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南北朝湘鄂池域的“武陵蛮夷”

秦汉至南北朝湘鄂池域的“武陵蛮夷”

1.秦汉“武陵蛮夷”

秦汉时期,在长江中游及汉水淮水流域的少数民族统称“南蛮”。后来逐渐形成“武陵蛮”“长沙蛮”“廪君蛮”“板楯蛮”四大蛮,它们各自与周围部落相联系,形成南蛮四大体系。武陵、长沙两蛮居武陵、长沙、零陵、贵阳诸郡,“廪君蛮”居巴郡南郡,“板楯蛮”则聚居巴郡,也称“巴郡蛮”。[1]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汉代“南蛮”共分三支:“武陵蛮”“巴郡南郡蛮”和“板楯蛮”。范晔的这种分法仅注意到地域的划分,而民族成分上却有疏漏之处。管维良先生认为汉代“南蛮”是这样三个大系[2]:“板楯蛮”“槃瓠蛮”和“廪君蛮”,其中居湘西的“槃瓠蛮”就是“武陵蛮”,而“廪君蛮”除属于“巴郡南郡蛮”外,还包括生活在沅江支流五溪一带的“武陵蛮”,他们是白虎巴人的直系后裔,即“廪君蛮”。管维良分析,“板楯蛮”应是由于他们自古常持的防御装备是一种木制盾牌,故曰板楯,其族就叫“板楯蛮”。“板楯蛮人”进入四川,首先居于渠河流域,且多以洞屋为室,其聚居点就有宕渠之称。关于“板楯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汉兴,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指东晋)所谓弜头虎子者也。”这里的“賨”(cóng)指秦汉间湘鄂川少数民族交纳的赋税。这里的“弜头虎子”就是虎的称号,即“板楯蛮”。弜(jiǎng),倔强之意。巴语称英雄们、男子汉们,叫作“巴得”“板楯”。石门有两处地名叫“蛮板楯”,后演变为懒板楯,一处是南北镇的南北墩最初叫懒板楯即懒板凳,另一处在壶瓶山镇南坪河鹰子尖村上深溪河,至今仍叫懒板楯。这说明石门在古代是“蛮人”聚居区,可能是弜头虎子瞫(覃)的聚居处。

“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3]汉时黔中郡改为武陵郡,武陵郡治改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后迁至临沅(今湖南常德),而蛮名亦改称“武陵蛮”。秦汉时期,湘鄂渝黔地区基本统称“武陵蛮”。后来根据居住地又分别称“巴郡蛮”“武陵蛮”“江夏蛮”“酉阳蛮”“五溪蛮”“信州蛮”“彭水蛮”“辰州蛮”“溪州蛮”“高州蛮”等。或因地近沔水叫“沔水蛮”,或因曾置过豫州,叫“豫州蛮”。当时“武陵蛮”正处在沅水、澧水、酉水及清江一带,这个地区的“蛮人”部别有“溇中蛮”“澧中蛮”“零阳蛮”“酉溪蛮”“辰溪蛮”“清江蛮”“施州蛮”。澧水流域地处武陵腹地,石门境内的“蛮夷”部落称“澧中蛮”“零阳蛮”“天门蛮”“石门蛮”。[4]

秦汉时期“南蛮”已十分强大,并敢于与当时强大的汉室分庭抗礼。“蛮夷”反叛不服的现象时有发生。“蛮夷”反叛不服的主要原因是西汉建立后,政府开始向“蛮人”征收口赋。“令岁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5]“賨”,《说文》解释:“南蛮赋也。”《晋书·李特载记》“巴人称赋为賨”。可见,“賨”为西汉时武陵一带赋税名称。只是由于部落分散,势力微弱,且剥削尚不算严重,所以在西汉武陵蛮“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6]“武陵蛮夷”繁殖力强,到东汉人口众多。如果以一家五口人计算,大口二人,交賨税两匹,小口三人,交六丈,而超过五口人的家庭更多,这样比西汉的税赋重得多。

