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湘鄂“武陵蛮夷”
1.隋唐时期湘鄂“武陵蛮夷”
隋唐帝国,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迁居平坝繁盛地方的巴人、楚人、秦人及土著濮人的后裔“武陵蛮”汉化日深,与汉人已无差别,只有居住在大山地区的还保留着巴族、楚人、秦人及土著濮人自己的一些独有的风俗习惯。据《隋书·地理志》载:“荆州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居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隋唐时代,官方把武陵这一地区仍以“蛮”相称,只是文人写诗填词时直呼其为“巴人”。这时“蛮人”分布实际只剩湘鄂渝黔边界地区。“武陵蛮”中李、覃、田、向、冉等大姓的活动在唐代史书中时有记载,如《旧唐书·李靖传》曰:“萧铣据荆州,(李渊)遣(李)靖安辑之,轻骑至金州(今陕西安康),遇蛮贼数万屯聚山谷。会‘开州蛮’冉肇则反,率众袭夔州。”这是唐初的事情。这期间史书有记载的覃氏人物就多了起来。譬如覃行璋,唐朗州(溆浦县)人,先为五溪诸州首领,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任五溪诸州经略使,屯军镇守边地,安抚苗蛮,绩效卓著。[29]又譬如五代人覃珩章,曾为洺州(河北省永平县)刺史,居官清正,有政声。[30]
2.唐代光禄大夫覃如夏镇守施州
唐王朝对五溪地区设置了完备和严密的州县体制,强化了这一地区的控制和统治,但五溪地区“唐季之乱,酋蛮分据其地,自署刺史”,所设州县大都“没于蛮”或“为蛮所据”。[31]这里“没于蛮”是指当中央王朝力量削弱,各蛮夷得机发展势力,往往占据州县治所,形成无官治理或自治局面。在盛唐史书覃氏人物记载中最有影响的是覃如夏。
覃如夏,“祖籍陕西汉中南郑人,五胡乱华时期(304—434),合族徙居蜀之瞿塘关(今奉节县),生于唐高宗凰仪三年(678)。家境富裕,号称夔州路富豪。覃如夏少读诗书,急公好义,锄强扶弱,颇具号召力。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安禄山反,明皇西狩,如夏以古稀之年,率领义兵北上勤王,于斜谷迎驾幸蜀,安抵成都。上嘉其忠义,诏拜总管及左仆射。太上皇还京,如夏以垂老之年不克就任京畿,乃加授光禄大夫最高荣誉职衔,往征施州,安抚十八峒蛮”。[32]施州(今湖北恩施)北周时设置,唐五代时属江南道清江郡。
覃如夏迎驾幸蜀的传奇故事,台北覃正铭、覃正义有生动讲述[33]: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反唐,京师长安陷落,唐明皇不得不带着三千御林军及部分文臣武士与心爱的杨贵妃西狩幸蜀。行至马嵬坡,千军万马却停驻不前,杨贵妃被三尺白绫牵到梨花树下自缢,唐明皇仓促西行,进入斜谷,沿栈道缓缓前行。落寞黄昏,忽然降下了一阵大雨,君臣只好奔剑阁而去。剑阁是峨眉山寺观,山高林密,常有强人出没。此时唐明皇连月旅途劳顿,饮食不周,又一心思念杨贵妃,面对山风削面,冷雨敲窗,不觉悲从中来,令高力士拿玉箫来吹,自己作词度曲相和。忽然近臣来报:“前面有一彪人马挡住去路,意向不明。”唐明皇一听,大惊失色,心想深山密林中,如有乱兵挡路,岂不一切都完了!嗟叹一声,便命高力士前去探听虚实。不一刻,一个老者跟随高力士诚惶诚恐而来,扑倒在唐明皇跟前,道:“草民覃如夏,四川夔州人氏,得悉皇上蒙尘,特率家丁及地方土兵千人,日夜兼程,北上护驾,草民来迟了,请万岁恕罪。”原来夔州富豪覃如夏听说安史之乱皇帝幸蜀,他虽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召集家将乡里土兵,急急赶往护驾。唐明皇闻奏,喜出望外,如夏愿以老朽之躯效劳,诚心可鉴,当即授如夏行军总管、左仆射之职衔,护驾西行,沿着栈道朝行暮宿,不一月便到成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杀了安禄山,郭子义收复长安,玄宗被尊奉为太上皇。肃宗派遣大臣心腹至蜀迎驾返京。唐玄宗深感如夏忠义,加封光禄大夫荣衔,往镇施州,安抚十八蛮峒,准世代承袭。
“覃如夏在职十年,采用以抚代剿新政策,深得各蛮族信服。唐大历元年(766)死于施州。大历二年(767)长子覃襄尧袭职,此后累代承袭,经五代到宋徽宗历时三百余年。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覃氏第十代孙覃汝先承袭。”[34]
由于历史久远,处于“蛮区”的覃氏更是很少被历史记载,因此,有许多历史处于似是而非状态。上面讲述了唐朝覃如夏在蜀地迎驾。但《覃氏族谱》三修谱记载唐时人覃汝先瞿塘迎帝驾幸蜀。“公于唐天宝十五年率领土军千余迎帝驾幸蜀,帝嘉其忠贞,加敕授总管之职,其由陕徙蜀瞿塘。”[35]此两处都记载瞿塘覃氏迎帝驾幸蜀,史实应该可信,只是到底是覃如夏还是覃汝先呢?这里特别讲一下覃汝翼。《宋史·林栗传》载:“施民谭汝翼者,与知思州田汝弼交恶,会汝弼卒,汝翼帅兵二千人伐其丧。汝弼之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三州之境,施、黜大震。事闻,孝宗亲札赐栗及成都制置使陈岘,曰:‘谭氏乃夔路豪族,又且首为衅端,如尚不悛,未免加兵,除其元恶。’汝翼调集家丁及役八寨义军,列陈于沱河桥与官军战。溃,汝翼遁去。既而汝翼入都(入朝)诉栗受田氏金。诏以汝翼属吏,省札下夔州。”宋史上记载的名字为谭汝翼,应当是宋史误将覃氏写成了谭氏,《施南府志》载,在思州知州田汝弼死后办丧事时,施州覃汝翼率兵两千人敢于讨伐知州田氏家族,说明当时施州覃氏属于宋时强宗大族。覃汝翼与覃汝先应为宋时期覃氏人物,施州覃氏有“汝”字辈的族人存在,或者覃汝先与覃汝翼就是兄弟,或许覃汝翼与覃汝先就是同一人。如果真如笔者推论,那么,唐人覃如夏入蜀迎驾就是真的,覃汝先即是宋朝施州人。可是《唐书·林栗传》却记载:“覃汝翼,唐夔州(今重庆奉节)人,为夔州路富豪,徙居施州。唐僖宗中和元年(881)思州(贵州芩巩)知州田汝弼叛乱,覃汝翼率家丁及地方军勇两千人助林栗征讨。”[36]这又让历史变得扑朔迷离。
