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土家族土官姓氏族源[2]
石门系古五溪之地,属古濮人、古巴人、“廪君蛮”“板凳蛮”之后裔,均系五溪土人,是湘、鄂、渝、黔土家族的一部分,以覃、唐、郑、陈、曾、丁、文、伍、盛、柳、王、田、向、邓、夏诸姓为主。在历代正史中,前秦称巴、蛮、夷,秦汉及其后先后被称作“武陵蛮”“五溪蛮”“澧中蛮”“天门蛮”“石门蛮”“溪峒蛮”,明清称“添平所土司”、添平所,历朝以“不治治之”。
石门土家族土官姓氏,主要指添平土司700年时间,特别是添平所366年时间内,在土司任职的土官姓氏。比如添平所宗官姓氏、添平所职官姓氏、两关十隘百户土官姓氏,当然也包括添平所周边大小十几个土司姓氏。下面主要根据谭其骧的《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及石门各姓氏族谱,简述这些土官姓氏的旌源。
1.向氏族源
向氏为湖南蛮姓中最早见于记载者。后汉建武二十三年(88),“武陵蛮”精夫[3]相单程作乱,相氏疑即向氏,相、向同音,一姓而异译也。相单程之乱,武威将军刘尚发诸郡兵万余人溯沅水入武溪击之,一军悉没。明年春,相单程下攻临沅[4]。又明年,伏波将军马援击破之,援旋即病卒于军。此役为湖南蛮汉冲突之第一声,而相氏实为其魁帅。其根据地在沅水中游西南之辰、沅一带。
唐宋以来,向氏遍处于资、沅、澧三水之间。唐乾符六年(879)“石门蛮”向环陷澧州历30余年,至梁乾化二年(912)降于马楚。宋靖康以来,“盗贼”盘踞澧州所属,独慈利县向思胜等五人素号溪峒归明,能保境安民。[5]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澧州峒酋向思永兵劫石门县[6],此向氏之见于澧域者也。宋熙宁中(1068—1077)招纳誓下州[7]峒蛮向永胜,以其地归版籍[8],此向氏之见于酉(沅水支流)、澧之间,即宋世北江之地者也。宋世辰州所属蛮司分南北江,北江即州北唐溪州之地,南江则州西南沅水南北,北包武溪,南逾沅水,唐锦、奖、叙三州之地。[9]南江溪峒凡十六州,曰富、曰鹤、曰保顺、曰天赐、曰古,则向氏居之。澧、沅一带之向氏,自熙宁以来,已渐次汉化,安于耕读,隶于编户。故明清两代蛮中酋豪遂不复以向氏称,而言湘西北显姓望族者,向氏必屈一指焉。澧州向氏较之辰、沅为后进,澧州、石门、慈利,清代并有获举贡者。此三州县与上述唐宋之蛮中向氏之地域,遥相吻合。
据《石门向氏族谱》载,《后汉书》中巴务相之裔为向氏,称八耳锅向,石门向氏,统属向宗彦之裔,分两小支,子良一支属向大乾之裔,原系容美土司田光俊之后,后归添平土司;二都一支向氏为向大雅后裔,属麻寮靖安土司向良金,唐代有“石门蛮”向环(有人写成向瑰)起兵。
石门县巴人后裔向氏人物有:黄埔五期生台湾联勤总部运输署副署长少将向军次,黄埔二期、贺龙“捆绑招贤”的红二军团四师参谋长向鲁卿,中国作协会员、常德佛教协会副会长、常德诗歌协会主席、诗人、法师向延兵,等。
2.田氏族源
田氏,为古代巴人姓氏之一。“田氏蛮”最早著于澧中:东汉元初二年(115),武陵“澧中蛮”田山、高少等攻杀长吏。[10]刘宋元嘉十八年(441),天门“澧中蛮”田求等为寇。[11]自后不见于史。
