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家历史故事有关的石门土家族地名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历史地名的多少,可以反映该地区、该民族的历史长短或文化厚重与否。石门土家人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尊荣感及诉说习惯,因而在传承过程中,史实内容加入了讲述者的故事化叙说,从而增加了地名传说中演绎成分。但因专名涉及的是实存的人和物,因而传说中演绎成分的增加并不影响传说地名对于真实历史的承载。举例如下。
1.金鸡观
石门覃氏覃友仁承袭父职施州忠建土官后,带着覃氏族民南迁到石门西北乡,沿途寻觅适宜族人居住之地。《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载:“乃祷告神祇欲以卜所居,夜梦关帝语曰‘鸡鸣犬吠尔居之地也’,遂东行达三百余里,驻营巡游至唐侧溪,四野僻无居人。夜半闻金鸡声以叶厥梦,遂定居其地。于是立庙酬神,因名以金鸡观,其居处亦称金鸡寨云。”“覃友仁屯兵山下,见老人扶杖前来,问其庐,曰在林中,言以不见,至鸡鸣达曙,往视无踪,因名。”今白云镇的金鸡桥、皂角镇的鸡鸣山、新关镇的金鸡山和金鸡观、维新镇观峰山之金鸡观,这些地名与“鸡鸣尔居”的神仙梦示互为照应。这些原本因山体似雄鸡引颈报晓之形而命名的地名,在其专名真实性的基础上,与覃氏先祖的南迁史事融合,再加上乡民的故事性发挥,从而形成了具有民俗语源的地名传说。
2.官渡
明代添平千户所在渫水渡口,明朝开国大臣魏国公徐达驾临添平千户所时,曾在此过渡,所以就取名叫“官渡”,官渡东岸不远的垭口取名叫“迎驾垭”,南岸添平千户所所在地取名叫“留驾坪”。这类传说地名反映了添平土司公事活动。当然,石门官渡地名很多,如新关镇的将军渡,也称官渡,维新镇的九间铺民国时称官渡乡,夹山镇很大部分属临澧县官渡桥镇。这些官渡可能都与“官”有关,但肯定不是徐达。
3.商溪河
石门商溪河,又称龙溪河。此地有向法官降恶龙传说,说向法官跳进龙洞战恶龙,洞外徒弟见草鞋打架忘了向法官的叮嘱,令牌没投进去,向法官与恶龙同归于尽,才变成现在常年窜出的缸钵粗的水。为了纪念向法官,将龙洞改为“降妖洞”,“龙溪河”改为“向溪河”,后来,人们讹读成“向阳洞”“商溪河”。
4.深溪河
深溪河,发源于石门西北、五峰东部的壶瓶山南麓,今位于石门西北境内。今考此河,为古代壶瓶山南坪河的分段称谓。明代中叶以前,其水上游段称“杨柳河”;明代中叶至近代,该水上游称“深溪河”,中游称“毛竹河”;现代,该水统称为“南坪河”。为什么“杨柳河”在明代中叶改称“深溪河”?因为明正德九年至十六年(1514—1521),长阳境内深溪张氏土官率部族东迁五峰长乐坪之南的白果淌,不久深溪土司搬迁到位于湖南省石门县西北部紫高山麓杨柳河畔。直到明末清初清顺治二年(1645),深溪土司向东发展,搬迁到松滋西南洈水河畔卸甲坪建“衙署”。从此石门西北乡壶瓶山境内紫高山东麓“深溪土司府”或“深溪府”不复存在,后世则以“杨柳峒”“土司城”相称,而那条河仍以“深溪河”称之。因此今考订此河先称杨柳河,深溪土司东迁后沿用司名为河名称深溪河。即今南坪河上游称深溪河,下游称毛竹河,今统称为“南坪河”。但《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第182页考证“深溪”是土家语“思溪”的误记。“思”是土家语“肉”,“溪”是土家语“称”,土家语宾语前置,调整结构就是“称肉”。因此“深溪”是人们称肉的地方。
5.西莲[24]