尤其“蛮夷”居地山险地薄,生产工具和技术原始,产量不丰,一家五口填饱肚子都困难,哪有余力拿出两匹六丈賨布呢?所以进入东汉,地主豪强的压迫盘剥,“武陵蛮夷”反抗斗争便风起云涌,每到官府追缴税赋时,便群起反抗。当官府镇压时,他们的生路就是逃,向杳无人迹的深山穷谷逃。好在他们生活简单,适应环境能力强,只要有刀斧有种子就可建屋火耕。深山中有取不尽的资材,衣食住问题就可解决。就这样筚路蓝缕,开辟山林,向崇山峻岭尚属蛮荒之域的湘鄂渝黔边境发展。这就是“武陵蛮”多居湘鄂渝黔边地的原因。[7]

2.湘西北地域“武陵蛮夷”起兵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武陵蛮夷”起兵十分频繁,仅仅章帝到顺帝六十多年间,便举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起兵[8]:建初元年(76)石门“澧中蛮”陈从起兵;建初三年(78)“溇中蛮”(今桑植、鹤峰、慈利、石门)覃儿健起兵;永元四年(92)“澧中蛮”谭戒火烧邮亭;元初三年(116)“澧中蛮”田山、高少“以郡县徭役失平”,结“二千余为乱”;永和四年(139)“澧中蛮”四千人起兵;永和四年(139)又有“零阳蛮”(今慈利、石门)羊孙、陈汤,着红头巾称“将军”,烧毁“官寺”,“州郡募‘善蛮’讨平之”。说明石门、慈利蛮族已经很强盛。当时“武陵蛮夷”相单程、覃儿健领导的起兵,影响大,史书记载较详细。

一是相单程起兵。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47),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击之。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蛮氏知尚粮少入远,又不晓道径,遂屯聚守险。尚食尽引还,蛮缘路徼战,尚军大败,悉为所没。二十四年(48),相单程等下攻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击之,不能克。明年春,遣伏波将军马援、中郎将刘匡、马武、孙永等,将兵至临沅,击破之。相单程等饥困乞降,会援病卒,谒者宗均听悉受降。为置吏司,群蛮遂平。[9]

二是覃儿健反叛。[10]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覃氏后裔是武陵“溇中蛮”覃儿健。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湖南通志载:覃儿健又名覃健,汉武陵溇中人。其父覃屏陕西南郑人,被封为武威镇夷将军,于孝平帝三年(3)领兵往助武陵太守征剿五溪叛夷。事平,即驻守澧水流域的溇中(湖北鹤峰、湖南慈利)、充中(今湖南桑植)、零阳(湖南慈利、石门)等地,屯田备战。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覃屏不服其统治,结合蛮众抗新,被推举为精夫(蛮族称统帅为精夫)。覃儿健自幼随父学习兵法韬略。其父卒,覃儿健继领部众,深得蛮夷诸族信任,被推为总精夫,拥有蛮众数万,威震武陵蛮区。汉章帝建初元年(76),武陵“溇中蛮”陈从等率部反叛,并沿澧水而下,进入“零阳蛮”(今慈利、石门)活动区。冬十月,“零阳蛮”精夫覃儿健助武陵郡击破“溇中蛮”陈从,“溇中蛮”陈从皆降。一时蛮夷率服。

但后来郡县赋税严重,蛮民深怀怨恨。汉章帝建初三年(78)“溇中蛮”覃儿健等部以反抗增赋暴政为由,寇掠郡县,攻烧零阳、作唐(湖南安乡)、孱陵(湖北公安)等地。四年(79)春,汉调拨郑州七郡缓刑徒吏五千余人,拒守零阳,募充中五里精夫不叛者四千人反击溇中叛蛮。五年(80)春,覃儿健乞降,不许。七郡军队急速进兵,与叛蛮交战于宏下,大破覃儿健所部。覃儿健战死,蛮众失去总精夫,溃不成军,皆弃营逃往溇中,遁入五溪之地的深山穷谷之中。[11]覃儿健死后,覃氏被灭族,其后裔一部分深入老林,三国时期行军总管覃万传,唐朝覃行璋可能就是覃儿健后裔。还有大部分被迫逐次向南发展,移居广西,成为移居广西的最早覃氏。[12]此后还有覃万传、覃元先、覃友义、覃善教四支不同时期入广西。

3.五溪地区“五溪蛮”

