载覃仕魁“镇守施州中建(今宣恩)等处”。有关施州,便是《覃氏族谱》所言“施州柳城”,今恩施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亦名州基山,俗名旧州城,讹呼柳州城,土瓷器皿多出其地。”[50]
覃仕魁娶唐氏,生长子友仁、次子友义。覃友义奉檄率兵远征岭南广西十二部,镇抚柳州落籍,成为广西柳州覃氏之祖。覃友仁,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辛丑,生于宋保顺州(驻地今湖北省宣恩县李家河镇)忠建都元帅府。生而颖异,有大志,青年时助父总管(忠建)都元帅府职事,授宋安抚使。早在宋哲宗经圣二年(1095)峒夷叛乱,唐节高统兵追寇,游中建峒至麻寮红土,屯兵驻守,安民乐业。石门《覃氏族谱》(光裕堂)记载:“祥兴年间(1278—1279),峒夷叛乱,魁遣其子安抚使覃友仁领兵追寇至麻寮红土屯驻。适宋亡,友仁遂迎魁公移彼,辟土以居。”[51]就是说宋昺宗祥兴元年(1278),宋室即将沦亡,鄂西长阳等处峒夷叛乱,覃仕魁因疾遣长子友仁统兵进剿,由施州忠建至麻寮平服叛夷,屯兵长阳红土峒,率众辟地而居。1279年宋亡。此处麻寮,当指原长阳地区,即今五峰湾潭境内“蛮僚”地域。此处在唐代及以前,是唐氏重兵驻防之行军衙署。唐节高远祖唐进宝(晚唐人)就葬于此附近水浕大木岭。史云:“唐允鉴,宋哲宗经圣二年(1095)袭职,守施州、中建等处,时峒夷叛乱,遣子节高统兵追寇,游中建峒至麻寮红土,屯兵驻守,荡平苗寇,安民乐业,敕赐诰命一道,封为武德将军,子孙世袭。”[52]
上面两条史料说明,麻寮唐氏、添平覃氏在明朝以前就“共同防御”外敌。此时正是北宋晚期,唐氏史料中所谓“峒夷叛乱”“统兵追寇”“至麻寮红土”与覃氏史料中的时间、地点、方式十分相似。有人说覃友仁“追贼至麻寮,屯兵驻守红土峒”,实际是唐氏邀约覃氏一起进行的军事行动,是有历史依据的。
2.红土峒的具体位置
当年覃友仁东去追寇屯驻的麻寮红土到底在哪儿?记载有几种说法:一说在今鹤峰县走马镇的红土村。据考察,走马镇红土村当年属于容美土司管辖的地盘,位于今鹤峰西南与桑植县交界处,地域偏僻狭小,山深林密,土地贫瘠,人烟稀少,驻军相当困难,应该不是峒夷叛乱之地。且此地离覃仕魁死葬地的长阳星岩坪有200多公里路程。如果覃仕魁殁于走马红土,宋元时期交通不便,山深路远,信息不通,断不会葬到长阳星岩坪。宋末元初,麻寮唐氏势力尚未及于此地,覃友仁追寇到麻寮时,覃氏属于麻寮唐氏部落下的百户,寄居在唐承基土司的属地。当时,麻寮土司还未进入容美土司的西南的地域。因此有人讲的麻寮红土指走马红土的说法,是把明清麻寮当作宋元麻寮,想当然的推测。
另一说法是星岩坪附近的红土峒,在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星岩坪东南部白溢寨前。长茅司境内泗洋河南北向贯穿其境,沿河两岸多为石灰岩沙质地貌,主要是红岩土,驻守该地的土司称红土峒。此处红土,当在湾潭麻寮行军衙署北,古称“红土峒”,以山腰一山洞中多红壤得名,位于今五峰西部牛庄乡横茅湖村艾家洲子南1.5公里处。[53]红土峒地处五峰、长阳、巴东、鹤峰四县交界之地,古长阳西南地带,与采花乡邻近。宋末元初覃友仁奉父命领兵东下驻守“蛮地”东南“红土”。究其原因,是湘鄂边各土司均乘宋元战乱之际扩张发展,覃氏部族所谓追贼至麻寮的红土,也是乘势向南拓进,“辟土以居”占有这里的部族与地方。
容美土司田舜年撰写百顺桥碑文记述:“十二月始由红土新路转南府而回到平山……正月贱旬复命,内眷先至白溢。五月之望舜复由红土至白溢,二十六五峰搭建纶音桥,桥旧无名,陛见本章因名焉。四月离开白溢由红土而回……”[54]百顺桥位于鹤峰与五峰交界处湾潭镇锁金山村1组原通塔坪长官司衙署旁,北侧桥台位于今鹤峰县燕子乡百顺村3组老桥头,南侧桥台位于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所金山村1组老桥头。该桥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一月由当时管辖此地的容美土司建成。这年容美宣慰使田舜年到北京觐见康熙帝归来后,在平山新遂堂撰写了这篇碑文。当时田舜年刚被皇上封为骠骑将军和诰封三代之嘉奖,见昔日畏途变康衢,深感诸事顺利,故勒石命名曰“百顺桥”。碑文多次提到田舜年往来于红土和白溢之间。白溢,即今采花乡白溢寨村。
《容美土司史料汇编》载《白鱼寨》:“离城六十里玉屏山上,俗写为白溢,四周皆溪。中起大山,高万丈,长百余里。《世述录》载,上有三台,具陆地,有大小三湖,今称天偃湖,中有五色鱼,下名水田寨。有四关:前红土关,通红溢,上容美;左漂水关,过麦庄,出资丘;右小章关,由后方通第四溪栗子坪;后关,通唐家坪。”[55]据当地人介绍,古红土关,就是白溢寨前的红溢寨,即现在的红鱼坪村,离星岩坪不远。
2020年笔者为了写作本书考察过红土峒。从星岩坪跨过泗洋河裕安桥,爬上山岭就是红鱼坪。红鱼坪在白溢寨正西前方,是一座高山顶上的坪地,地域比较辽阔。此地犹如一处世外桃源,风景优美如画,7个村民小组,650户2531人的村寨错落,屋舍稠密。该地原叫红鱼坪乡,于1957年至1958年星岩坪乡先后自长阳县划入,因海拔较高,适宜种植烟叶。现是采花乡的优质烤烟生产专业村,烟叶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红鱼坪对门的东前方有一道山岭,翻岭下山即是星岩坪。应该说这道山岭所辖的关口即是红土关。当年添平土司三世祖覃友仁追寇即是到此。后来不断开疆拓土,部族势力达到东北10公里之外的渔峡口和东南40公里之外的渔洋关等大片地区。再后来在元代中后期不断东移,到达今石门县西北部地域建立金鸡寨。