元明以来,田氏世袭施溶州、腊惹峒、田家峒三处土司,降至清雍正五年(1727)始纳土。[12]盖宋世南江三姓,晃州(今晃县)之地向处东北,舒处东南,而田处其西,故其开化亦较迟于二姓。舒、向宋以后无闻,田氏则虽经纳土,仍世为溪峒土官。承平时颇赖以挟束苗蛮,若郡县力弱,往往引蛮作乱,侵陵省地。宋靖康多故,泸溪县无守御,徙治于沅陵之江口,蛮酋田仕罗等遂雄踞其地。淳熙中(1174—1189)沅州仡伶为寇,遣归明官田思忠往招抚之。[13]
元置五寨长官司,明置筸子坪长官司于故锦州之北鄙,并以田氏世官之。[14]其余辰、沅沿边土指挥、土守备等,田氏亦居其太半。[15]五寨、筸子坪二司,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始归裁革,改设凤凰厅。[16]近代湖南田氏之列名于方志选举表者,以麻阳、凤凰为最盛,“锦州蛮”之后裔也。
据石门《田氏族谱》载,田姓以田行皋为始祖,唐朝授施州刺史,至宋朝田思政为施南宣慰史司镇南等处五路都总管,元田乾宗后裔田光宝、田光俊。明初,田光宝为容美宣慰使,田光俊为太平、台宜、麻寮等宣抚使,占籍石门太坪、杨柳、所街、泥沙一带。洪武二年(1369)覃添顺组建添平所,田光俊北撤,田氏子田中华留居杨柳千斤坪。其后裔居泥沙、太平、磨岗隘、三岔溪、白竹山。南乡一支由永定(张家界)迁石门,亦为土家族。
3.伍氏族源
石门《伍氏族谱》载,伍氏以伍安广为始祖,“迁祖安广公自宋来七百有余岁矣,元明或遭兵灾。国朝屡议未成,今复置此世变之秋,英耽于西,法雄于南,俄迫于北,倭狡于东,烽烟四起,万倍以捻,设一旦他族逼处,转徙流离。昔惟苦迁祖之无根者,后不将尔知有尔,我知有我,问以父子兄弟,且莫答乎”[光绪三十年(1904)始修《伍氏族谱》序]。五世祖伍彦材元末职守细沙印务,六世祖天禧公讨贼,明初授“武备将军”。《伍氏族谱》在宝庆府新化县一位伍姓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的辅佐下修成,伍谱称由江右迁石门,历宋元明清诸朝。
4.盛氏族源
石门《盛氏族谱》载,盛氏始祖盛开禧,盛氏《宗册图》称:“本隘始祖盛开禧,原系五溪土人,自后汉武侯征蛮授细沙峒长之职,历晋及隋,世受土职,宗图次序荒远无征,谨照遗谱所载,唐天宝年间御驾幸蜀,一世祖盛德崇率领土兵前赴行护驾,赏钞纸钞钱授土官之职黾勉无替。”《细沙隘荫袭原委辨》载:“元末细沙隘百户盛国祥故绝,时伯祖旺公……见细沙隘空悬,保奏弟从龙顶国祥缺。”从龙即添平所细沙隘首任副百户盛华。可见细沙隘,原为细沙峒长官司,明始称隘。
5.覃氏族源
覃,湖南石门读“行”,鄂西南读“寻”,广西600万覃氏读“秦”,普通话采录广西读音“qín”。覃为陕西南郑汉人,一说古代巴人部落“瞫”氏之后。覃氏蛮族东汉时著于溇、澧之间:建初三年(78),溇中蛮覃儿健等反。永元四年(92),溇中、澧中蛮覃戎等反。[17]唐宋时著于五溪:唐开元十二年(724),五溪首领覃行章乱。[18]石晋天福中(936—942),溪州彭士愁为刘勍所破,遣诸蛮酋长覃行方等纳款于勍。[19]宋熙宁中(1068—1077),章惇经制南北江,招纳誓下州峒蛮覃文猛、覃彦霸,各以其地归版籍。元丰八年(1085),辰州江外“生蛮”覃仕稳等愿内附。元祐三年(1088),“罗家蛮”寇钞,诏都誓主彭仕诚及都头覃文懿等,至辰州约束之。
