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覃氏土司在施州
经考证,添平土司应包括两个时期两个内容,第一个时期是指驻鄂西南施州覃氏发展时期以及覃友仁迁居湖南石门的前期,这一时期称添平覃氏土司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指石门添平守御千户所时期,添平守御千户所羁縻制度实际具有土司性质,因此有人称添平所土司。笔者将这两个时期的土司统称为添平土司,下面分别讲述。
1.湘鄂西覃氏土司第一人谭元虎考略
本书前面叙述过,湘鄂地区追溯到东汉,发现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覃氏叫覃儿健。又发现在三国时期第二个有历史记载的覃氏覃万传,后来有唐朝覃如夏、覃元先等。也许湘鄂边区,特别是石门地区存在有覃儿健后人,或者覃万传、覃如夏的后人。但他们在湘鄂边地区追溯不到世系源流。现在所有族谱、史载,都认为湘鄂西地区是覃汝先宗支的聚居地,其后裔公认覃汝先是宋代该地区覃氏始祖。湘鄂西地区多半只知道覃汝先,不知道覃汝先之前的血脉关系。
据记载,麻寮唐氏部族驻防之地就是湘鄂西覃氏部族驻防之地,而与麻寮唐氏部族一起共同“防御”的、可称作湘鄂西覃氏土司第一个人物的就是谭元虎。有资料显示,湘鄂边地区覃汝先宗支能往古追溯到世系源流的也是谭元虎。谭元虎是宋真宗赵恒在位时(998—1022)人。[14]谭元虎与唐氏一道,从瞿塘到宜都枝江,再到施州,后又转到长阳、宜都、五峰、石门各县,执行朝廷“征调荆楚”任务,不断发展壮大。笔者在此先梳理一下覃汝先之前谭元虎及其后有哪些覃氏。
史载:“唐孔严,(北宋)真宗四元天禧元年(1017)请袭陕西安抚使(当时为正三品),后为川陕安抚使。后保谭元虎改覃氏为荆州左卫所,即添平之祖也。”[15]这里先解释四点:一是真宗“四元”,指宋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四个年号。二是“保谭元虎改覃(音谭)氏”,是因为谭(覃)元虎为唐氏之婿,唐氏将谭元虎改覃元虎后,保举覃元虎任“川陕六路都督总管”副总管。三是左荆州卫所,“左”的含义是指有蛮夷的郡县为左郡左县。四是“添平之祖”指添平千户所的先祖。虽然从谭元虎到添平千户所覃氏首任官覃添顺世系分支太多,但仍然能捋清其直接的血脉关系。
有专家考证,麻寮唐氏与覃氏融合(或者说唐氏统治覃氏)时间久远[16],但没有覃氏历史记载。只有覃汝先往前推到谭元虎,约100多年时间有历史记载。谭元虎本姓谭,北宋真宗年间(998—1021)人。天禧元年(1017)改覃氏。距离覃汝先生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为77—100年。唐崖《覃氏族谱》载:“钦依峒主忠军又兼佥事覃升,第五代孙覃樵,敬遵是以世居复载,位列三木起祖,立宗各有族谱,启祖元朝宗籍,始祖铁木乃耳。”[17]此处“第五世孙”当为“钦依峒主之第五代”,“位列三木起祖”指“峒主”覃升第五代孙覃樵,“启祖元朝宗籍”,指覃樵进入元代。“始祖铁木乃耳”指元太祖铁木真时代(1162—1227)。“峒主”覃升第五代孙是覃樵,即覃升是覃樵五世祖。