3.覃仕魁葬蹇家园星岩坪
覃仕魁随子徙居红土定居。元至元二十七年(1291)病逝,享年九十有二。《覃氏族谱》载夫妇俱葬长阳蹇家园红土峒九岭头覃大坪。蹇家园,位于清江以南,“原属长阳,今属五峰”。[56]《明史·地理志》云:“长阳县,西南有蹇家园。”新编《长阳县志》载:“1957年3月,宜昌专署研究决定,将长阳所辖红溢坪乡划归五峰管辖。1963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长阳所辖傅家堰区全部划归五峰管辖。”那么,蹇家园“原属长阳,今属五峰”,当在此一带。
蹇家园巡检司署设在响洞关、石柱、连天关之间。明《太祖实录》一五九卷云:“蛮人出没要路,如椒山寨、连天关、石柱、响洞、蹇家园等处,授以巡检。”其注云:“巴东县南有石柱关,西南有连天关。蹇家园在长阳县西。”[57]今考其地,在今五峰傅家堰东,即北宋时“梅子寨”地域。这里就是早期覃仕魁之子覃友仁驻守之处。蹇家园,古设巡检司。
《施南土司·覃氏族谱·源流》载:“祥兴年间(1278—1279),峒夷叛乱,魁遣其子安抚使覃友仁领兵追寇至麻寮红土屯驻。适宋亡,友仁遂迎魁公移彼,辟土以居。”[58]这段资料提供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蹇家园在“红土”附近,二是覃友仁接其父覃仕魁于蹇家园,时间是南宋灭亡之时。长阳白虎垄《覃氏族谱》载:覃仕魁殁葬蹇家园。[59]两段资料证实覃仕魁的确迁入古长阳境,并葬于蹇家园。蹇家园,在今五峰牛庄与傅家堰两个镇交界的东侧,巡检司元代置有“梅子关”。元末废,明洪武十七年(1384)复置巡检司,为土官系列。明末不复存在,以致史载“旧关堡,西有蹇家园,二废巡司”。[60]其后裔或为长滩土司,或分移渔洋关南之简家坪。
民国二十五年(1936)纂修版《长阳县志》记载:“覃将军仕魁墓,在星岩坪。将军湖南澧州石门添平所人,生宋末。星岩坪、蹇家园等处当年隶容美土司版图。将军因土司交涉,死葬于此。清同治年间,添平所进士覃玉池(覃远琎,字玉次,覃玉池是讹称)显贵,遣人来祭,建碑记略。四区(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白虎垄覃族,亦添平所原籍,岁时致祭弗废。”[61]星岩坪,位于五峰西北,地处泗洋河西岸,西南距长茅司村5.5公里,五牛公路旁。[62]
2020年8月,笔者为了写作本书,与石门县人大有关领导考察了松滋、长阳、宜都、五峰等县市,专程考察了覃仕魁墓葬地。覃仕魁墓在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原星岩坪公社今星岩坪村1组将军坪。“将军坪”即星岩坪,其实并不是坪,只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开阔山坡。星岩坪处在一条大峡谷的中心,古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官道。往东就是长阳渔峡口镇的白虎垄,向东南通往石门的添平所地域,朝西则可到达鹤峰的容美土司。覃仕魁覃大将军墓地位于星岩坪集镇下坡1公里的张家老屋茶地的斜坡,现在只有两块长满青苔的麻条石垒砌的台基留存在茂盛的茶丛地面。离墓基5米多远的地坎边,有五脊碑面盖石,被当地村民做了砌坎岩得以保存,算是将军墓的遗物。据村中覃氏长者介绍,清咸丰初年(1851),覃仕魁墓重建墓碑:碑型名为“一匣墨”,传说须朝廷一品大官才能建此碑型。碑身宽一丈六尺(约5.3米),高七尺余(约2.3米),碑面三块,每块宽约四尺(约1.3米),每块碑面旁都有石柱共四根,柱上有对联一副,碑面上方有高一尺多(约0.3米)的斜面盖石,两端为五脊翘石。三块碑面刻满碑文,文字现无从考察,只知道中间一行大字为“覃仕魁字孔俊都督大元帅之墓”。碑前有宽阔的拜台和高大亭子,周围有围石围成1米多高的堡垱,坟冢围成0.1亩多地的凸出大圆包。当地居民称将军大墓。直至1949年前,每年都有覃氏族人拜谒扫墓、燃放鞭炮、上香烧纸,行拜祖仪式。此碑及坟冢1967年被“红卫兵”造反团拆毁。开棺时,将军人体骨架全在,高大魁伟,头颅有今摩托车头盔那么大,不同常人。陪葬的是一把古代将军指挥打仗用的刀剑。开棺后,此剑被人劫走,下落不明。
墓地下方百多米处有一泗洋河,古称白水河,河流自南向北经采花、傅家堰流到长阳的渔峡口镇汇入清江。当地张书记介绍,他自小听老人讲,“大将军仕魁元帅病逝后,准备回葬湾潭,经考察地薄。又准备过河葬古枫岭,但当时白水河屋桥失火烧毁,河沟石壁陡峭,抬不过河。风水先生最后勘察葬于蹇家园,从此这里改名将军坪”。“‘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掘后,遗物散失无着,碑石散落。很多碑石在修建星岩坪水坝(今裕安桥下游约800米处)时砌了堤坝”。
4.覃氏后裔聚集地长茅司
红鱼坪村向西不远即是今天的长茅司村。长茅司古时称长毛关。五峰《张氏族谱》载:“旧设长茅指挥一员处。原名长茅坪,以其地势狭长且较平坦,又盛长茅草得名。”《长阳县志》记载:“元末设指挥一员弹压土司。”按宋元职官设置,“指挥,为军队编制单位,其上为厢、军,其下为都。都百人,五都为一指挥。统兵官为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宋代在此设指挥使,相当于元代千户所下之百户。到明代,此处演变为长茅关,守关之将就是强宗大姓覃氏。
