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绪祖覃福祖建立茅岗土司

覃绪祖覃福祖建立茅岗土司

1.茅岗土司地域

当时茅岗土司地域有多大?据考察,茅冈,古为“蛮夷”地,唐初属“羁縻崇义县”,后并入慈利县,称“茅岗蛮”。[13]茅岗在慈利,其属部驻防有桑植、长阳、石门、来凤等地,计十余县市。[14]《唐氏族谱》云:麻寮唐氏“部军星夜行文飞报(唐)清公于桑植”“兵至茅岗”。[15]据考,当时占据湘鄂的唐清唐氏、覃友仁覃氏、湘西覃垕覃氏均为茅岗土司王。史载:添平覃氏先世“覃汝先,不仕,隐居陕西南郑县,生二子,长伯坚,次伯圭,受世职,征四川吴曦有功,俱受行军总管,伯圭之后,为茅岗司”。[16]

《石门县志》记载“覃友仁驻鸡鸣寨,控台宜、茅岗诸土司,任宣慰使”。[17]据载:“金鸡山,在石门县北。元土官覃友仁屯兵于此。”经考察,石门县西北乡元明之际属于慈利县,今维新、磨市、雁池、杨柳、苏市、商溪、九伙坪均为茅岗地域。《唐氏族谱》载,磨市镇河口村有个盛家溶(在今河口村坪场垭沿小公路上至顶原水泥厂后面),盛家溶百年前是一湖泊,设有渡口。古称茅岗渡。[18]笔者还考察到,以金鸡观覃友仁为中心,存续多条古道,一条从渔洋关经石门太平、穿山、里山河、万道士上维新金鸡观。一条从金鸡观走香炉岩、铁甲山、曹家山、杨柳坪、菖蒲峪、大栗树、长湾、窑坡山到所街。一条从金鸡观走冷风垭、一碗水、矿岭、白泥池、泥巴溪过渡、上盛家溶到磨市。还有一条从金鸡观经冷风垭、大兴场、热水溪、汤溪峪、铜鼓峪到磨市王家渡富石堡台。

2.覃绪祖驻守东茅岗土司

据石门《覃氏族谱》(光裕堂)记载,添平所始迁祖覃友仁,于元世祖大德十一年(1307),从湖北恩施红土,东迁南移至石门,落脚在唐侧溪西岸金鸡观(今维新镇峡峪河村和冷风垭村交界处),扎下金鸡寨,后移至石门县城附近的夏家溶,建立安抚使衙门,这是添平所隘土司历史的发端处。覃友仁娶唐氏,生二子,覃绪祖、覃福祖。

覃友仁长子覃绪祖生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缴印元仁宗归顺元朝,准袭父职安抚使,统领所部,镇守湘鄂。覃绪祖世袭茅岗土司安抚使,并驻防长阳等地。史云:“宋有覃仕魁为都督,领兵镇守施州城,又有覃绪祖为行军总管。”[19]“都督,官名,宋行政区都督府长官,一般由亲王担任。不常置,掌本府兵民之政。”[20]此时的总管,属元代官名。考元代覃氏,隶属麻寮唐氏,统称“四川六路都督总管府”。覃绪祖为“行军总管”,系领兵之实职,其位在都总管之下。“行军”可理解为都总管府下设的“军署衙门”,这个“军署衙门”就是宜都天平山之覃氏署衙。也就是说天平山覃氏署衙隶属于麻寮唐氏官塘坪“六路都督总管府”之分衙。覃氏大姓豪酋从湖北宜都、长阳分驻南下,在慈利、石门等茅岗地区的割据势力,使土官事实上成为世袭的统治者,石门、慈利等地覃氏土司开始形成。史载:“覃绪祖任石门茅岗安抚使,任职间迁衙署于磨市邓坪村的富石堡台。”由弟覃福祖辅佐。[21]至元代,添平覃氏部族覃绪祖率领本部族,镇守茅岗地域。元仁宗延祜三年(1316),慈利土酋覃友仁被杀,享年76岁,葬石门县渡水乡覃家山(今官坟山)之北落穴为坟,为金龟爬池的风水宝地。