据此有专家最后推出谭元虎至覃汝先之间世系:谭元虎为麻寮唐氏先世部属之佐官,即“川陕六路都督总管”之副总管。其后是钦依峒主覃升,覃升是六路都督总管府中军兼佥事。覃升之子是覃野毛,史载:“覃野毛,宋仁宗朝加散毛宣抚使司,世袭其职。”[18]覃野毛之后是覃文猛,同时有覃彦霸等人。覃文猛、覃彦霸是同时代人,是亲兄弟还是近族,史籍没有言明。又史载:“(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州峒蛮长覃文猛、覃彦霸,各以其地归版籍。”[19]“归版籍”是指归于“羁縻州、峒”地域。其时,覃文猛可能是羁縻州刺史或知州,覃彦霸可能是羁縻州知峒。覃文猛之后是覃汝先。覃樵是唐崖土司之先世,覃樵与覃汝先各为一支。[20]
当然,添平覃氏是谭元虎之后,但其历史并不等于谭元虎这一族系全部历史。谭元虎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播撒在湘鄂西大地,添平覃氏仅仅是其中一支。那么添平覃氏覃汝先之前血脉世系,据刚才分析应该是这样:谭元虎—覃升—覃野毛—覃文猛—覃汝先。添平覃氏土司如果从“(北宋)真宗四元天禧元年(1017)保谭元虎改覃氏为荆州左卫所”开始计算,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止,共计718年。
2.湘鄂西覃氏土司始祖覃汝先考略
覃汝先及其后人在宋元明清时期、湘鄂西地区发展成为豪族统领显贵,特别是居于今恩施各县、宜昌长阳、五峰、宜都各县及湖南石门、慈利、张家界等地区的覃氏大都是覃汝先宗支。湘鄂西是覃汝先宗支的聚居地,其后裔公认宋代覃汝先是该地区覃氏始祖,自然覃汝先是添平覃氏土司的始祖。但该地区一直流传“覃汝先生于唐”和“覃汝先生于宋”两种争论。笔者在此支持覃汝先生于宋代说。
先看添平所《覃氏族谱》有关记载。湘鄂西覃氏来源于陕西汉中府无疑,有人认为覃氏自身应属汉族,但覃氏长期生活于巴人“土蛮地区”,“脱衣入俗”为巴人。覃氏长期受生存环境所迫,尚武轻文,与土人相互融合,识字读书日少,文字功用渐无,人文交流主要靠口口相传。家族历史、人物事件基本靠一代一代言传接力。因此,从现存资料来看,明代早期以前,武陵覃氏世系历史,本族自身基本没有文字记载。到明嘉靖时,添平所第九任世袭千户覃善教因不屑土俗,以崇文教,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袭职后始兴办学,开办“有竺书院”,供土司首领子弟习学,土俗为之大变。戊寅年(1518)遣子覃世奇考入卫庠。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湖南添平千户所世袭千户覃世奇始修《覃氏族谱》(光裕堂),嘉靖三十九年(1560)修成。这是目前所发现添平所覃氏编修最早的族谱之一,也是最早记载湘鄂西覃氏世系的史籍,民间称《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覃世奇成为湘鄂西地区第一个用文字记载覃氏宗族历史的人物。
当时翰林院国史编修胡正蒙为添平所《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写了“叙”,概述说覃汝先生于宋元符戊寅年(1098)。据《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记载:“覃氏祖贯雍秦汉中郡。唐天宝间安禄山倡乱,徙居四川瞿塘关(今居重庆奉节)。历五季,至宋元符戊寅年(1098),有其祖讳汝先者生焉。汝先生伯坚,受宋行军总管,守施州,因世其家。坚弟伯圭生仕魁,受宋元帅职,守中建。魁生子友仁,祥兴元年(1278),督兵追寇至麻寮,辟土以居。