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所衙门

添平所衙门

1.添平所衙门选址

添平古三苗之地,汉称天台,唐称五溪,宋称龙阳,元称天平,位于湘西北万山丛中,是鹤峰、桑植之咽喉,与九溪、永定(今张家界市)相接,要想防御“蛮苗”,连接岳州澧州,此为必守之险。“石邑环连溪峒,逼近苗蛮,寇贼滋扰,良民靡宁。元至正年间(1341—1368),覃添顺会同唐、郑、陈众姓,招集义勇,逐除保聚。明初,效用徐丞相部下。洪武二年(1369),蒙军民宣抚,举充台宜隘员,申复总兵官杨平章璟,移咨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转咨大军都督府。照详奏,准覃添顺授天平所千户之职,诰命武德将军。唐武、郑礼英、陈祥等授各隘百户之职,诰命昭信校尉。清册军丁一千一百名,分布鹞儿、龙溪、忠靖、长梯、磨岗、遥望、渔洋、石磊、细沙、走避等隘,把守关要,听候调发。敕命世袭掌印管军守边。国朝定鼎,仍袭原职。自苗贼化洽、诸司献土,始以千户改为千总,百户改为把总,各赐敕命一道,许其子孙永远承袭。添平所属九溪卫提调节制。附考永定、九溪二卫。”[1]

洪武六年(1373),覃添顺又带兵征讨上下酉州。明太祖改“天”为“添”,建守御边陲的“添平千户所”,添平所旧属常德卫。洪武七年(1374),覃文孙袭武德将军职务,奏明皇上,改为九溪卫辖地。原所署在邓家坪富石堡台(今石门磨岗隘王家渡),“因蛮贼侵毁,徙居瓦店头、寨坪、夏家溶,俱不吉”[2],明洪武十一年(1378)又征上下铅厂、天火岭、铁关门,招抚答谷聚种、张鸭儿等,遂使武陵“土蛮”归顺朝廷,民众安居乐业。朱元璋赐覃添顺缎绢两匹,宝钞两千锭,封覃添顺原配夫人唐氏为宜人,季夫人易淑珍为一品助国夫人。

上述史料说明,添平所原所署在今石门县磨市镇邓家坪村王家渡的富石堡台。这里原本就是覃绪祖建立的茅岗土司衙门。覃添顺改台宜寨长官司建立了添平所后,利用原来父亲茅岗土司衙门富石堡台统治台宜地区,自然容美田氏、安福夏氏不甘心退出台宜地区。所以《添平所志》云“因蛮贼侵毁”,添平所衙门又“徙居瓦店头、寨坪、夏家溶,俱不吉”,都被石门土蛮攻破。这里特别提示一下,夏家溶位于石门县城(汉区)附近,是覃添秀同覃添顺共同平乱的地方,也是覃添秀被朝廷“授世袭百户衔”的地方。覃添顺曾将千户所土司衙门建在夏家溶,可惜离汉区太近。覃昊决定迁所署到渫水南岸的所街留驾坪。所以有人说添平所衙门在寨坪,在瓦店头,在夏家溶。

2.水南渡柳家台衙门

松滋有专家考证:“添平所位于石门县西北所街乡境内,渫水上游东岸。东为河合溪,南系天星寨,西抵渫水,北是柳家台。渫水在其北呈‘回形针’形,于水南渡东南流,与添平所平行点处折向西北流,至柳家台北再转变东南流,经添平所址西,流向所街,经迎驾垭西。此处自元末明初弃宜都添平山衙署后,在此建正千户衙门。添平千户所起自明洪武二年(1369),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止,计366年。”[3]据载:“添平所署衙,位于石门县西北部,地处水南渡以南,紧依渫水,是正千户覃氏驻防地,亦称所府。其北是渔洋隘辖地,有渔洋庙旧址。领辖地域元代时抵渔洋关(北关)辖地;南为磨峒隘(今磨岗隘)地域。”[4]

我们根据上述两段史料,和在石门西北乡的水南渡考察,发现原添平所衙门首先应该建在原文化公社(水南渡)。因为添平所的前身是台宜寨长官司,我们在第二编第六章就已经论述了台宜寨就在水南渡。所以添平所首先建衙署应该就在水南渡。具体地址根据记载,根据当地人反复比对,应该在柳家台村所在地,也就是清朝改土归流后设巡检司的地方。

3.留驾坪衙门

添平所衙门“徙居瓦店头、寨坪、夏家溶,俱不吉”,添平所四世祖覃昊决定迁衙署到渫水南岸的所街留驾坪。添平所土司衙门,通称所街衙门,民间称覃家衙门,建于所街乡留驾坪村。下面引有关添平所衙署的史料记载。

添平所衙门坐南朝北,背倚青山,山高林密成天然屏障;前绕渫水,渫水呈玉带状为天然护城河;西端以岩嘴头寨潭为要塞,东以深入渫水的东坡作为藩篱,全署呈月牙形。渫水官渡连接铜峰、台宜、寨坪等地,是沟通外面世界的唯一要道。与衙门隔河相望的龙坪、寨坪辟为操兵场,后面山岭为操兵坝,铜峰山北第二峰辟为擂鼓塌、俯瞰指挥操兵场、操兵坝上的土兵。渫水东西两岸,成掎角之势,遥相呼应。每天铜峰古刹的晨钟暮鼓报告着整个添平衙署的和平宁静。一旦有变,钟鼓齐鸣,四面山头摇旗呐喊。官渡扼衙署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