本来覃氏茅岗土司与容美土司南北并存发展。茅岗土司所部由长子覃绪祖统率,次子覃福祖辅佐。然而昆仲之间,争坐父亲披荆斩棘争得的酋长交椅,各不相让。以至父尸未寒,友仁尸骨草草安葬在荒山野草中,最后瓜分豆剖,茅岗土司分东西两部。西茅岗以覃福祖为安抚使,占籍慈利州西部地区,今慈利和张家界市。东茅岗以覃绪祖为安抚使,占籍慈利州东部地区(石门磨岗隘区、仙阳区、皂市区的望羊乡、阳泉乡),仍以覃友仁安抚使、覃绪祖“行军总管”土司职衔号令茅岗地域,后离金鸡寨、夏家溶,“迁邓家坪富石堡台建衙署以扩其局焉”。[22]石门磨岗隘乡邓家坪,古称富石堡台。明初东茅岗传至覃添顺,俗称磨岗,改为磨岗隘长官司,为添平千户所前身。可见,今石门磨岗隘区、仙阳区及阳泉乡、望羊乡等十一区、乡在元代为茅岗长官司。覃绪祖曾支持吴王朱元璋平陈友谅有功,太祖敕封骑尉,准世袭其职。“公克绍先绪,禁伏凶类,保安善人,民争附之。享年53岁,至正五年(1346)卒,夫妇俱葬维新镇汤溪黑岩峪。”[23]为三星伴月风水宝地。

覃绪祖娶陈氏,生四子,添顺、添明、添廷、添启。覃添明,生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初追随汉王陈友谅,以功授万户侯。归明后,从戎血战汗马,授荆州枝江百户,以添平山为衙门。后出征有功,迁升陕西潼关卫正千户职事。覃添廷驻守松滋卸甲坪、石门水田岗一带。覃添启生卒不详。

3.覃绪祖分驻添平山

关于石门添平土司覃绪祖分驻添平山,最早进行考证的是湖北土家族史志专家邓祥龙先生,他在专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详细说明了添平土司先世来石门之前的迁徙过程。其中就记载了覃绪祖驻守添平山的情况。

元代初期,覃友仁率部到石门县(当时称慈利境)“辟土以居”在石门县城附近的夏家溶建立安抚使衙门。覃友仁的长子覃绪祖雄才大略,在父亲统治茅岗地区期间,他不仅在磨市邓坪的富石堡台建立茅岗安抚使衙门,他还利用渔洋河良好的水路条件,顺流而下东行50多公里,到达清江、长江三江汇流之处上岸屯驻添平山,虎视江汉平原。“覃绪祖率领本部族,驻守添平山。”[24]“元代添平覃氏部族镇守北方,分驻添平山、渔洋溪、渔洋关、龙水溪、姚湾、磨溪峒、避湾、石板滩、中间(长阳中部)、细沙溪等地。”[25]因为在长阳境内,先为麻寮、添平所守卫,后麻寮、添平二所南迁后,渔洋关及其以东以南仍由此二所防务,其实就是覃绪祖派人驻守;也可能是覃氏子孙返回施南、长阳等地后选官驻守。长阳(包括今五峰中东部、北部)、宜都二处防务由枝江千户所接替。其时间根据《英宗实录》有关记载,当在明朝永乐初年(1403)。[26]

据石门县《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记载:覃绪祖,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壬辰生。当时元世祖以澧州初下,“民怀反侧,从廉希宪之与,以张雄飞出为澧州安抚使,绪祖乃投诚缴印,仍准袭本职,颁给印凭,管印守边”。“绪祖封骑尉,克绍先绪,禁伏凶类,保安善人,民争附之。”[27]据当地人讲述,距离添平山不远曾有驻军营地:龙水溪(今长阳西南)、姚湾(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磨溪峒(今长阳磨市镇)、避湾(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石板滩(古名石磊滩,古属松滋,今属五峰)、磊石坡(松滋西部)、细沙溪(五峰西部)等。十分惊奇的是,这些地名在石门添平所辖区内都能找到对应名称。如添平所,在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封授时就取名叫“天平所”,到洪武六年(1373),才因“天平”与“天子”之名忌讳,改叫“添平所”。而覃绪祖最后驻守石门西北地域所建城堡的地名原叫磨岗,现在也叫磨市镇。这是否是覃绪祖在添平山驻扎后,为了怀旧,将这些地名全部移转到后来添平所驻扎地?