西莲地处慈利、桑植、石门三县交界,西莲原属慈利县,1958年划归桑植县。西莲原属桑植西莲乡,现在合到人潮溪镇。西莲的西边是人潮溪,西北是白石乡,东北紧邻石门县。西莲的石门垭小镇一头连桑植,一头与石门县磨市镇原商溪河乡四方台村原尖峰村连在一起。在宋元时期,西莲属于石门添平司。当时向大坤治理了西莲湖水,受百姓尊重,当朝皇帝敕封他为向氏部落首领,准予世袭,当地传为向王天子(土皇帝)。据考证,元末时期,靖安宣慰使司向大望卒,传子向良全,并在西莲设立衙门,管辖慈利、石门、桑植部分地区。明洪武二年(1369)麻寮唐氏设立麻寮隘丁千户所,废司设隘,将向氏部落分为靖安、山羊、九女三支,并入麻寮隘丁千户所十隘之靖安隘,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向氏后裔世袭十四世,360多年。西莲的原始名称土家语叫“西列”,“西”的汉语义是“草”,“列”的汉语义是“楼子屋”,连起来译成汉语就是“草楼”,即盖草的楼子屋。土家族的民居式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是“依树积木”,茅草盖顶,木条、竹条作壁的“干栏”,后来发展成茅草盖顶的木楼,最后形成小青瓦盖顶的走马转角楼。“西莲”是土家族“西列”的谐音,“西列”就是由原来“干栏”发展为“草楼”的一种建筑,代表了土家人居住文化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是土家语中一块活化石。
6.曲尺河[25]
松滋境内洈水分段名称有曲尺河、泗潭河、边山河、唐泗河、西斋河、石牌河、街河、杨林河、纸厂河等。曲尺河位于松滋西南的卸甲坪乡西部,临近石门县子良镇原水田岗乡,地处洈水上游。《松滋县地名志》第335页释:“因河沟发源于五峰南河,自北向南环绕卸甲坪小集镇而过,河道在镇东弯成直角,形如一把银色的‘木工曲尺’,故名曲尺河。”“木工曲尺”即20世纪及以前流行的木制折叠尺,后被“卷尺”所替代。因为古代没有此种“曲尺”,因此古代此河无“曲尺河”称谓而称“南河”。清初,著名文学家顾彩游历容美,自松滋薛家坪(今卸甲坪)至石门罗村(今骆村、骆村坪),路过曲尺河北边山半腰,涉水向南行时这样记述:“初八日,晴。早行,路滑,几堕不测之崖。”“笮径拨开松径合,雨声鸣歌涧声寒。”说明当时不称曲尺河。松滋文史专家邓和平在《长阳土司研究》中解释,松滋西南地域,古代系羁摩制度“蛮夷”驻防之地,即麻寮、添平二所之先世驻防地。宋末麻寮先世驻防地主要为古枝江西南(今属宜都东部)、古宜都东南(今宜都中南部)、古松滋西南(今松滋西南)、古添平西北(今石门西北)等地带。在此一方,留下相关地名曲尺河。“曲尺”或“曲溪”是土家语“且米习”的变音,“曲”是“且”的变音,“米”为轻音,在语流音变中消失,故只留下“且习”,土家语“丝瓜花”。后演变为“曲尺”“曲溪”。麻寮驻防地域内的曲溪,与明末清初麻寮所的曲溪隘有关名称有沿用关系。五峰南河流经卸甲坪毗邻的石门县子良镇原水田岗乡,流程2公里,仍称“南河”,松滋称“北河”或“白河”。“南河”“北河”“白河”“曲尺河”都是洈水在五峰、石门、松滋境内的不同叫法,其实就是一条河——洈水。
7.泗潭河[26]
松滋卸甲坪与石门县子良镇之间有一个村叫接日坪,实际叫接二坪,就是连接松滋卸甲坪与石门县子良镇之间的一个坪。石门县子良镇原水田岗乡,有个小村叫泗潭河村,村里有泗潭河。泗潭河是湘鄂两省分界线,毗邻松滋市卸甲坪中南部,实际是洈水流经此处的新名称。《松滋地名志》第341页释:“四潭河,此村处洈水河上段,有四个深潭故名,后将‘四’写成水边‘泗’。”考洈水上段,河水落差大,“潭河”何止“四个”?十个也不止。《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第402页载,这里的“四潭”是土家语“石挡”的音变或误记。“‘石挡’是土家语。‘石’是‘兽’,‘挡’是‘跑’;‘石挡’,就是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因此地兽多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