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的前提和依据[8]

石门县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的前提和依据 [8]

1.石门土家族民族成分恢复工作,是由土家人中民族成分未落实的人自报和要求更改民族成分引起的

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并着重指出:“把上述任何一个特征作为一个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不仅如此,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斯大林指出的民族四个特征在石门都存在。因此,改革开放后,石门人民要求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是为了求真求实,是对历史的尊重。1981年石门县正式以组织名义提出恢复民族成分的要求,县人大派员向湖南省民委汇报,要求派出鉴别力量帮助开展石门民族恢复工作。省民委先后三次派员到石门调查了解情况,并向省人民政府做了汇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石门县政府规定报土家族者,一律暂报汉族,答复他们“现在已有政策,人口普查结束后再有组织有领导地给你们落实”。尽管这样,仍有600多人报登为土家族。1983年,又有数十人到县申报土家族。1984年省政府着手解决石门民族恢复问题。

2.明清时,石门大半为土司区,其余为卫所区的历史,是土家族成分恢复工作的前提

《清高宗实录》卷四载:“兵部议复湖广总督迈柱疏言:添平等所土司覃庆永等六十员,呈请改土归流。”《石门县志》载:南乡为九、永屯田区,即汉官卫所区。国家民委〔1982〕240号文件指出:“恢复土家族成分的工作,主要是在清代‘改土归流’前的土司、土官管辖的土家族地区,在其周围的卫所地区和边缘地带也有这个问题。”石门县皂市区、仙阳区、太平街区、磨岗隘区、泥沙区、苏家铺区、新关镇等六区一镇基本属添平所土司,易家渡镇、城关镇(今楚江街道)、二都乡(今宝峰街道和二都街道)基本属麻寮所土司,其土司土官管辖区面积为353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04%。石门添平土司西南有泉坡路碑,称“当慈石毗邻之地,实汉夷化服之界”。靖安隘东南夹山寺有纪寺碑,称“三苗五溪之界”。这两方石碑,划定了石门土司辖区的范围。南乡蒙泉区为汉官卫所区,元末明初,为石门土酋夏克武、夏得忠的世袭领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夏得忠反明失败,夏氏土官安福所西迁桑植,改为流官所,该地划为九、永两卫屯田区。按国家民委〔1982〕240号文件精神,此地亦有土家族群众的民族成分遗留问题。而且,石门的土官“改土归流”后仍保留土司世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还对左贰千总覃圣沫下诏世袭。这一史实,说明了石门这块土地上民族问题的必然存在。

3.石门土家族的民族特点显明,土家语言、土家民俗依然存在,是石门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分的现实依据

石门土家人要求恢复民族成分,是有理有据的:一是从自己的族称上看,石门土家人有的称“毕氏”,有的称“七里卡”,有的称“毕兹卡”。专家们认为,毕氏、七里卡都属于“毕兹卡”的范畴。二是从语言、信仰的流传保留上看,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民国时,添平所赶公王会,所署匾“民族之光”以及“七里公王”神像的保护。正是这些人的要求与愿望,揭开了石门县恢复民族成分工作的帷幕。三是从民俗的流传保留上看,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1)敬奉白虎。石门崇虎、爱虎、敬虎,堂上贴虎挂虎,卡花图案多虎,石碑刻虎。1958年,石青公路渫水大桥头还塑石虎两尊。民歌《十梦》唱道:“白虎当堂是家神。”订婚送爷娘饼,必须送有虎图案的大饼。太青山白虎洞,到20世纪90年代还香烟不断。

(2)敬奉土王。同治县志载有“向王殿”。1930年所修覃氏九如堂族谱中载的告祖文中还有请“向王古社列列老大人之神位前”“威镇七里”的覃土王的告文,其祠堂边立向王宫。石门县六区中,有向王庙、向王殿、向王宫、向王天子庙等共13处。七里公王即覃土王庙共31处,遍布全县。土家语专家认定“七里”是“大虎”或“以虎为大”之意,“七里公”就是大虎神,许多七里公王的神像均属“人虎一体”,人虎相依,其敬土王和敬虎融为一体,并有“公王节”“公王会”之习俗。人们对土王神像的敬奉和保护,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1949年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各种神像涤荡一光,但村民却完整无损一直密藏“七里公王”“土王公”“土王母”,成为落实民族政策的证据。

(3)信奉土老司。土老司即巫师尽管禁止40年,然各乡镇均有土老司的活动,其法器处处可见。

(4)保留有跳丧与打丧鼓习俗。跳丧与打丧鼓是土家人丧事的主要形式。当时江坪乡70岁老人,20多岁青年,均可跳丧。北五区中,跳丧舞,均有人能表演,且风格各有特色。打丧鼓,从南到北,成为通俗,一人击鼓众人和,唱悼死者。丧俗亦与澧县临澧大异,汉区出柩抬龙杠盖棺罩,土家族由老司砸水碗后一声“起”的呼喊,众人哄抬奔驰,“起”声不断直奔井穴。

(5)摆手舞在罗坪与子良、河口等乡亦发现遗存。

(6)保留有薅草鼓习俗。从北乡至皂市六区均有老人可以表演。

(7)打溜子遍布十九峰以北的36个乡镇。

(8)全县土家族有哭嫁之俗。哭嫁有完整的歌词和哭祖先、哭爹娘、哭兄弟、骂媒人等完整礼仪。

(9)保留有土家节日习俗。石门有过赶年、六月六日晒祖衣、九月二十一日赶公王会习俗,有过三个端午之俗。八月十五日过中秋有一系列习俗,这天是尝新节;这天红薯过生,红薯开始挖食;这天有摸秋习俗,晚上青年可去别家“偷”挖几个红薯、“偷”摘几个南瓜之类,民称“摸秋”。

(10)衣着有栏杆花边,带领大袖。

(11)石门土家族语言保留部分词汇。据专家鉴定东、南、西、北等土家语中心区未发现的词,在石门残存词汇中都保留了下来。石门“民调”中共收集词汇4501目,沙里淘金,整理出土家语词汇短语254个。1987年,中南民族学院土家语专家修订《语言简志》来石门县调查。何天贞教授采访结果表明:“仙阳区单词178个、太平区123个、泥沙区306个、苏家铺区194个、磨岗隘区226个,皂市区211个”,各区交替同异,词汇约400个。这些现实特点,就是我们开展民族成分恢复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