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岗隘唐氏土司
1.磨岗隘地名与地界
磨岗隘原名磨峒隘。磨峒,又称磨溪峒,位于鹞鹰儿嘴以东,村以磨洞而得名。溪称磨溪,为一自然村,位于清江以北。此地名沿于宋代添平先世驻防磨嵯峒而沿用。磨,磨嵯也;溪,蛮夷也。[33]据《土司简史》载,金峒土司、唐崖土司所辖之地域,在宋代属磨嵯洛浦蛮地。磨嵯,亦名磨嵯峒,简称磨峒。此处原为“生蛮”地域,系“磨嵯蛮”归顺而有。又二土司辖区内有洛浦。洛浦本为“锦州”所领属县之一,即羁縻洛浦县。金峒、唐崖二土司原系“生蛮”,被称为“磨嵯生蛮”,为控制“磨嵯峒生蛮”,添平先世覃氏部族,分防于此,这便是最早之“磨峒”隘口。今考,磨嵯峒(简称磨峒)在咸丰县境内。施州覃氏占据石门西北乡广大地区后,于明初设立添平所,管辖两关十隘地区,将咸丰、长阳“磨峒”地名搬来作为添平所唐氏百户衙门地名。现今五峰、长阳、石门均有“磨市”地名,原因就在于此。正因为此,有史记载磨岗隘地界东抵磨家山,南抵城头,西抵梅山,北抵铁炉坪。[34]这个记载可能是磨岗隘原衙门地址,也可能是长阳的地界,不是今石门县磨市镇所在地。
石门县磨岗隘地处渫水中游,隘治原在商溪与渫水交汇处的西南岸,即石门《唐氏族谱》(晋阳堂)所载的今磨市镇小河口平场垭村,原水泥厂、砖厂后面小地名盛家溶唐家包,后搬迁到磨市集镇。宋元时期盛家溶唐家包是一个湖泊,曾有渡口、渡船,称茅岗渡。覃氏从施州迁居今维新镇官坟山和今磨市镇邓坪村,称茅岗土司,从明朝初期直到现在称为磨岗隘,名称也许来源于此。从晚清至20世纪末,因渫水船运发达,形成贸易集市,遂称磨市,也有民间称磨江岩、磨岗岩,据说这里曾产磨刀岩,其实可能就是磨岗隘的讹称。地名文化和其他民间文学一样不断吸收当地文化,通过不同人讲述形成不同的解释版本。
2.磨岗隘唐氏
磨岗隘是土官正百户唐宗原及后裔所在地,衙门历建磨岗隘,辖区为今泥沙镇、江坪河至湖北一部分。[35]唐氏源远流长,最早有两支,分别出于姬姓和祁姓。黄帝裔孙帝喾,封同宗祁姓尧于唐邑,称为唐尧,尧初居于陶,故称陶唐氏。陶唐氏后裔因以国为氏,故此支称为祁姓唐。黄帝后裔姬姓传至周成王姬诵时,有唐人叛而被灭国,成王封叔虞(弟)为唐侯,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故此支称为姬姓唐,也就有了唐氏开基晋阳和晋阳堂之说。
据石门《唐氏族谱》(晋阳堂)四修谱记载,石门唐氏有两支。一支是发源于江西,被称为江西祖“五家唐”,鹞儿隘唐氏即是。一支是发源于四川,被称为四川祖、“三山唐”、四川唐、慈利麻寮唐,与石门西北乡大多数唐氏来源于江西不同。“三山唐”有籍可考的远祖,最早见于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6),封唐葭为都护大将军,镇西白狼王,宦游于蜀郡。而且有人考证四川唐氏是西南少数民族古羌族中的一支,《姓氏词典》云:“唐,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有此姓,白狼王有唐姓。”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唐肇先被调征荆楚,随诸葛武侯大会江夏。元泰定四年(1327),唐显贵复迁四川,生子唐堡、唐祥,居湖北长阳。唐堡生国政、国兴、国顺三子,唐国政后裔如唐清、唐涌大部迁往麻寮所;唐祥生子仕南,仕南后裔大部迁往添平所[36],是磨市唐氏始祖,被称四川祖、慈利唐氏。据说唐仕南也封为武德将军,为石门磨市唐氏之祖,葬于磨市榔树垭村红鹤洞,山形如红鹤飞翔。磨市源流世系是:唐显贵—唐祥—唐仕南—唐瑞斋—唐宗原—唐宗禄等。
3.磨岗隘百户唐氏世袭世序