《长乐县志》卷四载:“长阳县受命于长茅关设指挥使司,以弹压土司。崇祯年间,有加升有功人员,指挥使有颁降印信一颗。当时为覃光印所掌,则长茅司应为覃姓,但其世次无考尔。后容美田土司杀其官覃家祉而据其地拟设长官司,即改土归流。”《百顺桥碑文》记录人名有“长茅关指挥使司覃颖哲”。又据《五峰司张氏族谱》载:“长茅司,指挥官一员,原系长阳地方所设职官,弹压土司,后为田土司所有。其官属覃家祉,被九峰诛之,将裔孙顶替,官署衙舍已修大半,尚未承袭,容美即改为州县矣。”
研究上面几个记载中长官有覃光印、覃颖哲、覃家祉。查添平所《光裕堂·覃氏族谱》四修谱记载的字派“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和覃绳武世系“绳武—昊—次子禹良—毅道—善祖—仕魁—继诏—宗文—光胜—祚玉—生二子家祁、家祉。家祉后裔居五峰采花台等地”。可见,他们属添平所土司覃氏添顺后裔无疑。覃家祉后来被容美土司的田舜年(字韶初,号九峰)所杀,当在清雍正“改土归流”之前不久。现在长茅司村地域内,还有两处叫覃家台的地名,一处在村部以北5公里的前坪,一处在村部东北10公里的采花台。由此我们判断,此一地域是添平覃氏土司元明清三个朝代世居之地,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可以想见,当年覃友仁率领覃氏部族由中建(驻地为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李家河镇)追寇来到此地,进行了一系列经营,形成了巩固的根据地。
长茅司原属长阳傅家堰区的长茅司镇。1963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傅家堰区及下辖的5个公社全部划归五峰县管辖,长茅司镇成为五峰地域。1994年五峰开展撤区并乡,长茅司镇合并进采花乡。从长茅司向西就是湾潭镇,自湾潭镇向西过百顺桥就是鹤峰县燕子乡。当年田舜年从白溢寨到容美的平山走的就是长茅司。
【注释】
[1]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2]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3]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5-116页。
[4]宣恩《覃氏族谱·总序》。
[5]晋阳堂《唐氏族谱》卷二。
[6]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470页。
[7]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473页。
[8]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9]宜都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宜都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2年,第72页。
[10]郦道元著,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0页。
[11]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
[12]潘新藻著:《湖北省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46-782页。《长阳土司源流研究》第150页有记。
[13]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14]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464页。引晋阳堂《唐氏族谱》。
[15]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464页。引晋阳堂《唐氏族谱》。
[16]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07-109页。
[17]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72页。
[18]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7页。
[19]《来凤县志·土司志》卷二十六。
[20]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08-109页。
[21]《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覃世奇编修,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22]施南《覃氏族谱·总序》,清嘉庆五十五年(1780)编纂。
[23]清嘉庆《石门县志》卷二十四。
[24]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41-42页。覃正义、覃正铭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66-74页。
[25]《覃氏族谱》(光裕堂)三修谱,清代添平千户所覃家彦主修。
[26]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3-124页。引《来凤县志·土司志》卷二六。
[27]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引施南土司《覃氏族谱·源流》。
