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所土司军户管理
1.军户籍贯
中央封建王朝的土司管理体制即是添平土司的管理体制。下面简介土司管理体制。
《辞海》云:“丁:家口;人口。男称丁,女称口。”添平所的“军户”,类似一个家族,“每族有数百余丁者”,数百余丁,即数百余男子。此处的“族”,与家族不同:家族随着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便分房立谱,枝分各“堂”;而此处之“族”,自立为“一户”后,再无改变,其“族”繁衍数百年不变。故此处之“族”称为“军族”“军户”,用以区别“家族”。这种军族,因各种原因,形成人丁不一:有的数百余,有的数十余,有的数丁,还有绝户者。[2]
有的史籍把“军户”“土军”“军族”为什么叫“小军”?此处所言之“军”,并非指“三军”之“军”,而是指“军户”,渊源于东晋。“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在民户之外,子弟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非经放免,不得脱军籍。……北魏的军户,有以俘虏充当的。其北方六镇戍防兵士,又称‘府户’,本出鲜卑高门子弟,数传之后,‘役同厮养’,也转化为地位卑下的阶层,低于一般农户。明代卫所军士,其子孙亦均入军户,世袭为兵。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亦称军户。”[3]军族称“小军”,此为麻寮、添平历来之制。唐氏、覃氏部族历来为“世袭酋长”“土司”(此处“土司”即土司官),封建王朝特许的“世职、世土、世民”权利,土司(此处的“土司”指某氏族集团)内部施行的是封建领主经济和农奴制。所、隘的千户、百户,为“世袭”,军族永远是“小军”,无论“军族”大至“数百余丁”,小至“数丁者”,均归千户、百户领辖。即便“军族”拥有“数百余丁”,升至由封建领主——千户、百户委任的“总旗”为止,再无突破。也就是说,处于“小军”地位的“军族之户”,不可能成为千户、百户地位的封建领主。
军户,转变为民户或其他身份,有朝廷赦除军籍转为农户者,亦有放免离军职而成工户、商户者,还有立功而免除“军户”身份者。《宋书·孝武帝纪》记载,大明二年(458)诏:“吏民可赐爵一级,军户免为平民。”从资料可看到,早在南北朝时期,军户地位比平民低一级。军户与民户区别在于职责不同,这便是《辞海》中所说的[4]:“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之正式名称为‘军’,后来招募的兵才叫作‘兵’。”军族亦称“户”,此当系明代里甲户口登记所为。“明代的基层组织,城内称坊,近城称厢,农村称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人,轮流为首,十年一轮。其余百户编为十甲,每甲设甲长一人。”[5]
综上所述,添平所之“军族”“军户”,有别于历代王朝之“军户”,又非土司所属之“民户”,是明代湘鄂边地区羁縻卫所及其以前出现的一种特定“亦军亦农”的基层户口单位。[6]
2.军官世袭制
明代军制,军人编入军籍,上报兵部,与民籍相区别。军人一旦调入防区,家属也随之迁入,永世戍守,即强制军事移民。军士的后代世袭为军,即每一代男子中至少要有一人为军,军官中的千户、百户世袭;都指挥、指挥使则干系重大,需由朝廷任命,但前任都指挥、指挥使的后代往往优先,称“袭授指挥使”“袭授指挥佥事”“袭授千户所”,就是说,本来是世袭,只是必须经过朝廷的加授认可。但到百户一级,则直书“世袭百户”,即直接世袭就行。军人一边城守操练,一边垦田自食,即“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这就是完整的明代土司军户制。
3.军户的职责与待遇[7]
《九溪卫志》卷三载:“历朝额制每军一族,每年遴选壮丁二名,赴所应操守堡。若奉上调遣,则尽丁起调,于明季中有额军生聚殷实者,或置买州县民产、粮赋,输之有司。军役当于本所,兵不妨农,农不废兵,此户口丁徭之从来也。本所边地,自汉、唐以及宋、元,皆自种自食。”每年选壮丁,是按“军族”平均选抽,而不论其“丁”多寡;奉朝廷征调,则“尽丁”参加;每族还可购州县民产,且种粮完赋税。其赋税于州县,军役在卫所,成“双轨制”。土官卫所的军户待遇比流官卫所军户差,地位低。流官卫所之军户,称为“官军”,粮饷、器械、服装等,一概由官府拨付装备,屯戍没有差徭、杂派等。而卫所之军族,称为“土军”,土军“官不支俸,军不请粮,自备衣械,把守要道”。明代,添平所与土司一样,每遇朝廷征调,自备粮衣。除此之外,还有差徭、杂派。
添平所,也曾上奏朝廷,要求能与流官卫所一样,子孙能有考试机遇,免徭废役。麻寮千户唐贤与其叔唐清议,“以沐国恩,徙镇峒苗,世属军民,子孙未便考试,曷沾朝廷交物之化,亦臣子之所羞也。不如官军自备器械,纳粮应考,只求概免差徭、杂派,以奏圣上。太祖准奏,由是附籍慈利,子孙得入宫墙第纳土,非汉土有司未知一概派差。公奏准将所隘田沃土免三征七,名曰隘粮;瘠土免七征三,名曰隘丁;一切杂徭悉行蠲免,以资无俸无粮之官军,使自行团练,不请粮饷,不给兵仗也”。[8]其结果是:“官不请俸,职纪土官;军不支饷,名纪土军。驻扎山峒,世守边疆,以捍内而卫外也。至于钱粮,则附慈利县完纳,编为陆里当差。……地瘠山硗,刀耕火种,钱粮免七征三,每石征银贰钱玖分,每丁陆分肆厘。……亦岩多土少,因山多有田,钱粮免三征七,每石征银肆钱玖分,每丁征银玖分贰厘,完纳正输,惟正之供丁徭、力役尽行蠲免。凡当大差,俱系所隘征收,移并慈利。自古迄今,永为定制。”[9]添平千户与麻寮同例,其钱粮完纳石门,且征免比例有所不同,实行较麻寮晚些。“本所边地,自汉唐以及宋元,皆自种自食。至明永乐年间,千户覃文孙,献图纳土,报土粮叁千贰百伍拾贰石,奏准正赋免三征七,名曰隘粮;丁税免六征四,名曰隘丁。一(概)杂徭尽行蠲免,以资无俸无粮之官军,为朝廷不费之息也。”[10]上述资料中,“石”为俗称,每“石”为“十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