磨岗隘土官百户一,后改正把总一。总旗一名,随小军八户。《九溪卫志·添平所》载:“磨岗隘一世唐宗原随顺祖起兵归明,出征有功授百户职。随后子袭父职,世代依次承传禄孙、裔、以凯、浩、万里(庠生)、世英(佐世奇理所事)、大振(庠生)、儒魁(庠生)、之卿、九龄(庠生)、宏谟、光宸(受清朝札)、安稷、国珍(奉委守边)、邦印、家赐、仪斌、型国,自明初至清传十九代袭十八代。”《民国石门县志校注》载[37]:“右磨岗隘土官百户。十二世光宸归清,受贝勒王札。”其世序是:“唐宗源—宗禄—裔—凯—浩—礼—世英—大振—之卿—九龄—宏汉—光宸—安稷—国佐。”其中唐以恺跟随覃氏征调,御敌有功,敕封怀远将军,葬于磨市鲍家渡左岸即原鲍家渡学校旁边。
《中国土司传》记载[38]:“磨岗隘土百户唐氏治所在今湖南石门县之西北。”其承袭世序是:“①唐宗原—②唐禄孙—③唐裔—④唐以凯—⑤唐浩—⑥唐万里—⑦唐世英—⑧唐大振—⑨唐子魁—⑩唐之卿—⑪唐九龄—⑫唐宏谟—⑬唐光宸—⑭唐安稷—⑮唐国珍—⑯唐邦印—⑰唐家赐—⑱唐仪斌—⑲唐型国。”“事纂:磨岗隘境域,东抵磨家山,南抵城头,西抵梅山,北抵铁炉坪。土人唐宗原,随顺祖起兵归明,出征有功,授百户世袭。唐宗原传唐禄孙。唐禄孙传唐裔。唐裔传唐以凯。唐以凯传唐浩。唐浩传唐万里。唐万里传唐世英,佐世奇理所事。唐世英传唐大振。唐大振传唐子魁,三署所印,理所事。唐子魁传唐之卿。唐之卿传唐九龄。唐九龄传唐宏谟。唐宏谟传唐光宸,受清朝札。唐光宸传唐安稷。唐安稷传唐国珍,奉委守边。唐国珍传唐邦印。唐邦印传唐家赐。唐家赐传唐仪斌。唐仪斌传唐型国。自明初授职至清雍正改流,传十九代,袭十八代。”
4.磨岗隘百户唐瑞斋与明朝朱氏公主的故事
磨市有唐姓与覃姓联姻的趣事。唐仕南的姐姐嫁覃绪祖。唐仕南生子瑞斋,唐瑞斋被封为行军总管助战朱元璋。据说朱元璋马皇后所生第三女朱秋菊下嫁唐瑞斋。唐瑞斋之女唐淑贵又嫁覃添顺做长房夫人。就是说覃添顺是朱元璋的亲外孙女婿。唐瑞斋之子唐宗原随覃添顺助战朱元璋,起兵有功,功授磨岗隘土司百户长、昭信校尉。对此覃氏和唐氏族谱均有记载。唐仕南葬于磨市榔树垭红鹤洞,唐瑞斋葬于磨市河口村唐家包,朱秋菊葬于磨岗隘横铺村七里湾或清泥溪狮子岩村13组一向姓屋旁,茔地似凤凰起舞曰凤形地。朱氏生子二:宗原、宗禄。民间有两个证据说明朱秋菊下嫁唐瑞斋,一是《唐氏族谱》记载磨市唐氏称“天门唐”。二是磨市有民谣称七里湾葬“一里两夫人”:易淑珍被敕封“一品助国夫人”,朱秋菊被敕封“一品护国夫人”。磨市唐氏字派按照“瑞宗禄裔,以浩万世,大儒之九,弘光安国,邦家仪型,熙纯敦祖、典基镕涵”等发展繁衍。
石门三山堂《唐氏族谱·人物传》载:“唐公仕南,唐祥公之子,国政公堂兄。公少年英雄曾随兄征剿方谷珍、刘福通、韩山童、张士诚。元季甲午(1354)、丙申(1356)、辛丑(1361)与子瑞斋公、孙婿覃添顺集统义兵从朱元璋征剿陈友谅、倪文俊、徐寿辉等,破敌于鄱阳湖大获全胜,为太祖皇帝定鼎金陵立下汗马功劳。吴元年甲辰(1367)明徐达丞相提奏敕封公为武德将军。公于明初由慈利到石门清官渡再迁磨岗隘(现名磨市镇),为磨岗隘始迁之祖,配罗氏,续配瞿氏,生子瑞斋。殁葬石门县磨岗隘榔树垭村红鹤洞旁。”“唐公瑞斋,仕南公之子。元季甲午(1354)、丙申(1356)、辛丑(1361)之间,徐寿辉、倪文俊、陈友谅纷扰于汉阳、岳州、武昌等处。公携婿覃添顺从明太祖大破贼寇于鄱阳湖,经转战洞庭剿灭贼寇。吴元年甲辰(1367)明徐达丞相至澧,公等纳士归附,蒙徐丞相堤奏,太祖御封公为万户侯,太祖马皇后(马金凤)奏准钦赐驸马。”[39]