还有一种推测,唐朝迎驾幸蜀的人既不是覃如夏,也不是覃汝先,而是覃行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杨思勖传》记载为:“覃行璋,溪州蛮(一作五溪蛮)首领。开元十二年(724)七月率族众反,黔中道招讨使杨思勖率兵讨之,生擒行璋,斩其党三万余级。旋赦为商州洵水府别将(从七品),以羁縻(笼络之意)其族。”[37]查陕西地图可知,洵水府与汉中府相距不足300公里,到今重庆市奉节县仅400多公里。覃行璋家族后裔移居夔州瞿塘,安史之乱时刚好勤王救驾,以感谢不杀之恩,被封夔州瞿塘是有可能性的。也就是说覃行璋家族洵水府虽被杀三万余人,但几十年后移居夔州瞿塘的覃氏家族仍然兴盛。
3.五代十国时期荆南国与湘鄂“武陵蛮夷”
五代十国时期,所谓十国其实并不是只有十国,它是那一时期在中原以外地区建立的十余个地方势力的合称。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中所载十国有前蜀、后蜀、南汉、北汉、荆南、吴越、闽、楚、南吴、南唐。与石门相邻的小国就是荆南国。当时鄂西地域各土司的敕封,都是荆南国钦定。荆南在唐代时是方镇名,后成为五代十国之一,建都荆州城,其地域包括古代荆州、峡州、归州,今长阳、五峰、宜都、枝江、松滋、巴东等地,荆南国势力一度影响今鹤峰、石门等地。[38]当时荆南国部属归州,刺史成汭(郭禹)实际控制荆南国,当时湘鄂边的覃氏、唐氏不得不投诚荆南国。石门县西北乡成为荆南国实际控制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十分严重,蛮夷首领也纷纷拥兵自重,摆脱控制,并不断向外扩张,湘鄂边地区战争延绵,累年不休。其中较大的蛮族起兵有两次:一次是朗州武陵人雷满起兵。据记载:僖宗中和元年(881),“朗州武陵人雷满者,本渔师,有勇力。时武陵蛮数叛,荆南节度使高骈擢雷满为裨将”,带领镇蛮军跟从高骈去淮南。雷满逃归,与里人区景忠在大泽起兵,“啸聚亡命少年千人,自署伍长,自号‘朗团军’,推雷满为师,景忠为司马,袭澧州、朗州”,杀刺史崔翥,自号朗州刺史,并进攻荆南国。雷满死后,其子雷彦威继之,自称留后。后来,雷彦威之弟雷彦恭借助外力逐走雷彦威,与石门的向环(有书写成“向瑰”)割据澧、朗一带。这些割据战争,给蛮夷、汉族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39]二是“石门蛮”向环起兵。《资治通鉴》《新唐书·本纪卷九》均记载:唐僖宗中和元年(881),也有人说是唐僖宗乾符六年(879),“石门蛮”或称石门峒首向环,闻雷满得志,亦集夷獠数千人屠牛劳众,操长刀拓弩寇州县,自称“朗北团”,攻陷澧州,杀刺史吕自牧,自称刺史,并进攻荆南国。开平二年(908),楚王马殷攻澧州、朗州,雷彦恭乘船逃走,向环归顺马殷。[40]这些记载说明,“武陵蛮”人特别是“石门蛮”人在唐五代时期湘鄂西一带是兴而不败的。
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有史料显示湘鄂西一带覃氏也很兴旺:楚王马希范与五溪诸蛮首领彭士愁长期交战。双方均难取胜,只好停战言和。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在湘西永顺会溪坪立溪州铜柱建立友好。覃氏中有宣恩、来凤、咸丰等地豪族军事首领覃彦胜、覃彦仙、覃彦富参与立名。后期又有覃如绾、覃彦绾在溪州铜柱添名。[41]
【注释】
[1]汪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江汉诸族》(上),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262-267页。
[2]管维良著:《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112-113页。
[3]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见《二十五史》卷一,简体标点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231页。
[4]汪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江汉诸族》(上),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262-267页。
[5]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见《二十五史》卷一,简体标点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231页。
[6]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见《二十五史》卷一,简体标点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231页。
[7]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8]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见《二十五史》卷一,简体标点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231页。