友仁生绪祖,亦能绍先烈。绪祖生添顺,智勇天授。我明甲申岁,添顺督兵勤王,太祖嘉其忠义,命守故土。”《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中《覃氏水源木本》对此做了更细致记载:“一世祖覃汝先,祖贯乃陕西汉中府南郑县人也。唐时天宝年间安禄山乱,徙居瞿塘,历五季世乱兵燹,前代失传,莫知所考。至宋元符戊寅年(1098),祖汝先生焉,聘娶向氏,生长子伯坚、次子伯圭。公随长子住施州,享寿年88岁,卒于淳熙十三年(1186),葬施州(柳城)。”《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中还记载明正德丁卯岁(1507)澧州华阳王为添平覃氏所作的《覃氏世勋图序》,也明晰阐述覃汝先为宋代人,原文记载:“荆南多将族,尚论其盛,未有若覃氏者也。岁之秋,覃侯字德容(添平千户所第八任千户覃毅宽)者,持其谱图谒予曰:我覃氏祖汝先者,受施州宣慰司职,其子伯坚守施州,遂家焉。坚之弟伯圭生仕魁,御苗有功,宋授中建元帅。魁生友仁,追寇至麻寮,迁石邑覃家山。友仁生绪祖,绪祖生添顺,国朝定鼎,顺率众归附,为添平,世守边疆。”[21]后来《覃氏族谱》(光裕堂)二修谱、湖北宣恩乾隆四十五年(1780)修成的施南《覃氏族谱》都照此记载。
添平所《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对添平覃氏世代口传的成就高、影响大、受覃氏家族普遍尊敬的先辈人物覃汝先被列为始祖予以记载。由于明嘉靖时修谱时间与宋代覃汝先生年(1098)间隔时间较短(约450年),相关的历史事件记忆尚较清晰,口传谬误小,对覃汝先及其以后重要人物的生卒纪年记载详细。因此,关于湘鄂西覃氏始祖覃汝先为宋代人,是可信的。
唐时有覃氏居于夔州瞿塘,且覃氏已是当地富豪大族是可信的,瞿塘覃氏迎帝驾幸蜀也是可信的。施南《覃氏族谱·总序》载:“谓我覃氏始自汉代,代不乏人,有若蜀汉之万传,南梁之元先,唐氏中叶之如夏,融州之光钿。”这里点明记载的唐代覃氏人物就是覃如夏。[22]清嘉庆《石门县志》卷二十四载“覃如夏在唐代护驾受封”。[23]《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均记载覃如夏唐代护驾受封。[24]看来“覃如夏”应该确有其名,并不是有人讲的把“覃汝先”改成谐音“覃如夏”。
但是为什么有人把唐朝瞿塘迎驾幸蜀的覃如夏变成了覃汝先?又或者说宋代覃汝先怎么变成唐代覃汝先?覃如夏哪里去了呢?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添平所《覃氏族谱》(光裕堂)三修谱。
清代添平千户所首领覃家彦主修《覃氏族谱》(光裕堂)三修谱,并在所呈朝廷《覃氏世系宗图册》(又名《覃氏一世至二十七世世系》)记载:“(汝先)公原籍陕西汉中府南郑县,至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倡乱,御驾幸蜀,有覃汝先率部下土军千余远迎,上嘉其忠贞,领赏钞帛,旌以总管之职,准其子孙永远承袭。”“安禄山入寇,(汝先)徙西蜀瞿塘关。生殁年未详,因官施州,葬柳城,有碑坊。”[25]覃汝先本宋朝人氏,覃家彦在《宗图册》中把覃汝先定为唐朝人,他为了做到“历代传承有序”,只好不断编造,他在覃汝先与覃伯圭父子承袭中间,无根据地增加了“襄尧、协舜、缵禹、汤池、修文、武备、化成、康载”八辈人,且八代的人名尧、舜、禹、汤、文、武、成、康,都是夏商周三代的著名帝王名称,显然属于编造。