朱元璋之三女嫁给唐瑞斋,唐瑞斋是朱元璋的驸马,覃添顺是朱元璋的外孙女婿,石门《唐氏族谱》《覃氏族谱》均有载,唐淑贵墓及碑也俱在。石门支系国政公仕南公裔孙典锐2002年四修《唐氏族谱》,他说老族谱第一、二、三修谱均有记载传下来,因此四修时依然沿袭老族谱的说法。但石门覃氏族人覃凌波从四个方面考证并非史实。一是查族谱。石门《唐氏族谱》支系国政仕南谱一修成于清顺治1651年,二修成于清同治1869年,三修成于1924年。时任陆军中将、常澧镇守使唐荣阳领修石门、慈利、澧州唐氏合谱修成后,的确将上修族谱烧掉了,没看到史料记载。二是查朱元璋十六个女儿都没有嫁唐瑞斋的记载。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1376年嫁给宣国公李善长长子李祺,次女宁国公主1378年嫁给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三女崇宁公主1384年嫁牛城,四女安庆公主1381年嫁欧阳伦,五女汝宁公主1382年嫁吉安侯陆仲亭子陆贤,六女怀庆公主1382年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朱元璋十六个女儿中,除两个早薨,十四个驸马中没有唐姓。再查马皇后共生五子二女,其中第二女宁国公主、第四女安庆公主为马皇后所生,没有生第三女。朱元璋第三女崇宁公主,虽然没搞清其母亲是谁,但该公主下嫁的是牛城,不姓唐,且出嫁时间是1384年。三是从出生及婚嫁推算不出唐瑞斋娶朱秋菊的时间。《唐氏族谱》说唐瑞斋1354年从朱元璋征战时,其“公主”朱氏不仅早就嫁给唐瑞斋,且所生女儿唐淑贵也已长大成人,并有了覃添顺这个女婿。但朱元璋最早出嫁的长女临安公主,出嫁时已到了1376年,这时明朝已建立九年了,早已是朱元璋的天下。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生于1328年,马皇后生于1332年,瑞斋公夫人即“朱氏公主”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其女儿唐淑贵生于1331年,女婿覃添顺生于1329年,当时还只3岁的朱元璋怎会就有了外孙女?朱元璋1352年投奔郭子兴时25岁,同年与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结婚,马氏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夫人。而同在1352年,覃添顺长子覃文孙降生,覃文孙就是瑞斋公与“朱氏公主”的外孙。时年25岁刚结婚的朱元璋,怎会就有一个已经当了外婆的女儿?而此时朱元璋竟成了曾外祖父?显然,马皇后第三女是子虚乌有,朱元璋第三女嫁唐瑞斋是不存在的事情。四是“朱氏夫人”墓碑没有“公主”记载。《唐氏族谱》说诰封朱氏夫人“一品护国夫人”,诰命夫人只是对高官母亲或妻子的加封,对“公主”是不会这样封赐的;若是公主,墓碑也应该刻有“公主”字样,且磨市横铺坊间的传说是“夫人”而不是“公主”。还有朱元璋封唐瑞斋为“万户侯”。实际上明朝是没有“万户侯”这个爵位的(万户侯和万户有区别),元代有“万户”官职,明初沿袭,但很快被废除,军队实行卫、所制,只留下千户、百户之官职。万户侯后来一般代指位高权重的人,而不是具体指某个爵位,但唐瑞斋显然不是这种情况。综上所述,唐瑞斋之朱氏夫人朱秋菊并非朱元璋第三女,唐瑞斋为钦赐驸马与史实不符,自然,石门覃氏先祖覃添顺也并非朱元璋的外孙女婿。
但是《唐氏族谱》石门支系国政仕南谱一修成于清顺治1651年,二修成于清同治1869年。在封建等级非常严格的清顺治、同治时期所编族谱岂能随便说自己是皇亲国戚?那是要杀头的。偏偏《唐氏族谱》石门支系国政仕南谱白纸黑字记载自己就是皇亲国戚。关于朱三公主的传说虽查无实据,应该说事出有因;况且在没有正史记载的时代,正史只能以民间传说形式一代代口口相传;况且正史也不一定就是真相,正史是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