4.覃福祖驻守茅岗土司

覃友仁殁葬覃家山(官坟山),身后分为东、西两个茅岗土司,长子覃绪祖掌管东茅岗土司,分防添平山;次子覃福祖掌管西茅岗土司。从后来添平千户所管辖范围看,西茅岗土司管辖区在慈利县境内,覃福祖为“世袭酋长”。“覃福祖在当时为茅岗土官,并有重兵驻守新关。”[28]史载:“茅冈司在慈利县境,宋有覃仕魁守施州,又有覃绪祖为行军总管,自麻寮所徙居添平。元季兵乱,台宜为寨,明有覃添顺内附,改添平千户所。调征容美、安福,获其酋。”[29]

本来覃福祖是属麻寮唐氏部族领辖,元末明初,随着茅岗土司的形成,覃福祖一部自覃氏部族中分出,成为独立一部,领“安抚使”职。“安抚使”本为南宋“不常置”加授之职,元代,此职成为士官世袭之职,覃绪祖弟覃福祖受“安抚使世职”,生子添佑,分居茅岗(今张家界永定区温塘),初受峒长,镇守本地。

史云:“茅岗安抚司辖地,为今桑植东南隅、大庸西南部,司治今大庸茅岗。”“覃友仁有子绪祖、福祖。福祖之子覃荣,字添佑,于明初归诚,随征陈友谅有功。时茅冈蛮作乱,荣率兵往征,招抚酋领,屡着奇功,授为茅岗隘安抚使,封开国镇夷将军,令世守其地,是为茅岗土司之祖。自此可知,茅岗司自明代始立。”[30]不过,《清史稿》把东西茅岗仍统称茅岗长官司。

覃添佑,与添平所覃添顺为堂兄弟,均为覃友仁之孙。添佑为二房,为福祖之子,添顺为长房,为绪祖之子。茅岗土司的部众,为当地土著“慈利蛮”,覃添佑之先世为“以夷治夷”的“六路都督总管府”同知或副使驻扎此地,分出一支为“茅岗部族”统治者,前期必有“茅岗蛮作乱”“以蛮攻蛮”的惨烈镇压过程。[31]这就是:“元顺帝初年,慈利土酋覃垕任慈利军民安抚使,大致应为土家族覃氏执掌慈利安抚使之始。”[32]

查有关资料,1017年,添平覃氏先世谭元虎已在宜都添平山一带驻防,至元末明初,即吴元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33],添平覃氏受封台宜寨长官司,完全弃宜都添平山,全部移至湘境台宜寨,历时350年。这就是添平土司前期存续的时间,加上后面要讲的添平土司后期即添平所存续的时间(1367—1735),添平土司共存续718年。

如果从覃伯圭镇守中建1165年(生于1145年,20岁袭职)算起,至1367年,历时202年。加上添平所存续的时间,添平土司共存续570年。

【注释】

[1]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9-30页。

[2]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3]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4]王承尧、罗午著:《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5]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4页。

[6]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石门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7]覃正铭、覃正义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27-28页。

[8]《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5-96页。

[9]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41页。

[10]石门县覃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覃氏族谱》(百花堂)总卷,2004年,“大事记”第181页。

[11]王承尧、罗午著:《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12]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4页。

[13]王承尧、罗午著:《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14]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

[15]《唐氏族谱》卷二《麻寮建设志》。

[16]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引《来凤县志·土司志》卷二六。

[17]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石门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18]《唐氏族谱》国政公、仕南公石门支系四修谱,2002年。

[19]董儒编修:《九溪卫志》卷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20]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378页。

[21]石门县覃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覃氏族谱》(百花堂)总卷,2004年,“大事记”第182页。

[22]《覃氏族谱》(光裕堂)四修谱,民国十一年(1922)编。

[23]《覃氏族谱》(光裕堂)四修谱,民国十一年(1922)编。

[24]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

[25]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26]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27]《覃氏族谱》(光裕堂)一修谱,明嘉靖年间(1556)编纂。

[28]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29]曾国荃等撰:《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十五》。

[30]王承尧、罗午著:《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31]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32]王承尧、罗午著:《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33]朱元璋1364年自称吴王,但仍用韩林儿的年号,到1366年,韩林儿死去,西面的陈友谅已消灭,因此朱元璋把1366年改为吴元年。但史书把元至正二十七年定为吴元年即13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