衙门占地十三亩(约8667平方米),建大堂五间,二堂三间,有仪门、头门,有奉先祠,文会堂、讲艺楼、守训楼、议事厅、接官厅、鼓乐楼、甬墙、恩荣牌坊、东西衙门、演武亭、内五营舍、外五营舍、监狱等。民间俗称老衙门。衙署轩敞宏伟,周三百八十丈(约1.27米),高三丈(10米),城堡内建筑纵横交错,主屋分三进,每进七开间,中间回廊相连。前列46大圆柱,直径四尺(1.33米),漆成朱红色,庄严华妙,气象万千。屋脊全部用花岗条石砌成,每条重达数吨。故民传:“所街衙门,麻条压脊,鲁班每百年下凡整修一次。”此为神话,然数吨重的条石能搬上二三丈(6—10米)高的屋脊,在当时没有起重设备条件下,能完成如此巨构实在称奇。[6]

“考旧署在邓坪富石堡台,由绪祖公创建,及元末添顺祖起兵平乱,民推为台宜寨主。明洪武二年(1369)授封武德将军,为添平台宜隘千户所正千户。始于台宜寨东留驾坪设立添平所,创修所署大堂,有鲁班仙师助修灵迹。中山王徐达赠玉字匾额,题曰‘公侯干城’。惟其时所署专以屯兵驻守防御西北诸夷,而常居衙署仍在邓坪也。厥后由邓坪迁居瓦建楼。及昊祖,乃由瓦建楼迁居台宜寨东留驾坪。至明正德甲戌年(1514),毅宽公增修永贞楼百柱、恩荣牌坊。澧州华阳王赠匾额,曰‘光裕堂’。我族称光裕堂由此始。以下二堂、仪门、头门、奉先祠、鼓乐楼、讲艺楼、守训楼、迎宾馆、东西听事厅、大堂东监狱所、大堂东土地祠、月池、甬墙、东西辕门、接官厅、演武厅,内有五营舍,设立五把总;外有五营舍,设立五把总。规模宏敞,建置完备,在前明世,俨然重镇。今则四围屋宇俱已撤毁,惟大堂尚存,高二丈四尺,共四十六柱,柱半系楠木,围大五尺二寸;磉石上圆如柱,其底作四方形,围在八尺以外。堂外废墙下,尝挖得前代火砖,长尺有二,厚约三寸,土人有磨以作砚者。堂上所悬中山王、华阳王及各上贤赐匾亦尚未朽,其字迹犹可识辨。皆数百年前之古物也。澧州华阳王赠头门对联:‘一泓渫水绕门阑甲兵净洗,万叠云山坚保障蛮貊率从。’又赠仪门对联:‘统十隘七里之军民大公无我,司九夷八蛮之锁钥与国同休。’横额‘天下为公’。万历壬午(1642)亚魁、澧州吴显科(字)东壁赠光裕堂对联:‘祭二祖三宗之熙朝礼乐文章新事业,定九夷八蛮之要地甲兵韬略旧勋庸。’‘咫尺是天颜,一点丹心葵向日:笑谈皆神算,八方黑齿草临风。’外十隘衙署,各就所守地方设置,其遗址尚有存者,兹不备详。”[7]

“添平所署原在邓坪富石堡台,因蛮贼侵毁,徙居瓦店头、寨坪、夏家溶,俱不吉。后迁河南刘家坪[8],台宜后枕,渫水前带,上为苗蛮之咽喉,下为岳澧之屏障。元末,置土司守御。土城三百八十丈,高六尺,七门一,覃氏世居其地。添平所署:大堂五间,二堂三间,仪门,头门。永贞楼百柱,明正德九年(1514),华阳王墨庵[9]匾其堂曰‘光裕’,赠序文楹联。又调《画堂春》琴言一阙,词曰:‘风清细柳令飞霜,干戈洗净边疆。华堂新蒰焕文章,山水争光。画栋晓凝甘露,珠帘绿映垂杨。光前裕后积庆长,忠义流芳。’奉先祠、文会堂、讲艺楼、守训楼、听事厅、监狱所、恩荣牌坊、月墀、内五营舍、接官厅、鼓乐楼、甬墙、东西辕门、演武亭、外五营舍,今俱废,惟大堂尚存。”[10]

“添平所城,在石门县治西北一百六十里。汉曰天台,唐曰五溪,宋曰龙阳,元曰天平。明洪武二年(1369),更名添平[11],设所建署。有土堞,周三百八十丈,高一寻。建土门,元末所筑也今曰所街。添平所所堂,初在邓坪富石堡台,毁于贼。三徙不吉,久乃定卜于台宜,前有大堂、仪门、鼓乐楼、演武厅。”[12]

在明清时期,添平所是一座气势雄伟、享有盛名的坚固城堡,象征着湘鄂边千万土家人民的土司王权,为上下瞩目。明朝开国丞相魏国公徐达曾亲临此城颁布诰命,挥笔题写了“公侯干城”的金字封匾。可惜的是,这座高大雄伟、辉煌气派的建筑在清初被吴三桂烧毁。据载,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控制了鄂西南、湘西北。当时湘鄂大部分土司特别是田氏容美土司都归顺了吴三桂,但添平所横隔在容美土司与衡州中间,拒绝归顺。吴三桂南逃时溃军为阻挡清军追击,一怒之下一把火烧得添平所七零八落。传说大火三日不绝,火灾之后城堡尽去昔时繁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添平千户所建制“改土归流”,其地域一部分划归湖北省五峰、鹤峰、长阳和松滋等县,大部分并入湖南石门,添平千户所虽未废除全部功能,但已大大削弱,所衙更加破败,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仅剩二进三间房。“土改”时被分给两家无房农民,“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地横扫“封资修”,但20世纪70年代初古建尚在。1981年两住户另修新房,将添平所所署全部拆完,故址只剩门顶石一方,上刻“天下为公”四字,走笔苍劲,亦为可贵文物,其地址只能找到一些残砖断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