三国鼎立时期,湘西北鄂西南大半属“五溪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统称“五溪蛮”或仍称“武陵蛮”,其属完全按地名相称,分得很细,什么“建平蛮”“酉溪蛮”“黔阳蛮”“澧中蛮”“溇中蛮”等。所谓五溪,黔人、湘人、鄂人各有一说:黔人释五溪,为武、熊、朗、酉、巫;湘人释五溪为酉、辰、巫、武、沅;鄂人释五溪,为柘、柿、蕉、古、深。[13]我们看鄂人释五溪为:容美古称柘溪、桑植古称柿溪,来凤古称蕉溪,永顺所属有古溪,五峰所属有深溪。[14]此地域正是今之湖北鹤峰、来凤、五峰、长阳、宜都、松滋等地及湖南桑植、永顺、石门等地。即麻寮唐氏、添平覃氏最早“征调荆楚”活动区域的腹地。

蜀汉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率领侍中马良进军湘鄂边境,攀山越岭,“于夷道猇亭扎营”(湖北猇亭),并派遣马良从佷山(今湖北长阳)到武陵(湖南常德),“安慰五溪蛮夷”,“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15]

那么佷山准确位置在哪里?《长阳县志》(1992年版)载[16]:“佷山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地处鄂西南山区,东邻宜都,西接巴东,南屏五峰,北交秭归和宜昌。全境面积为3430平方公里。”古代的长阳地域称佷山,其地域远比此范围大;西及西南接充县(今湖南桑植一带),南接零阳(今湖南慈利、石门),东接夷道(今湖北宜都一带),东北接夷陵(今湖北宜昌),北及西北接秭归(今湖北秭归、巴东)。此地域基本上包括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鹤峰县和巴东、宜都等县市一部分,方圆约1万平方公里。深溪张氏先世驻守长阳之地,为古佷山地域的东北地带,今长阳地域的中南部,也就是说石门北邻古长阳。

4.蜀汉五溪总管覃万传

五溪蛮夷中的石门正处在佷山与武陵之间,特别是添平正是佷山之南的“蛮区”,也是佷山南通武陵的咽喉之道。当时石门“蛮夷”纷纷响应了诸葛武侯的抚慰政策。这点,石门《覃氏族谱》《曾氏族谱》《盛氏族谱》所载“受诸葛武侯之封”可以佐证。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兴师西南少数民族,主力从成都出发,走右线经汉嘉(今西藏自治区雅安县)到达滇池。侍郎马忠率蜀汉总兵官覃万传走左线,经四川省泸县、贵州省思南县,再向右旋围西南到达滇池,与主力会师。两军合并一处,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心悦诚服,征南大战大获全胜。[17]

覃万传,后汉陕西南郑人,敕授蜀汉总兵。建兴三年(255),诸葛亮南征,于马忠麾下任先锋,屡出奇兵,战功彪炳。诸葛亮班师北返时,令孟获固守原地,拜马忠为牂牁(贵州省思南县)太守,抚恤西南蛮区。此际南征建功的覃万传得到马忠的保举,授封为武陵君,镇守五溪蛮地。[18]覃万传“为人宽厚有气度,外圆内方,喜怒不形于色,处事当机立断,抚蛮恩威并施”,甚得各蛮族爱戴,被推为“总酋长”“五溪蛮总管”。“景元四年(263)魏将邓艾、钟会伐蜀,后主降魏,万传不得北返原籍,仍留武陵蛮区,续为总酋长,其后裔亦落籍是域,世袭其职。”[19]并于石门杜家岗建遥望长官司,授曾仁辅长官之职(明建添平千户所,曾氏世袭遥望隘土官百户长);又在石门渡水细沙峒长官司,授盛开禧长官之职,“盛氏历晋及隋世受其职”(明改细沙隘,盛华为添平所细沙隘首任副百户)。[20]

覃万传是五溪蛮族第一个土官。据目前发现的族谱看,覃、邓、王、盛、曾、唐六姓已于汉时定居石门,覃万传是湘鄂地区出现的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二位覃氏人物。据说,东汉覃儿健被灭族,大部分逃亡广西,还有一少部分逃亡深山老林,到三国时出现的覃万传,可能就是覃儿健后裔。据民国十一年(1922)《覃氏族谱》四修谱载:“覃万传系东汉末生人,覃氏先世老谱失传无考,相传周穆王时有竺氏之裔原居江南以功升陕西覃地,因以地为姓,至公乃迁居五溪,土人悦服,推为总酋长。后汉建兴三年(225),武乡侯丞相诸葛亮征南蛮,授公以五溪总管之职。考汉世五溪属武陵郡,所谓渐溪、叙溪、酉溪、无溪、辰溪是也。其地复岭重溪,在昔最为险恶,是时苗瑶杂处,叛服无常,东汉马伏波以四万兵往征之武陵蛮地也。夫伏波,名将,以多兵往征而竟致败绩。公以一人能统驭其众,历数十年无反者,是必有威力以相慑服,有恩德以为怀柔可想见矣。”[21]万传死后,“蛮民流涕尽哀,并为之立庙奉祀”。[22]

