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南乡北乡与安福寨夏氏长官司

石门南乡北乡与安福寨夏氏长官司

1.安福寨长官司与安福守御千户所在哪里

夏氏土司,在宋元时代称安福寨,明清时期称安福千户所。《湘北土家族探秘》载:“石门县南乡为宋元时期夏氏土司安福寨长官司控制,夏氏安福寨长官司于今蒙泉夏家巷镇夏家溶建土司衙门。元至正十四年(1354)向思永与夏土司夏克武连兵攻击石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夏克武的儿子夏得忠任安福土官。”[18]

洪武四年(1371)置安福守御千户所,辖今桑植县及石门东南角,所治在今桑植县城,本来也是土官千户所,由土司夏克武任守御千户世袭。洪武二十二年(1389),夏克武之子夏得忠起事反明,攻破石门、慈利二县,遭到明军的强力镇压,夏得忠被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夏得忠反明失败,明政府诛灭九族,废除土司,改毁夏氏衙门夏家溶(今蒙泉夏家巷),并将夏氏安福土司西迁桑植。永乐四年(1406)复置桑植安抚司,“属九溪卫,领美坪等十八峒”,由湖广都司委派守御千户,首任守御千户李谯。划为九、永两卫屯田区,而夏家溶则改设流官。雍正七年(1729)废所,设桑植县,安福县(后改名临澧县)。

关于安福寨长官司的遗址,历史有记载但说法不一。据《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载[19]:“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石门土蛮夏得忠(克武子)诱九溪峒蛮复叛,袭破慈、石二县。民居、公宇悉经残毁,人民死者以万数,溃散无算。上命靖宁侯叶升同征南将军、东川侯胡海率师十万往征。师渡九溪、大庸、天水岭、大古卑洞[20],擒获蛮囚夏二八、古虎等,械送京师诛之。还次(驻扎、停留)贺山,击斩蛮兵千余,分道剿捕散毛部落,俘获六千余人。得忠既诛,置九溪、永定二卫。”

《万历慈利县志》载[21]:“夏家寨在十四都,原土人夏克武筑。洪武初,更立安福千户所而寨亡矣(见旧志)。安福寨在邑境。其在此者又有索口、西牛、武口、澧州,凡五寨,皆宋时置(见《一统志》)。按,夏家寨即安福寨,由宋迄元,想已圮废,夏克武重修负固。洪武初剿平,因旧名而置所,以守御之。旧志未详尔。”

考安福所,“旧安福所,今桑植县治。宋为安福寨,属澧州。明置安福守御所,国朝雍正七年(1729)与桑植土司俱改为桑植县而建县治于此。澧州慈利有安福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安福守御所于瓦窑岗,属九溪卫。充县本慈利十六都地,在明为安福所,今永顺府桑植县治。今桑植割安福所及慈利十四、十五都、茅岗司地益之”。[22]

据《桑植文物》载[23]:“桑植安福所的前身为酉水所,所治从李家坪的李家岗迁至酉水北岸的方家坪,由夏姓千户执政、始创城池。明洪武时废夏氏,改酉水所为安福所。并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依山傍水的瓦窑岗扩建城垣。瓦窑岗,靠山(鸡窝寨)朝北,略呈扇形,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千户李樵聚众以土垒之,周长1177米,高5.7米,宽8.3米,为当时安福所所址。”

2.夏得忠造反与夏氏被灭族

关于平夏得忠乱,石门壶瓶山平峒村80岁老人唐天源著《平峒情》做了探讨[24]:“元末平峒峒长夏克武祖籍平峒桅杆岭。据湖南省参事、现年(2007)93岁的唐宏章老人说:当时夏氏于穿山,太平一带,势力特大,并于太平街苦竹坪一带(此地后坡现存古坟甚多),建有牢固营盘,设有打鼓台,屯刀处。子良一带,向氏势力特大。夏得忠因叛反明,夏氏株连九族,其父夏克武之墓掘坟暴尸。明清两朝‘以夷治夷’是国策,即以少数民族自己治理自己,以靖社稷平安。故陈姓、唐姓、文姓、盛姓,以及添平所的百户官,族谱均载‘征苗有功’。我原认为,明清征苗重点在湘西一带,孰知指向平峒一带及穿山、太平、子良一带的夏氏。斯时,夏得忠、向思永之主力军已覆没,夏、向二部虽有余党,已成散兵游勇。但朝廷剿灭非常惨烈,夏得忠有五子,全部被戮;平峒一带先民跟随夏得忠反叛的子弟亲信,即原有先民或有官职,或是被逼随从,均在被诛之列,地毯式围剿:一是被杀,二是逃亡,三是改名换姓。其惨烈状态只做两点说明:一是《文氏族谱》载,文大秀征苗回师时,马首悬六颗人头。二是20世纪70年代,村民们为觅取细土末拌六六粉治虫,发现两处洞穴里掘出人类头颅骨、肋骨、下肢骨若干,其中一背部骨骸留有刀伤痕迹七处,并有孩童尸骨,据考为元明时人骨。”笔者曾到壶瓶山的红汗村、耍武村调查,夏氏被灭族,只有两三户人家偷偷跑出,躲藏在石门县今壶瓶山镇非常险峻的耍武村,一直生活到现在。直到现在夏氏不与覃氏人结婚。

3.夏氏被诛的记载

关于夏克武、夏得忠造反被诛之事,许多史书都有记载,今列几则。[25]

清曾国荃等撰《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十二》载:“(元顺帝至正)十四年,澧州峒酋向思永与夏克武连兵劫石门县,邓均忠率义兵击杀之。事闻,封均忠为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

清黄维瓒撰《同治直隶澧州志》载:“(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峒蛮向思永寇掠石门,邓均忠击杀之。”

清夏燮撰《明通鉴·卷九》载:“湖广安福所千户夏得忠诱结九溪洞蛮为寇,诏靖宁侯叶升会东川侯胡海等讨之。(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癸亥,升等师至九溪,潜兵出贼后掩击,遂擒得忠,斩之。奏置九溪、永定二卫。”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太祖三》载:“(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湖广千户夏得忠结九溪蛮作乱,靖宁侯叶升讨平之,得忠伏诛。”

清魏式曾、周来贺撰《同治桑植县志·卷八》载:“洪武二十二年,石门土蛮夏得忠诱九溪蛮复叛,袭破慈、石二县,上命靖安侯叶升同征南将军、东川侯胡海帅师十万往征,师漫九溪、大庸、天火岭、六古畀峒,擒获蛮酋夏(得忠)、六古虎等,械送京师。得忠既诛,置永定、九溪二卫。”

清黄维瓒撰《同治直隶澧州志·卷十九·兵难》载:“(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遣杨璟率兵至澧阳招抚……慈利军民宣慰使覃垕诣军门谒见,璟谕遣之。”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六·邓愈传》载:“(洪武)五年,辰、澧诸蛮作乱,以(邓)愈为征南将军,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为副,讨之。愈帅杨璟、黄彬出澧州,克四十八峒。”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周德兴传》载:“洪武三年封将夏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是岁,慈利土酋覃垕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峒苗俱煽动。太祖命(周)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明年伐蜀……蜀平。论功,帝以汤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且追数征蛮事,谓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