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添平所民俗文物[5]
1.虎纽錞于
錞于是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多用于宗庙享孝时的宴乐或祭祀集会。錞于是军阵乐器,或在军前或在行军或聚集等以声响传出各种信号,以视命令,由最高权力者来掌握,指挥所向。錞于还有镇邪、划界之用途。柴焕波在《湘西古文化钩沉》一书中统计,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区共发现窖藏錞于83件。以形制纹饰变化来分,錞于分五阶段。一是春秋时期,无纽。二是春秋至战国中期,錞于顶盘出现环纽和虎纽。三是战国中晚期,錞于顶盘纽形有兽纽、虎纽、凤纽。四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錞于肩部隆起,肩部往下到底为直筒状。顶盘有虎纽,虎仰头咧嘴,尾巴弯曲上卷。五是西汉中期至东汉,纽形出现单虎纽和双虎纽。石门出土錞于的形制纹饰主要符合第四、五阶段,所以又称虎纽錞于。
石门县是出土虎纽錞于比较多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安溪乡(现罗坪乡)太平村长梯隘处,出土2件錞于,由于农民文物保护意识差,没有上报,已毁。1972年3月,二都乡宝塔村附近出土1件錞于,被湖南省博物馆征收。1976年4月,磨市镇鹅公山村村民在山坡垦荒时掘出1件錞于,被石门县文物部门征收,现借调常德市博物馆展出。1984年9月,南坪乡(现壶瓶山镇)南坪河村村民修公路时,在小坡凹处掘得汉代錞于1件,被湖南省博物馆征收。1985年12月,磨市镇中心学校旁渫水左岸河滩,文物干部征收1件虎纽錞于。1986年5月,易家渡镇太子坡农民垦荒时掘得汉代錞于1件,被石门县文物部门征集。1989年10月,雁池坪乡金盆村一次性出土窑藏战国錞于2件,现1件藏于石门县博物馆,1件借调常德市博物馆展出。1983年6月,新关镇安乐村熊家岗河滩,一次性出土战国錞于15件,是石门出土虎纽錞于最多的一个地方。目前石门陆续出土青铜虎纽錞于24件,湖南省博物馆调拨2件,常德市博物馆借调2件,不知情的农民毁掉2件,其余均在石门县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厅展出。
我国古代巴人常以白虎作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图腾崇拜,故巴人多在青铜器上铸刻虎纹。石门在东周至汉时期属巴人活动的区域,湘西特别是石门大量虎纽錞于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巴族文化特别是整个澧水流域青铜器文化及土家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2.明代土官佩刀
石门县博物馆收藏有一把明代土官佩刀。铁质,长88厘米,柄长26厘米,刀身54.6厘米,宽5.2厘米,刀柄尾上有一个圆环便于系红丝带之用,刀柄用麻丝缠裹,再用髹漆加固而成,使柄光滑耐用而不刺手。刀鞘由牛皮做成,鞘上有斜纹,中部偏上的位置安装了2个对称的带扣,以便拴系绳带,斜挎在腰间。这把土官佩刀系石门土家族添平所部千户长覃添顺随身携带之物,做工精巧,完好无损,在民间珍藏了500多年,由雁池乡槐树村村民覃湘章捐献给了石门县博物馆。
3.添平所世袭千户佩刀
石门县博物馆收藏有一把清代添平所世袭第十三代千户佩刀。铁质,长96厘米,宽4厘米,刀身整体向上斜翘,刀的手柄上部有一圆柄与刀身连铸在一起成为整体,刀鞘已散失,刀无光泽,已呈浅黑色。系添平所世袭第十三代千户佩刀。由雁池乡槐树村村民覃事铺捐献,此物保存完好。
4.明代柳氏千户土官印
明代柳氏千户土官印,铁质,纽失,该印为千户土官印,印面呈长方形,长95厘米,宽48厘米,厚5厘米,朱文九叠篆两排直书“湖广九溪卫添平守御所管军靖军千户柳关防”(柳世华)印文共19字。柳主辖遥望隘区,子孙分布在今太平镇。此官印在民间收集,充分反映了石门土家族添平所土司当时对地域、界线和人口管理制定了很严密的措施,实行“以土制土”“以夷治夷”的政策。此印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5.明代永定卫千户军印
明代永定卫千户军印,铜质,印面呈正方形,等边宽7.5厘米,高9.5厘米,印厚1.3厘米,重990克。印面有红色印泥,印面白文九叠篆直书“永定卫左千户所管军印”,左侧刻白文小楷“洪武二十三年七月某日礼部造”,右侧刻白文小楷“永定一号”。印背有上窄下宽形直纽,纽厚1厘米,纽边圆弧,立于印背中央;印背右边直刻“永定卫左千户所管军印”,左边刻有“洪武二十三年七月”。距今600余年历史。1982年3月由磐石公社(现蒙泉镇)高岩墩村村民董保成捐献,此物保存完好,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6.东汉巴人无首短剑