元明以来复著于溇、澧间:慈利之茅岗司,石门之添平所,并以覃氏世袭长官千户,降至清雍正十二三年(1734、1735)始先后纳土。[20]明洪武三年(1370)有慈利土官覃垕之乱[21],清康熙八年(1669)又有茅岗覃应昌之乱。[22]溇、澧之间蛮中虽在东汉与明清时并有覃氏,然二者时代既相隔如是之久,显然不能属于同一系统。覃儿健、覃戎一系之后裔,盖已久经汉化。至元明以来世官茅岗、添平一系,其起而与汉族发生接触,当犹在向氏、田氏之后。不然则自魏晋以至于唐宋,中间千有余年,覃氏少见于史。故近代澧州一带之列名于选举表者,其中极大部分,疑当为东汉时溇中蛮之后裔;唯茅岗等土司既废于雍正时,则乾嘉而后,二系之人,亦未始不能跻身于衣冠儒雅之列也。澧州覃氏以石门为最盛,计明代有恩岁贡三人,清代有进士一人,举人二人,副榜一人,拔贡二人,贡生三人。[23]以人数论虽不及同邑张、陈、王、杨、田五姓,然除田氏外,四姓恐皆非一族,且四姓无进士,田则并无举人,此覃氏实为全邑斯文之首族。除石门外,永定、澧州亦有覃氏,永定较盛。
石门《覃氏族谱》称,东汉覃万传“初居五溪”。《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载:《史记》载,孤竹君是殷汤所封诸侯国,其国君姓墨胎氏,相传为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覃氏族谱》称是有竺氏之后、伯夷叔齐后裔。也有人考证石门覃氏源出于巴氏五子之一。
6.曾氏族源
石门《曾氏族谱》载,曾氏自称后汉与覃万传受武侯之封,历晋隋唐宋元为遥望峒长官。明随覃添顺起兵战守腹内地方,世为遥望隘土官正百户。石门渫阳曾氏,清嘉庆年间三修《曾氏族谱》,曾佗选撰序:“乾隆五十年(1785),岁在己巳,十一月,吾弟泽选手持一小黄袱,谓曰:‘此系吾族世袭扎符宗图册。’吾喜而展读之,宗图中自明及本朝代次年月,历历不爽,……始祖仁辅公,据传说汉末由江西迁石门,今按宗图,自后汉诸葛武侯征蛮,随本所覃万传出征有功,受长官土官之职。”
7.丁氏族源
石门《丁氏族谱》载,丁氏《续题始祖文运颠末》称:至正四年(1344)赴居于金沙州,继体四人,“名伯曰千一郎,仲曰千二郎,叔曰千三郎,季曰千四郎”,“石门子孙繁衍皆公裔也,今特补载之,以便正本清源,庶免混淆”。未载原籍何处,文运孙子丁易顺,葬于溇水源头(今鹤峰、桑植)。丁易顺生子丁源智,膂力过人,生子自碧,征战有功,封添平所渔洋隘副百户土官。
8.王氏族源
石门《王氏族谱》载,王氏族谱称后汉与本所覃万传同受蜀汉诸葛之封,为走避峒长官,世居石门。族谱藏商溪乡,王氏三支土官同源。
9.彭氏族源
《宋史·溪峒传》:宋世“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州”。唐溪州旧治在今龙山县东南,五代马楚徙治于今永顺县东南,宋咸平后广立诸州,因号旧治曰上溪州,新治曰下溪州。永顺、保静即今县所,其余诸州,大抵皆在清永顺府境西北,逾省界有鄂之来凤、川之酉阳等县地。北江二十州不尽为彭氏所有,然彭氏世袭下溪州刺史,实为二十州盟主,其威力足以侵陵并号令诸州。
蛮中彭氏限于永、保,而近代湖南彭氏则几遍及于全省。按,近代湖南汉族大抵宋明时迁自江右,而彭氏世为江右著姓;永、保之彭既迟至清初犹为土官,自不容有外徙之举,则永、保之外,近代湖南之彭氏,与蛮族当绝无关系。石门《彭氏族源》载,康熙、雍正年间由湘西迁入石门泥沙、太平、仙阳、蒙泉等地,实为土家族,另一支由安乡县于乾隆时迁入皂市,则为汉族。
10.朱氏族源
石门《朱氏族谱》载,朱姓与麻寮所梅梓隘副百户朱姓同宗,与慈利朱思济亦为同宗。明授添平所土司右营百户土官,守添平所土司东部关隘,驻两河口一带。
11.易氏族源
石门《易氏族谱》载,原世居石门,有易江平为土官千户,其女易淑珍,嫁覃添顺为三夫人,即“一品助国夫人”,其裔封左营百户土官。
