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司军屯史有关的石门土家族池名[16]
2025年09月26日
与土司军屯史有关的石门土家族池名
[16]
1.夏家巷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军事用兵或军事化的管理以及屯田来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军屯都有固定的戍所,官兵偕家室设屯聚居,形成村落。石门最典型的军屯区是南乡蒙泉的夏家巷,原为夏氏土司管辖的中心地域。洪武二年(1369)夏克武降明,建安福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夏氏反明失败,调汉官守御,所部迁入桑植,原地划为九溪卫、永定卫屯田区,官军驻屯于此。
2.大胜寨
“寨”作为防御工事、哨所,多建在地势险要处,当这些表示军事设施的词演变为地名通名后,逐渐与汉语中表示“村”的通名相对应,如大胜寨、天星寨、华王寨、郑家封火等。
3.塘坊
“塘”为明清驻军的辖地单位,即在各要塞设置的哨所。《六部成语·兵部》:“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塘之义,取诸防也;汛之旨,归于信也。”清同治年间,石门境内设澧州营拨防西北陆路瓜子峪塘、鹿角垭塘二塘;九溪营在东路拨防新关塘、玉皇庙塘,北路拨防商溪坪塘、王家渡塘、水南渡塘、泥沙塘、白竹凹塘、罗家坪塘、阴溪洲塘、琵琶洞塘共十塘。今罗家坪的“塘坊”、南镇的“塘坊沟”等地名即是此兵制的遗留。
4.川店铺
铺递制度起源于宋代以前的驿站,明代正式建立。到了清朝,朝廷在西南地区增设塘站,从而塘铺并存。“石门无驿站而有铺递。”明清时在县城设有县前铺,县城东设有华林铺、川店铺、马鞍铺,连接安福(今临澧)。西路设有花山铺、新店铺,连接慈利。其中塘上铺、化(华)林铺、留驾铺、川店铺、新铺、马鞍铺与当年的铺递制度直接相关,此在嘉庆《石门县志》和《铺递志校注》中均有记载。其余的“铺”字地名则是因手工业作坊或商铺而得名,如铁匠铺、苏家铺、张家草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