东汉巴人无首短剑,青铜质,共2件。一件较完整,全长25.5厘米,宽3厘米,重200克,呈浅绿色。剑身呈柳叶形。中脊起棱,厚0.7厘米,无剑格,茎呈扁状,锐角钝收,长4.3厘米,宽2.3厘米,两面有楞脊4条,末端有小圆孔,无剑首,此剑剑身折断。另一件残,仅存剑身。这种无首短剑与我省其他县市出土的巴人剑十分相似,此剑短小精悍,剑刃锋利,应为土家先民巴人在茂密的森林中既可狩猎又可防范外来之敌侵犯的秘密武器。古代巴人,曾在川东、鄂西一带建立了巴子国,到了战国时期,巴子国在纷争中覆灭,巴人四散逃亡,其中一支流入五溪。据唐人梁载言撰《十道志》:“楚子灭巴,巴氏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充分说明土家先民曾与五溪先民共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据《后汉书》记载,陈、覃、田、向诸姓早在东汉初期就成为当地强宗大族。这进一步证实石门的历史,是一部蛮族的历史,也是一部以巴人为主要族源的土家族发展史。1980年在望羊桥乡(现白云镇)乡政府现址和县矽砂矿码头分别征集到馆藏东汉时期的巴人剑,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7.清代煤筒火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贫穷的农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用“燧石”取火,俗称“火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贫穷而落后的偏远地区仍可看到农民抽旱烟用的“火镰”。石门县博物馆藏有一件在西北乡收集的清代煤筒火镰,它是一种铁制的弧形铁片,长12厘米,宽6厘米,有2根圆管,一个圆孔塞棉絮,一个圆孔放粗纸。土家族人将它在火石上一敲打就会火星四溅,溅到经过硝处理过的棉絮上就会点燃生火。此火镰真实地记录了石门土家人原始、纯朴的生活方式。
8.明代土家男式银手圈
1978年12月在石门县望羊桥乡(现白云镇)合兴村征集到明代土家男式银手圈:银手圈由一根宽0.3厘米,外弧内平的银细条卷曲成。弹簧状圆圈,共14圈,圈径5~6厘米,两端用银丝套扣扣紧,重62克,是土家族男人的装饰品。石门土家族男人走亲访友,一般打绑腿,捆腰带,头上包青布帕或丝帕,头帕左边垂一节过耳。若遇喜庆节日则加佩银手圈、银牌、银牙签等。这串银手圈保存完整,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9.清代八幅罗裙
20世纪90年代,太平镇犀牛村村民杨清华捐献清代八幅罗裙:布质罗裙(土家族语),俗称百褶裙。裙长92.5厘米,腰宽114厘米,摆宽171厘米,重370克,上腰白布黑边,下前部绣有升龙花纹和小印花,下摆为蓝、红、黄、绿、黑5色绫罗绸条相拼。其色彩鲜艳、绣工精巧,系土家族先民为土老司或土司王特制的一种服饰。土老司(梯玛)或土司王在盛大的节日那天(摆手活动,赶庙会)穿上这件神圣的服装,以显示土司王的威仪,或者展示土老司文化。这种保存完整、流传甚少的罗裙,为土家族服饰之珍品。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0.清代土家女式夹衣
古时土家族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始终穿以琵琶襟为特征的满襟衣。男女服饰始有区别。土家族妇女服饰较为讲究,穿四镶大滚外托肩衣服,上衣右开襟圆领或短领,领、袖、襟、摆均用各色花边(栏杆)绲边、裤脚如袖口。男子服饰较为简朴,上身内衣开胸,外衣大襟钉铜扣或布扣、下着上腰三折裤(俗称上腰裤),头缠头巾,足穿厚底卷云鞋,绣有花纹,庄重大方,显示了石门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服装风格。现存石门县博物馆的清代土家女式夹衣,是苏家铺区(现雁池乡)一村民的祖母出嫁时穿过的衣服:蓝布,长89厘米,肩52厘米,腰58厘米,摆70.2厘米,袖长52厘米,系土家族具有氏族个性的美丽服饰。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1.清代土家族男式云头鞋
清代土家族男式云头鞋:布质,底长2.5厘米,底宽8.5厘米,厚1.9厘米,鞋帮高4厘米,重450克,选用蓝色或青色小印花凌作鞋面,剪口或圆口,在鞋口前部采用黑色、黄色、白色丝绸布条和丝线构成云头图案,称之为云头鞋。土家族男人们在参加大型娱乐活动时,一般外套青布满肩马褂,头缠白布巾或青布巾,腰扎摆带、佩撒穗荷包,下着青色或蓝色裤子,打上绑腿,脚穿白布袜子和云头鞋。伴随歌舞的节奏,随风飘动,尽显土家男人的飘逸。1985—1990年石门文物部门分别在罗坪乡、水南渡乡(现所街乡)、所街乡、江坪乡(现壶瓶山镇)等地收集到了男式牛皮钉鞋、云头鞋,均保存完好,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2.民国“土王迎亲图”卡花手帕