12.郑氏族源
郑氏,巴人部落五氏族之一,发源于长阳。“古代动物猎取有多少之分,知其轻重之方式,谓之郑;各种食物分配到各人手中的办法,谓之郑。”石门《郑氏族谱》载,郑姓据《后汉书》载是巴氏五子之一,出黑穴。居今鄂西,后转迁至石门一带。郑氏族谱称:元已定居石门,五传至郑权,随覃添顺起兵助明,封添平所土司龙溪隘正百户土官。
13.柳氏族源
石门《柳氏族谱》载,柳氏原籍陕西。据《添平所志·职员荫袭考》载:“左贰清军千户,一世柳世华随顺祖起兵归朝。”“自明初至清雍正传十一代,袭十代。”民间称覃、柳、盛同由陕西来五溪,故为石门早期先民。
14.夏氏族源
石门《夏氏族谱》载,石门元代夏克武占据石门南乡(今石门县蒙泉镇),以夏家巷为土司衙门,明初夏得忠投靠朱明,任慈利宣慰副使。明洪武四年(1371)覃厚反明,慈利宣慰使司解体,建九溪卫,夏氏建安福千户所,占据石门南乡及临澧之一部。洪武二十二年(1389)夏得忠起兵反明失败,安福千户所改为流官所,迁所部到桑植。夏氏子孙以母为始祖,称武陵夏氏,散居石门。《夏氏族谱》藏于石门县原九伙坪乡泽岩洞村(今黄鹤塌)。
15.宋氏族源
石门《宋氏族谱》载,《添平所志》载:“宋添荣随顺祖起兵归明。”“有功授百户职。”“自明初至清雍正传十一代,袭十代。”宋姓于宋代定居于石门的仙阳坪。
16.万氏族源
石门《万氏族谱》载,《石门县志》称:万添庆为走避隘土官副百户,同覃添顺起兵归明,后乏嗣缺员。万姓于明朝定居太平长官司。
17.刘氏族源
《刘氏族谱》载,刘氏有麻寮所青山隘土官百户刘汉文,副百户刘汉俊之后裔,居住在石门泥沙、苏家铺等地,宋代已定居在慈利、鹤峰、石门。刘氏在石门的二都、皂角市者为汉族。
18.李氏族源
石门《李氏族谱》载:李良器生于唐开元年间,入籍东乡(十八土司之一)。后入石门,明初李朝任添平所土司走避隘土官副百户,传至“改土归流”时,为李文光袭把总。李姓衙署在白云的王家堰。
19.陈氏族源
陈氏、李氏、邓氏、唐氏、黄氏此五姓为“湘南蛮”中著姓。陈最先见,后汉元初二年(115),“零陵蛮”陈汤等抄掠百姓。[24]石门《陈氏族谱》载:《后汉书》记载陈从后汉建初元年(76)为“澧中蛮夷”。陈氏族谱称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随岳父由四川追寇入籍石门北乡,陈氏两支土官同源。陈氏为添平所忠靖隘百户,多居磨市、商溪、太平各乡镇及石门南乡夹山等地。
20.文氏族源
南北朝时荆、雍、豫州蛮中有文氏,宋大明四年(460)“豫州蛮”文小罗等讨擒司马黑石徒党。[25]齐建元二年(480)“黄蛮”文勉德寇汶阳[26],魏兴光中(454—455)蛮王文武龙降,诏拜南雍州刺史。正始四年(507)梁永宁太守文云生六部自汉东遣师归附。近代湖南文氏遍于衡、永、郴、桂、长、常、岳、澧、辰诸属,唯西北及西南部罕见。北以桃源为盛,明清二代合得进士二人,举人五人,贡生十四人。东以醴陵、攸县、衡山为盛。[27]南以东安为盛,在东部南部,疑当与宋代本省境内之蛮徭文氏有关,在北部,疑当与南北朝时之荆、雍、豫州蛮有关。石门《文氏族源》载:宋时已定居石门,有念一、念二、念三三支,修谱时自行附会为文天祥之裔,据考文天祥仅两子死于战乱。念三之裔文锦为添平土司靖边司即靖苗司正百户土官。
21.张氏族源