[9]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此史料在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十七《土夷》和曾国荃等撰《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十二均有记载。
[10]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此史料在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十七《土夷》和曾国荃等撰《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十二均有记载。
[11]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此史料在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十七《土夷》和曾国荃等撰《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十二均有记载。
[12]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287页。
[13]邓祥龙著:《巴地域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4-255页。
[14]邓祥龙著:《巴地域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
[15]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16]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
[17]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0页。引《三国志·蜀志》。
[18]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0页。引《三国志·蜀志》。
[19]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58页。引《覃氏族谱》二、三修谱。
[20]《覃氏族谱》二、三修谱。
[21]《覃氏族谱》四修谱。
[22]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58页。
[23]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1页。引《宋史》四百九十三卷。
[24]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57年。
[25]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1页。引《文献通考》三百二十八卷。
[26]《覃氏族谱》《曾氏族谱》《盛氏族谱》。
[27]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1页。引《宋史·夷蛮列传》。
[28]臧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书店印行,1980年根据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复印。
[29]《湖南永定县乡土志》。
[30]覃正义编撰:《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42页。
[31]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1页。转引《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
[32]覃正义编撰:《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41-42页。引《唐书》《隋唐帝王外传》。
[33]覃正铭、覃正义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66-74页。
[34]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73页。
[35]《覃氏族谱·唐行军总管覃汝先公纪》四修谱,民国十一年(1922)。
[36]覃正义编撰:《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第42-43页。引《唐书·林栗传》。
[37]《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杨思勖传》。
[38]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39]欧阳修撰:《新唐书·本纪第九·懿宗僖宗》。
[40]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41]罗士松主编:《溪州铜柱论文辑录》,岳麓书社,2015年,第78-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