卡花手帕是青年男女相亲的信物,一般是女青年馈送给小伙子。民国“土王迎亲图”卡花手帕系1985年民间征集,布质,方形,蓝底白花,长37厘米,宽35.5厘米,重30克。此帕在一块一尺方土布上分4排图案,用丝线绣有4个力士抬一顶大花轿,左右有乐手,轿前1人牵马,2人骑马,1人在放鞭炮状。轿后5人,分别作打旗伞、抬各种嫁妆等,每排4匹马、3顶轿子,图案结构严密,布局有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土官、土酋娶亲的热闹隆重的场面,反映了乡风民俗,是土家族的宝贵民俗文化遗产。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3.民国卡花被面
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擅长纺织精工细布叫“賨布”,是向朝廷缴纳贡赋的珍品。到了宋代,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的土民,向朝廷贡献的“溪布”就保持了“賨布”的传统特色。土家族先民纳贡的另一珍品是“峒锦”,“峒锦”中以“西兰卡普”最精美,是土家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工艺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在中南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是佼佼者。土家族妇女善织溪布和“西兰卡普”,他们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完全在织布者两膝间完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织品就是“西兰卡普”,汉译“打花铺盖”“卡花被面”。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必须有土花铺盖即“西兰卡普”作嫁妆,否则会被人瞧不起,遭人嘲笑。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彩织,婚前总是起早贪黑,呕心沥血,勤恳精制她心爱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卡花铺盖),石门称“印花被”。用蓝色作底纱,再用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或十字线织成各种耀目的美术图案。彩织纹饰分三类:一是取材于自然物象的图案,二是各式几何图案花纹,三是文字图案。土花被面的花纹内容大都取材于土家人的生活,如“喜鹊闹梅”“四凤戏牡丹”等图案。造型优雅,情态逼真,真实地反映出土家族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石门的卡花被面多有太阳纹、八勾纹组成的图案,图案中多绣阳雀、喜鹊,整个图案呈现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情景。目前流传下来的西兰卡普传统造型图案多达200多种。土家族衣锦工艺绣娘主要分布在石门西北乡五区。1985年安溪乡(现罗坪乡)黄连桥村覃雪梅捐献了民国卡花被面:土布,蓝底白花,长185厘米,宽140厘米,重1500克。此被面系土官后裔唐天汉(生于1838)结婚时,女家陈氏(添平所忠靖隘土官后裔)的陪嫁嫁妆。由唐天汉的孙媳妇陈氏(覃雪梅的外祖母)传给她,迄今经历5代130余年,原为5幅,两边两幅为两龙,有点破损。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4.民国三褶绣花荷包
土家族女在成年前可偷偷会情人,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是绣制一个非常精美的三褶绣花荷包或单挂荷包,在荷包正面绣有喜鹊闹梅或含苞待放的荷花图案。荷包内装上情丝万缕的丝线和撒有花香的手帕,悄悄地送给自己最心爱的人。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改为绣一双精致的花鞋垫或做一双新布鞋以作私订终身的信物。穿山河乡(现太平镇)五里坪村收集到一个民国三褶绣花荷包:布质,长24厘米,宽11.5厘米,重41克,选用棉布再配上五颜六色的丝线绣制而成,保存完整。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5.民国“喜鹊闹梅”卡花帐帘