5.魏晋南北朝时期湘鄂边“蛮夷”发展

魏晋南北朝至唐初,史书未见湘鄂边蛮夷姓氏记载,我们关注的覃氏史书亦不见辑录。究其原因:一是三国分裂结束,蜀汉灭亡,魏晋虽然统一,但魏及两晋国力弱小,他们对于湘鄂边蛮夷姓氏无暇顾及,仍以“蛮夷”相待。覃氏驻防湘鄂边,处于“以蛮治蛮”之时,覃氏无大的征调活动,史书无记载。二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治、经济及军事形势逐渐发生南弱北强的变化,南方四朝日渐衰落,一代不如一代,统治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边境的交锋上,南方“五溪蛮”或“武陵蛮夷”抓住有利的时机,乘势发展,各“蛮酋”自称王侯。因此,这时“武陵蛮”各系都相继“分居其地,自署刺史”[23],所设州县大都“没于蛮”或“为蛮所据”。[24]这里“没于蛮”是指中央王朝力量削弱后,各种蛮夷势力趁机发展,同时外地势力特别是汉族中某些豪强势力也进入诸蛮地区,挟众自雄,在蛮夷地区第一次出现强宗大姓。他们往往占据州县治所,形成无官治理或自治局面。例如湘西北的“冉氏、田氏、向氏都陬落尤甚”“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潜称王侯”。[25]湘西北的覃氏、邓、王、盛、曾、唐氏也纷纷沿袭诸葛武侯之封,各自为王,自三国至宋元,代代相承,历代以“不治治之”。[26]例如曾氏世袭石门遥望隘酋长,盛氏世袭细沙峒酋长,特别是覃氏豪酋迁居施州,世袭总管。这些“蛮夷”即今天土家族先民的独立或半独立状态更加明显。

西晋时,鉴于汉末武陵地区“蛮族”频繁起兵反叛,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将天门郡治迁至澧阳(今石门),并委托荆州刺史监督“天门蛮”。但“天门蛮”中各大姓仍奉诸葛武侯之封,与“天门郡”对抗。比如天门溇中(今湖南慈利、石门)徭役过重,“蛮不堪命”,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1)“天门蛮”攻打天门郡。南朝元嘉十八年(441)“天门蛮”田求等为寇,破溇中,掳掠百姓。荆州刺史、衡阳王刘义委遣行参军曹念孙计破之,获“生口”五百余人。元嘉二十四年(447),南郡临沮“当阳蛮”反,缚临沮令傅僧骥,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遣中兵参军王谌讨破之。[27]

自南朝刘宋起,湘鄂边地区如宣恩、利川、鹤峰、五峰、长阳、宜都地带,成为羁縻州郡。这些地方为覃氏之地,与唐氏交错日久,覃氏、唐氏在湘鄂边地区相互提携融合发展,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宋代。封建王朝在湘鄂边地区不与“蛮夷”争地,仅重其将帅羁縻,封建割据难求一统,对五溪之地未予重视,覃氏、唐氏自然不被征调用兵外地,因此,魏晋南北朝500多年历史,不在“谱”“志”中记载,也是其“蛮夷”身世不被披露的原因。

但在此期间,史书还是记载了一个南北朝时期覃氏人物覃元先。覃元先,原名覃成彦,陕西省南郑县(今南郑区)人,生于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善骑射,多力,亦初通文墨。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里,“据有关中南郑”。梁武帝天监二年(502),庆州(甘肃庆阳)刺史李坚遣人劝元先归梁,武帝召见,问其姓名,元先原名成彦,因“彦”与武帝“萧衍”同音,恐犯帝讳,乃以无名对。帝谓曰:“公当立功业,奈何无名乎?”随改名覃元先,拜为东宁州刺史(今广西罗成县),累著战功。其后裔均落籍广西罗成。[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