他在覃友仁与覃绪祖父子之间增加了“维义、守礼、大智、贞信、覃铉、覃灏、柱石、火介、宏基”九辈人,在覃绪祖与覃添顺父子之间增加了“元辅、奂章、乐天、安世、覃盘”五辈人,一共增加了二十二代人。直到民国十一年(1922)《覃氏族谱》(光裕堂)四修谱修成,虽忠于三修谱,留存了三修谱世系,但在序言中做了说明:“此次耀唐君(四修谱主编)刻意求实,断自始迁石门之友仁公为一世始祖起叙,(三修谱)驭臣氏所补列之二十二代则疑作子虚,概退置之于另编矣。”但谬种流传,贻害无穷,造成了宋朝覃汝先就是唐朝覃如夏的错解。
3.覃汝先与施州椅子山
湘鄂西覃氏祖贯乃陕西汉中府南郑县,唐天宝年间安禄山乱,徙居瞿塘(今属重庆奉节),历五季世乱兵燹,前代失传,莫知所考。湘鄂西覃氏族谱从湖北施州起绪,第一代祖先就是覃汝先(也有人说覃氏先祖谭元虎)。覃汝先,系覃文猛之后。覃汝先生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生而颖悟,倜傥有智略,1118年承袭父职”。绍兴中,杨幺盘踞洞庭湖为乱,诸峒蛮时乱窃发。覃汝先承制分征,剿抚并施,诸蛮畏服。论功授武毅大夫,加封左仆射及光禄大夫,仍镇施州。《来凤县志》载:“覃汝先,不仕,隐居陕西南郑县,生二子:长伯坚,次伯圭,受世职。征四川吴曦有功俱受行军总管。伯圭之后,为茅岗司。”[26]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享寿89岁,葬施州柳城。有史云:“我祖汝先,生于瞿塘,没葬施州柳城。”[27]瞿塘关,一名江关。春秋楚筑,在四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28]。覃汝先生川东瞿塘,居陕西南郑,葬鄂西施州,皆因系羁縻制度下“奉命征调”所致:汝先生于瞿塘,说明其父覃文猛“以其地归版籍”后,奉命驻守瞿塘关;汝先“不仕”,系当时不在任上,但“受世职”,即“世袭职官”,也曾因征“四川吴曦有功,俱授行军总管”。有专家认为,覃汝先“隐居”南郑,应是“受世职”之前,闲居陕西南郑之时,因“剿抚并施,诸蛮畏服,论功授武毅大夫”。[29]
覃汝先的“隐居”,实为避嫌。因为当时的鄂西南“峒夷叛乱”,其中不少是覃姓同族,宋朝实施“以夷治夷”“以蛮攻蛮”政策,由唐氏部族奉命“驻守施州、中建等处”。史云:“唐允銮,哲宗绍圣二年(1095)袭职,守施州卫、中建等处。时峒夷叛乱,遣子节高统兵追寇,游中建峒至麻寮红土,屯兵驻守。”[30]
考添平覃氏先世,多言守“施州”。有关施州之地,即今之恩施境内,《湖北通志》载:“柳州城,旧施州在卫城东椅子山,宋开庆间,治城徙此,城基尚存。”《施南府志》(道光本):“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宋开庆初(1259)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此。以作险要,亦名州基山,俗名旧州城,伪呼柳州城。”今考地方志:“宋旧城,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元仍其旧。”[31]联系覃汝先夫妇葬施州柳城,又有覃伯圭及其兄覃伯坚夫妇皆葬施州柳城,故当时的驻防之地,当在今恩施市东的椅子山,即旧州城,伪呼柳州城。
4.施南宣抚司宣恩土司城