梅花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人们在布帕、纸张上绣上“梅饰”已然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进而表达一种比德情感。在卡花手帕上绣上“梅诗”,在围裙、帐帘上绣有“梅画”表达喜庆瑞兆、幸福吉祥,喜鹊在梅枝上双跃鸣叫,表达“喜报早春”。三板桥乡(现夹山镇)总堆岗村五组村民杜银兰捐献了民国“喜鹊闹梅”卡花帐帘:土布,蓝底白花,长178厘米,宽128厘米,穗长10厘米,重110克,穗稍有残损,正中以梅花树为主体图案,向左、右两边分枝,陪衬凤鸟缠枝花草纹,左为凤凰、右为喜鹊,梅花是用白色丝线交叉、叠压、重复针线法绣成,朵朵梅花绽放得绚丽无比。此卡花帐帘为土家族常用生活用品,做工精细,庄重大方,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6.民国“八仙祝寿”刺绣挂屏
八仙是古代传说中八位神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被称为“明八仙”;八位神仙所持之物即渔鼓、宝剑、扇子、花篮、葫芦、笊篱、横笛、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相传“八仙”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之说。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织锦、瓷器、铜器上的常用装饰题材,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民国“八仙祝寿”刺绣挂屏:红色棉布,长382厘米,宽63厘米,上边为2.2厘米蓝底格子布,以便挂帖,在正上方用五颜六色丝线刺有八位神仙所持之物,即“暗八仙”。上左、右两角用绿色丝线绣有连5片竹叶,正中的八仙图像为主体图案。这幅“八仙祝寿”刺绣挂屏,系添平所土司龙溪隘正百户土官敬奉给土王覃添顺60大寿时的寿辰礼物。整幅挂屏鲜艳夺目、形象逼真,反映了石门土家族土官对土王的一片敬仰、爱戴之情,是民间的珍藏已久的罕见之物,1998年征集,保存完整。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7.民国卡花围裙
石门土家族的男女都有系围裙的习俗。接待客人与平时生活用的围裙不一样,女人接待客人系的围裙有绣花裙、露水裙、响铃裙,平时生活用的围裙有吊把子裙、半头裙、包袱裙等。男性喜围“三幅裙”,既能打粗,又能待客,俗话说:“男围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石门西北山区还流传一首民歌:“三幅围裙白布腰,打得粗来进得朝,棉花织的家机布,人不求人一般高。”有的人几乎四季不离围裙,冬天保暖挡风,夏天干活挡灰,抬、扛垫肩,休息垫坐。20世纪末石门西北乡一带仍普遍流行。1985年4月在苏家铺乡(现雁池乡)炭池峪村征集到一幅民国卡花围裙:布质,青底白花,长190厘米,宽85厘米,重50克。围裙的上部左右两边绣有2个灯笼形状图,正中绣长命锁,锁内绣有“长命富贵”4个字,锁的下方配有小楼阁,阁楼上有4个女子手拎着灯笼,阁楼的两边陪衬龙船,2只船上有人物图案;围裙的下部左右两边添上2条飞龙。围裙的整个图案做工精细,错落有致。此围裙在空白处稍有破损。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8.民国绣花霞帔
过去一些达官贵人、土官、土酋的女儿出嫁时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胸佩霞帔,足穿绣花鞋,显示一种高贵富有。1985年石门县林业局退休干部刘选银捐献了一幅民国绣花霞帔:丝绸,呈椭圆形,宽46厘米,直径85厘米,重100克,上半部选白色丝绸作底色,用黑色丝绸绲成4个大型“卍”字花纹,“卍”字花内为红色,外围呈3个椭圆荷叶状,每块荷叶间隔处绣一株梅花和喜鹊,共5处;下半部银灰色丝线构成网格衫帘,再用桃红色丝线扎成60条长为17厘米的穗。整件凤冠霞帔做工细密,色彩鲜艳,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陪戴服饰之一。这种霞帔至今流传甚少,保存完整,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
19.民国绣花摆带
摆带是土家族服饰中装饰物之一,选用红、黄、黑、白色布条做摆带,再用丝绸做菱角坠袋,绣上花朵,彩色丝线扎成穗。设计的摆带男女有别,男式摆带用黑色或白色布料,带较宽、短,坠袋少,绣的花也有所不同;女式摆带长、窄,坠袋连3个,绣的花内容丰富多彩,颜色鲜艳,穗有7条。这种装饰只有在盛大节日如跳摆手舞、跳丧舞、唱情歌、正月十五闹花灯、走亲访友才穿上盛装,扎上摆带,伴随音乐,翩翩起舞。20世纪80年代石门县博物馆分别在所街乡、雁池乡、壶瓶山镇、太平镇等地征集了10余件绣花摆带,其中1件由水田岗乡(现太平镇)黄金村村民杨年青捐献,保存完好,布质,带长113厘米,宽2.6厘米,坠袋9.4厘米,宽3.2~7.2厘米,穗长20厘米,重37.5克。现藏于石门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