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地风物民俗有关的石门土家族池名
地名与人名一样,是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语音符号。土家人有语言无文字,许多地名特别是山头沟壑,都是当地土家人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及万物有灵观念叫出的一个个小地名,口耳相传约定俗成,大多不是官衙文人取的名。
石门土家地名与当地风物有关。例如:石门盛产黄豆,当地居民常用黄豆制作豆腐,称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为灰沫儿。石门西北乡有个灰沫峪,形容很小的一个山谷。石门方言把物体残缺不完整称为桩巴,石门西北乡有桩巴樟树、桩巴岩、桩巴龙等名词,就是因为方言桩巴而得名。
石门土家人有许多民族禁忌,说话遇到犯忌事物,必须改用别的话来避讳,因此土家地名与民族禁忌有关。例如:石门县壶瓶山镇有一个地方地势复杂,猴子颇多,因忌说“猴”,故用猴子好动的特性来描绘,取名“耍武”,《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记为“耍舞”。石门县壶瓶山镇有一地方山势险峻,常人难以攀爬,仅猴类能在此地活动,因猴的面貌远观酷似老人,所以当地人将此地命名为“老儿岩”“老山岩”。石门县所街乡有一地方姓“侯”的多,取名“侯家台”,但石门土家人在日常交际中早上出门忌说属相,所以说到“侯”字时,就用“猴子”善动的手动作“抓”字代替,“侯家台”常被叫成“抓家台”。外面人不知道石门土家人的这种禁忌,明明知道“侯家台”却不知道“抓家台”在哪里。
地名与当地特殊历史文化有关。有的地方以特殊的桥、亭、树、溪来命名,如所街乡有楠木峪、李木峪、六阁岭、后期桥、檀树桥,原杨柳乡有樟树垭、土墙溪,原渡水乡有重阳树、热水溪,磨市镇有六方屋、枫树岗、枫香坪。有的以当地建筑物代指地名,如钟家糟坊、朱家榨坊、张家油榨、玉皇庙、陈氏祠、古城堤,就是以酒糟坊、榨坊、庙祠为标志命名的;又如“四十八天井”,位于白云镇晏家棚村,该地原有一富农的私宅,据说有48个天井,有200个房间,土改后将其改造为普通民居。“三圣庙”因此地原有一庙,庙内供奉关公、祖师、西天佛祖而得名。“浮丘(邱)山”,在石门南乡原花薮乡,相传道人浮丘子在此山修行、炼丹、得道,因而得名。再如花薮古称“花草坪”,相传东晋始建一寺,唐、宋、元、明、清都曾修葺或重建。明时有一京官巡视至此,看见这里花草繁茂,山水秀丽,遂题“花薮花开飞花雨,七岗翠拥护禅林”一联,并书“花薮寺”横额,花薮由此得名。又如维新场,当初一些商贩在仙阳河北岸沙洲上摆摊兴场,后见生意兴隆,便着手修建店铺,随成集镇。有人取《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义,把这里命名“维新场”。这些都是因当地历史故事得名。
总之,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语言学和民俗学等多种知识研究地名,追本溯源,就能了解许多土家文化。更重要的是对研究和振兴石门经济,开发石门旅游资源,将起重大作用。
【注释】
[1]唐明哲著:《湘北词典——石门土家地名与文化》,收入《常德土家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25-129页。
[2]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7页。
[3]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9页。
[4]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3页。
[5]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41、175页。
[6]陈俊勉、侯碧云主编:《守望精神家园·走近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州出版社,2012年。转引尚立昆的《守望精神家园·我对土家语的记忆与议论》,第354页。
[7]参考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40、190页。
[8]参考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40-41页。
[9]参考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40-41页。
[10]参考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41页。
[11]参考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41页。
[12]陈俊勉、侯碧云主编:《守望精神家园·走近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354页。
[13]参考邓和平著:《深溪土司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14]参考邓和平著:《深溪土司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15]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引《麻寮建设志》。
[16]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9页,第201-202页。
[17]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9页,第201-202页。
[18]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62、197、199、200、204、425页。
[19]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8、201页。
[20]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8、200、202页。
[21]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第202-204页。
[22]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8-199页,第201-203页,第205页。
[23]参考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第202-204页。
[24]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27、42、188页。
[25]邓和平著:《深溪土司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26]邓和平著:《深溪土司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