湘鄂覃氏从湖北施州起绪,第一代祖先就是出生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的覃汝先。覃汝先聘娶向氏,生长子伯坚、次子伯圭。宋元时期湘鄂覃氏土司最后发展成两大土司群,一是覃汝先长子覃伯坚在湖北施州境内发脉传承形成的施州覃氏大土司,并发展成十几个小土司。二是覃汝先次子覃伯圭,作为覃氏二房,主要辗转湖北、湖南征战,最终成为湘鄂添平覃氏大土司,最后明王朝敕封“添平守御千户所”。督查鄂西南十八土司(主要包括施州覃氏土司)。因此在此有必要介绍覃汝先长子覃伯坚在施州境内发脉形成的施州覃氏大土司施南宣抚司宣恩土司城。
覃伯坚,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及长受父职。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因征蜀将吴曦乱有功,加封行军总管,守施州柳城。镇抚苗蛮,厥功甚伟。1217年卒葬施州柳城祖茔。娶唐氏,生独子普诸。覃普诸生于1175年,1206年金兵入寇,宋宁宗御驾亲征未能平服,出榜招募天下豪杰,普诸应征。覃普诸领兵征剿,得胜回朝,拜封元帅,仍返施州原籍待命。1217年覃伯坚卒,覃普诸袭父职,后六次征抚九溪十八苗蛮作乱,加封镇国大元帅,仍镇守施州。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施州置镇边万户总管府,普诸为总管,首建宣恩土司城。娶田氏,生覃耳毛、散毛、化毛。[32]
覃耳毛生于1218年,袭宣恩土司总管职。峒夷叛服无常,覃耳毛遣兵驻守要害之地。未几宋亡,覃耳毛于元初将守职改为镇南五路都督军民府总管,后改为施南道宣慰、施南宣抚司,明洪武四年(1371)置施南长官司,共传18代。施南土司湖北宣恩土司城,位于宣恩县城西猫儿堡,后移水田坝。20世纪90年代还有“施州卫世袭宣抚使司”城门遗址,城门上保留有“施州卫世袭宣抚使司”石碑。石碑两旁有对联一副:“思我覃氏普诸流裔佑梁仕唐代传奇功,施州一卫宣抚使司分征护守遂世家焉。”城门门楣有“经国世第”四字。宣恩土司城覃氏传袭次序如下:覃汝先—覃伯坚—覃普诸—覃耳毛—覃川龙—覃大胜—覃天富—覃进—覃彦升—覃泰—覃兴亮—覃璋—覃珪—覃良臣—覃宜—覃洪道—覃福—覃懋恣—覃彤—覃龙光—覃禹鼎。清“改土归流”并入湖北省宣恩县,历时449年。[33]
施南宣抚司覃伯坚之后裔主要分居施州(今恩施)、施南(今宣恩)、东乡(今宣恩)、散毛(今来凤)、唐崖(今咸丰)、金峒(今咸丰)、蜡壁(今来凤),后派分居湖北长阳、巴东、建始、鹤峰、石壁,及盐井(西康盐井县)、麻阳(湖南麻阳)、筸子哨(湖南凤凰)等地[34],形成施南宣抚司许多分支土司。据湖北《施南府志》《宣恩县志》及元明清史册记载,施南宣抚土司下辖东乡五路安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金峒安抚司。此种土司制度,是当时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边远地区“蛮夷民族”而设置的,始于宋,完备于元明,结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施南宣抚司一职既然是覃氏世代传袭,其所辖各安抚司亦是以覃氏家族所统治。其中东乡五路安抚司首任土司为覃天荣。即覃汝先—覃伯坚—覃普诸—覃耳毛—川龙—大胜—天荣,覃天荣传数代至覃忠,再传数代至覃天允,最后一任覃寿椿,改土归流并入今恩施,共统治373年。