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土家族研究方法略谈

石门县土家族研究方法略谈

1.石门县坐标

笔者之所以在此溯源石门县,是因为隋朝以前,石门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县,因此我们在探讨石门县隋朝以前“蛮族文化”时只能在黔中郡、武陵郡、天门郡、湘西北、慈姑县、零阳县等较大范围内叙述。其实,文化,不论是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它都不可能在一个小范围内或在一个短时间内形成和独有。因此研究石门县的文化,特别是研究石门县土家族文化,必须了解石门县所处地域坐标,所处的地域文化。

对于石门所处的地域文化本书后面专章叙述,笔者在此先讲石门县所处地域坐标。从地理上讲,石门县地处武陵山脉北支。武陵山脉是中国自然区划由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向第三级阶梯东南丘陵的过渡带,它绵延了湘、鄂、渝、黔四省市,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辞海》说:“武陵山,在湖南省西北部及湖北、贵州两省边界。东北—西南走向,乌江、沅江、澧水的分水岭。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梵净山在贵州省江口县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武陵山,自贵州苗岭分支,行乌、沅二江间,蔓延于湖南省西北境沅、澧二江间,高度达6000余尺,至常德西境之平山(又名武陵山,即今常德市武陵区之河洑山)止,通称武陵山脉。”武陵山脉的地理范围大致为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重庆市等区域。从行政区域上讲,石门县属于武陵。武陵自古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概念。《汉书·地理志》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今张家界市、桑植县地)。”东汉以后,武陵郡的管辖范围逐渐缩小,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改朗州为武陵郡。当代学者认为“武陵山区”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类,特别是文化同质,其历史、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建筑、生态等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独具特色,是中国一条独特的“文化沉积带”。2009年,国务院提出了“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共涉及71个县市。2011年石门县作为湖南省的37个县份之一,与慈利、桑植、五峰、鹤峰同被纳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常德市唯一一个被纳入武陵山片区的县。

当然在武陵山这个大范围内,许多学者又划分出湘鄂西、湘鄂边、鄂西南、湘西、湘西北等区域。湘鄂边包括石门、慈利、桑植、鹤峰、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始、巴东、张家界、龙山等县市州大部或一部,鄂西南包括鹤峰、五峰、长阳、宜都、松滋、宜昌、恩施、宣恩、建始、巴东、来凤、咸丰、利川等县市州。但是石门县正处在从平原地区向武陵山区过渡带上,是湘西门户,因此石门县不仅属于武陵山片区,还属于西洞庭湖区。石门与洞庭湖区的华容、南县、澧县、津市、安乡、常德、岳阳等地区有联系。但就石门县土家族文化而言,石门县正处在鄂西南南部,是鄂西南文化的一部分。石门自古与松滋、枝江、宜都有联系,因为石门要出海,必须借助长江。石门到长江去有两条路,一条是石门西北乡去宜都或松滋入长江,另一条是石门西北乡、石门县城经澧县、津市,入洞庭湖入长江。研究石门土家族,主要关注、研究石门西北乡与鄂西南、与湘西的关系。

2.研究石门县土家族的方法

在论述土家族族源之前,笔者先讲一讲研究方法。选对了工具,工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国史方志中留下的研究“南蛮”等少数民族史料特少,研究少数民族必须克服文献资料奇缺的问题。古代“南蛮”少数民族,世代开发边疆,不畏艰辛;以强劲生命力建设家乡,并创造出不朽的民族文化。但在历代国史方志中,没有他们的“沿革”与“历史”,很少有他们的“族氏”与“人物”记载。即使有记录表述也是带有偏见的“表述”,元以前多称“南蛮”或“西南夷”,元以后则称土官、土司。记录的内容也是十分简略,且主要反映“蛮夷”与中央、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或进贡物品,或内属归附,或“叛乱侵州袭县”,或“把守拦截溪峒”,或“征调易地以蛮攻蛮”,或“升迁互换以夷治夷”,或言借“土兵”效力朝廷“立功”,或云用“羁縻”约束所隘“驻防”,等等。出现上述一系列情形,除封建王朝对古代“南蛮”民族歧视、贬辱等客观因素之外,“南蛮”民族居住地也存在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较落后等原因。因此民族研究工作者必须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积累发现“南蛮”民族资料及民族资料线索,同时要研究大量的地方方志资料、私家著述及地方族谱、家乘,以补正史之不足。

正因为历史文献记载很少,这就要求研究者进行多维论证,即我们除了寻找历史资料外,还必须注重地下考古发现,因为每一项考古发现,都是对文献资料的极大论证。同时研究民族必须重视田间考察,因为南方少数民族,除了土官阶层有学习文化的权力之外,农奴则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创造的灿烂民族文化,只能凭口传心记流传下来。而且流传的方式主要是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与民歌等载体,再就是祭祀与舞蹈、风俗与习惯等行为,展示自己部落民族演进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历史,除了广泛搜集研究文献资料文物考古外,更多地要关注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民歌,祭祀与舞蹈,风俗与习惯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因为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其实就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因此笔者研究石门土家族历史文化采用的方法就是:历史文献考证、地下考古和田间考察。有专家称这种论证法叫“三维论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