[28]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97页。
[29]王承尧、罗午著:《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30]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引晋阳唐《唐氏族谱》卷二。
[31]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32-133页。引《恩施县志》(清嘉庆本)卷二。
[32]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83-89、第91页。引《覃氏族谱》一、二修谱。
[33]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93页。
[34]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89页。
[35]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97页。引《清史·土司传》卷五百十一。
[36]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99页。
[37]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99-100页。引《咸丰县志》。
[38]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05页。
[39]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02-103页。引《来凤县志》。
[40]鄂西土家族简史编写组编:《鄂西土家族简史》,内部编印,1983年,第10页。
[41]李吉浦编:《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
[42]王承尧、罗午著:《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43]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第71页。
[44]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45]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4页。
[46]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4页。
[47]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48]左言东著:《中国古代官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0页。
[49]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144页。
[50]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引《恩施县志·山川》卷一。
[51]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4页。引施南土司《覃氏族谱》。
[52]《唐氏族谱》(晋阳堂)卷二《宗图·功迹》。
[53]五峰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五峰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2年,第287页。
[54]清康熙年间容美土司田舜年撰写的百顺桥碑文。
[55]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遗址篇》,内部资料,1984年。
[56]杨小华撰:《〈明实录〉·鄂西史料辑录》,鹤峰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1993年,第15页。
[57]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
[58]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
[59]《长阳县志》,1992年,第71页。
[60]潘新藻著:《湖北省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1页。
[61]校勘本《长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修纂,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62]五峰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五峰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2年,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