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家族族称有关的石门土家族池名
1.毕兹卡
土家族人称自己的民族为“毕兹卡”或“毕氏”“溪里卡”“七里卡”“七里军民”。磨市有七里湾,覃添顺尊称七里公王。他们认为毕兹卡就是“一家人”的意思,口耳相传一些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说是从前“长毛”造反,他们的祖先逃到了湘西北,当时湘西北古木参天,荒无人烟。他们来这里就插草为标,挽草为记,在这里开天辟地。由于人烟稀少,十里八里才有一户人家,所以他们不管十里二十里,不分姓张姓李,统称一个族,土家族语叫“毕兹卡”。“毕氏”“毕溪”“七里”都是“毕兹卡”之意,是土家语言发音不同造成的。关于族称的含义,“卡”,汉语译为“家”或“族”;“毕兹”,有的说是指“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也有人说是“最早居住者”或“土著”的意思。
族称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外在符号标志,它往往对内具有认同性,对外则有相当的排斥性。潘光旦教授也认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的有些地名、人名和族名,是土家族自称‘毕兹’的对音或转音”。
2.壁直垭[2]
石门夹山寺有个壁直垭。“壁直垭”中的“壁直”是土家语“毕兹”的同音或音变,因土家族原来有语言无文字,都是借汉字记音来记录土家语言的,所以“毕兹”“壁直”都是用来记录土家语音的。“壁直垭”地名与毕兹,都是土家语义“毕兹”,意为土家。因“毕兹”是土家的族称,故“壁直垭”,就是土家人居住的山垭。虽说现在只是个“自然地理实体”,但在很早以前,这里有土家人住过。
3.碧溪峪[3]
石门县子良镇原水田岗乡有碧溪峪村,水田岗乡还有“大毕溪”“小毕溪”。“碧溪峪”是土家语加汉语。“碧溪”是土家语“毕兹”或“碧几”的音变,“碧”与“毕”的音相同,在土家语的音变规律中,声母z、c、s可以对应变为j、q、x。故土家族原来有称“觅几卡”“毕几卡”“毕溪卡”,后来才确定为“毕兹卡”。这“峪”是汉语里“村”或“寨”的意思。因而,这“碧溪峪”就是“毕兹峪”即“土家寨”,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
4.百支峪[4]
据粗略统计,石门西北乡地名中有“百丈”2个,“百支”3个,另有10个以“白竹”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疑为族称“毕氏”的方言译字。石门县原安溪乡有百丈峡,村里有个小地名叫百支峪。“百丈”即“毕兹”谐音,“百支”是土家语“毕兹”的误记。也可以说,“百”是“毕”的音转,“支”与“兹”相同。故“百支”实际就是“毕兹”,只是用来记音的汉字不同而已。“毕兹”即土家。因而“百支峪”即“毕兹峪”,是“土家寨”,是土家人聚居的地方。
5.南北墩
文献所载表明,远在先秦时期,今恩施、长阳一带,即整个清江流域,全是巴人最初聚居的地段与活动的范围。此后,鄂西的巴人曾成扇形向东南散布。廪君后裔瞫部落南下演化为“板遁蛮”一支。湘西北石门正好包括在“板遁蛮”活动范围之内。如石门“南北镇”地名,原名“懒板墩”,谐音为“南北镇”,也可能是由原族称——廪君后裔“南板遁”讹化而来。壶瓶山镇原南坪河乡鹰子尖村也有地名懒板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