[35]忠路安抚司其传袭次序如下:覃汝先—覃伯坚—覃普诸—覃耳毛—覃川龙—覃大旺(覃大胜)—覃天荣—覃英—覃飞熊—覃德明—覃万勇—覃正刚—覃大宁—覃之秉—覃寅化—覃奇勋—覃进孝—覃承国—覃世藩—覃建侯—覃梓楚—覃章秀—覃殿雄(覃殿勇)—覃安邦。“改土归流”并入湖北省利川县,世袭365年。[36]金峒安抚司其传袭次序如下:覃汝先—覃伯坚—覃普诸—覃耳毛—覃川龙—覃大胜—覃天贵—覃友名—覃彦龙(覃彦刚)—覃胜—覃世英—覃邦舜。“改土归流”并入湖北省咸丰县,世袭365年。[37]另外,湖北施州周围还有唐崖土司和散毛宣抚司。唐崖土司其传袭次序如下:覃汝先—覃伯坚—覃普诸—覃化毛—覃忠孝—覃彦—覃万全—覃宗禹—覃铉—覃溥泽—覃梓椿(覃梓桂)—覃光烈—覃世培。唐崖土司从覃化毛始到覃梓桂止,“改土归流”并入咸丰县,覃氏共传袭452年。[38]唐崖覃氏、忠建覃氏与添平覃氏同宗,皆为征调驻防。散毛宣抚司其传袭次序如下:覃汝先—覃伯坚—覃普诸—覃散毛—覃全在—覃福—覃友谅—覃暄—覃本林—覃显宗—覃斌—覃国珍—覃启—覃玉鉴—覃可选—覃春霄—覃冲霄—覃勋麟—覃鸿基—覃烜。散毛土司自覃散毛始到覃烜止,“改土归流”并入来凤县,共世袭452年。[39]
5.添平覃氏土司一世祖覃伯圭镇守中建
上面概述了覃汝先长子覃伯坚的发脉施州覃氏土司,下面概述覃汝先次子覃伯圭发脉添平覃氏土司。可以说,谭元虎是添平覃氏土司的远祖,覃汝先是添平覃氏土司的始祖。覃汝先次子覃伯圭是添平覃氏土司一世祖。
覃伯圭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少年老成,勇武有谋,协助施州总管覃伯坚剿抚各峒蛮,受封骑都尉。伯圭在南宋时,镇守中建。此时已是麻寮唐氏部族镇守中建之后,伯圭为羁縻保顺州“世袭酋长”,世职当为“知州”之类。
今考中建即忠建,在今宣恩县境内。史云:“忠建,古蛮夷国。春秋时为巴国,七国时为楚之巫郡。秦属黔中,汉属武陵,唐属黔中道,宋属保顺州界。”[40]保顺州,宋代置忠建宣抚使司,时领中峒、高罗二安抚使司。史云:“中峒安抚司,古蛮夷地,唐置羁縻珍州,宋置羁縻顺州,其地皆属之。珍州(夜郎下)本徼外蛮夷之地,贞观十六年(642)置。”[41]“忠建宣抚司,辖地在宣恩县境内,司治李家河老司城,其地宋代为保顺州,元设忠建军民都元帅府。”[42]
覃伯圭娶王氏,生二子:长子覃仕魁、次子覃仕杰。“居中建,后分派住榔坪等处。”[43]保顺州“世职”是次子覃仕杰所袭,“守中建”;而长子覃仕魁所袭“世职”是“行军总管”。由此可推:伯圭身兼多职,一为“六路都督总管”所辖的“行军总管”“中军又兼佥事”,一为羁縻保顺州知州(刺史)等职。[44]卒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夫妇俱葬施州柳城。[45]
添平覃氏,即为覃伯圭一脉,这从《覃氏家谱·源流》中可以找到答案:“叔祖覃伯圭,生绍兴十五年(1145)。公长子覃仕魁,嘉定三年(1210)右丞相史嵩督视西京,举授元帅职,镇守施州、中建等处。祥兴年间(1278—1279)峒夷叛乱,魁遣其子安抚使覃友仁领兵,追寇至麻寮红土屯驻。适宋亡,友仁遂迎魁公移彼,辟土以居。友仁子绪祖,绪祖子添顺,因元末民乱无主,禁凶安良,为众所附,推为台宜寨主。至明祖兴,添顺率义兵归之。洪武二年(1369),设添平台宜正千户土官,封添顺为武德将军,而子孙世袭,掌印管正千户之职。”[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