张氏为天下最普遍之姓,笔者不能据此便谓今日湘西之张,多出于“蛮族”;然今日虽全湘皆有张氏,而以湘西为特盛,如芷江、麻阳、乾州三邑皆以张氏为首族,除乾州以开发未久人数不多外,芷、麻但以贡生计,皆有四五十人之多,谁敢说今日湘西之张,其中绝无蛮裔?反观“湘南蛮”中自来不闻有张氏,故近代湘南张氏,其盛况亦远不及湘西。石门《张氏族谱》载:石门南坪为容美土司深溪长官司辖地。“改土归流”时划入石门,其土官为张姓。据《容美土司史料汇编》载:深溪长官司属五峰安抚司,元代张友富为该司始祖。清代张彤召袭安抚司,张彤柱袭深溪长官职。石门泥沙的张姓与五峰深溪张土司同族源。
22.唐氏族源
唐氏,姬姓、祁姓,为汉族。但有传说养蜂者后裔为“唐”姓,即土民姓氏。再者古代“白狼王唐姓”为古蛮夷。据石门《唐氏族谱》载:“后汉与本所覃万传同受诸葛武侯之封,占籍石门,为鹞儿峒长官,世守斯地。”磨岗隘唐姓与麻寮的唐清、唐涌同血源,由麻寮入石门添平。江西唐在明初迁入石门,为鹞儿隘正百户。
23.黄氏族源
石门《黄氏族谱》载:黄世居武陵,宋元定居石门受土官职,明立添平所土司,为添平所中营百户土官,世居雁池守中军渡关隘。传袭土官到光绪十五年(1890),清政府仍封黄承恩为添平所土司中营把总土官职衔。
24.邓氏族源
石门《邓氏族谱》称:希古、暹古为五溪土人,受武侯封,也为石门土酋。在《邓氏族谱》卷一第三页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后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742—755)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石邑,此即我宗祖也。”元代邓姓为石门大土司,邓均忠因受封八番顺元宣慰使,占籍澧水中游,屯军三江口,明初降杨璟,封渔洋隘正百户。
25.苏氏族源
近代湖南苏氏散处于长、岳、常、宝、衡、永、澧、桂、靖诸属,并无一显著之集中地点。名登选举表者,除绥宁一县有贡生十八人外,其余每邑率不过数人。其中有几分之几当属梅山苏氏之后,殊无从推断。唯新化之苏,本县县志亦自书为蛮裔,自无可疑议。石门《苏氏族源》载,《添平所志》载:苏明为后营土官百户,三传后未袭职。磨岗隘等地苏姓视为土民,不再以土官后裔自居。
26.吴氏、龙氏、石氏族源
吴、龙、石、麻、廖五姓为近代湘西镇筸一带苗中巨姓。“镇筸苗”,明以前无闻,明永乐三年(1405)辰州招抚筸子坪“生苗”廖彪等,十二年(1414),有“筸子坪贼”吴惹泥、吴亚麻等之乱。[28]宣德中(1426—1435)有“镇筸苗”吴毕即、石计聘、龙三、吴不跳等之乱。[29]自弘治、嘉靖而后,“镇筸苗”乱几乎岁岁不绝,辰、沅沿边各邑,备受其患。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而有石柳邓、石三保、吴半生、吴八月、吴陇登之巨变,动七省大兵,历时3年,国库为之亏竭,仍乃荡平。“镇筸苗”大抵明初以吴姓为盛,弘、正年间后以龙姓为盛,清康、乾年间著闻者多为吴、石二姓,清道、咸以来,吴、石、龙并盛。明及清初苗疆土官大率为田氏,至咸丰(1851—1861)而吴、龙、麻亦为土官矣。
石门《吴氏族谱》载:石门吴姓与慈利同。《吴氏族谱》称:“子仁元末土司官,旧谱称苗峒酋长,势大难制,吴元年甲辰(1364)冬,各蠢蠢倡乱,子仁牒石门云阳寨主唐涌,分把隘口一方慑服。”其谱卷二十八亦载石门白羊山、堰峪、南溪、官坪、石黄口、鸡公滩、杜家山、磺厂、岩屋溪等地吴姓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