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宜寨长官司

台宜寨长官司

1.容美台宜寨长官司

要讲清台宜寨长官司历史,首先要讲明白元末明初时期的容美土司管辖地区。元代至正十年(1350)立“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容米洞”阶段进入容美土司阶段。但至今不少文章或书籍仅根据清初有关史料,将容美属司限定在椒山、五峰、水浕、石梁四安抚司,将其地域“划定”在今鹤峰、五峰两县大部分以及长阳、巴东、建始、恩施、(湖南)石门等边沿地带。应该说元末明初的容美土司领地及其属地在湘鄂地区是历史上最大土司,不断威胁着封建王朝统治。[1]此时的容美土司曾一度管辖麻寮、添平二守御所成立前的地区,容美土司及其所属之十寨长官司地域当包括今鹤峰全部、五峰全部,长阳西部,巴东南一部分、建始东一部分、恩施东一部分,宜都南一部分、松滋西南一部分,湖南石门西北乡一部分、桑植北一部分。其中今石门西北乡(当时属慈利)台宜寨长官司就是容美土司的属司。

《明史·湖广土司》载:“丙午二月,容美洞宣抚使田光宝遣弟光受等,以元所授宣抚敕印来上。命光宝为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事,仍置安抚元帅治之。并立太平、台宜麻寮等十寨长官司。”史载,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即1367年)春正月:“改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为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以田光宝掌司事,并立太平、台宜麻寮等十寨长官司。”[2]

上两条史料告诉我们,此时的容美土司,下设10个长官司,已知有黄沙、靖安、太平、台宜麻寮长官司4个。据载:“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诏置容美洞宣抚司及家乡寨、五里白崖寨、椒山玛瑙等处、水浕源通塔坪、石梁下洞、五峰石宝寨六长官司。”[3]此处6个长官司,加上前面4个长官司共10寨长官司,即黄沙寨、靖安寨、太平寨、台宜麻寮寨、家乡寨、五里白崖寨、椒山玛瑙等处、水浕源通塔坪寨、石梁下峒寨、五峰石宝寨。[4]

台宜寨长官司在元归容美管辖,后升为添平千户所归石门覃氏世袭管辖。容美台宜麻寮寨长官司,在宋史中即称台宜寨。

2.台宜及台宜寨长官司衙门考

石门添平所的前身就是台宜寨长官司。台宜,最早为部族名称,活动于今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地带。“台是高而平的建筑物,是人工建筑的,所以古代的建筑奴隶也称台,春秋时列入‘人有十等’中的第十等。”“夷,本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据说古代东方的少数民族,善于制造弓箭,所以夷即制造弓箭的人。弓箭是杀伤性武器,故有诛杀、削平的意思。”[5]“台夷”可能是指能制造使用弓箭的少数民族。“台夷”改“台宜”,字改音不改,是古代有语言无文字的表现。也有人考证,台宜是土家语“土宜”的误记。“据考,‘土宜’是土家语‘妥尼’的误记。‘妥尼’是‘妥尼盖’的简化。土家语称大拇指为‘妥尼盖’。因而,‘土宜寨’就是‘大拇指寨’,是最好的地方。”[6]

石门等地的“台宜寨”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人说“台宜”二字是元末明初才有其称。[7]本书认为,“台宜”早在宋朝就存在。《宋史地理志汇释》载:“石门,有台宜寨。”[补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二:“天圣二年(1024)六月,湖南转运使言:‘澧州水南寨地多水弩射人,戍兵岁死者众,请徙于台宜村。’从之。仍改寨名曰台宜。”[8]这条史料讲明了五个意思,一是“台宜”在宋朝就有了。二是“台宜”在石门县,“台宜”当时为“水弩射人”控制。三是说“水南寨地多水弩射人”,水南寨在哪里?《清同治石门县志·舆地志·山川》载:“水南山,在水南渡,渡之得名以此。”[9]四是讲了“戍兵”,这里的“戍兵”应该为石门县统治者汉官,非土官。五是讲明了台宜村与台宜寨的关系。这条史料说水南寨被水弩射人控制,汉官“戍兵”“请徙于台宜村”,“从之。仍改寨名曰台宜”,就是说汉官“戍兵”搬到了早就存在的台宜村后,仍然将“戍兵”先期驻扎的“水南寨”“仍改寨名曰台宜”,就是说“水南寨”就是“台宜寨”。那么水南寨、台宜寨什么时候变成水南渡的?《石门县志》载:“渫水在此南流,古无渡。明初覃添秀之女捐田兴义渡,遂成南北要津。”始称水南渡,即20世纪80年代的石门县水南渡乡。

那么早就存在的“台宜村”即台宜寨长官司衙门在哪里?有三说,一说“台宜村”应该指今石门县所街乡铜峰山下老街、对门新街所在地。《清同治石门县志·舆地志·古城邑》载“添平所迁河南留驾坪,台宜后枕,渫水前带”。《清同治石门县志·舆地志·山川》载“铜锅寨,相传古有铜锅飞入台宜寨潭,明时复出”“水南山,在水南渡,渡之得名以此”。[10]二说台宜村在铜锅寨右脚下喻家台。台北覃正铭、覃正义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载:“台宜寨衙门遗址在今石门县所街乡街后喻家台。元时建筑,用以防御苗蛮,巩固边防。原土城三百八十丈,高六尺,设土门一所,现已塌圮,仅余城脚痕迹,尚依稀可辨,其地北枕铜峰,南临渫流、右倚柳家台,左恃陈家台,以寨坪为腹心,易守难攻,当为边陲重地。”[11]三说台宜村在铜锅寨左脚下今迎新水库原址。台北覃正铭、覃正义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载:“添平所徙居瓦店头、寨坪和夏家溶俱不吉。”就是说添平所最初建在今石门所街乡的瓦店头、寨坪,只是因蛮贼侵毁才搬离。所以瓦店头或今迎新水库原址就是原来的台宜寨衙门。[12]

台宜寨衙门后有铜峰山。相传,古时有铜锅一口,飞入台宜寨畔渫水之深潭中,为后人捞获,置于铜峰之巅,因此称铜锅寨。覃氏据守台宜寨衙门后,以铜锅寨为顶点,以台宜寨城为中心,与白竹垭、柳家台、陈家台成鼎足之势,据以防守。因铜锅寨为此区域制高点,且山势陡峻,视野广阔,易守难攻,于山顶绝壁下建一寺观,名铜峰古刹,一时香火鼎盛,晨钟暮鼓,周遭百里可闻,为石门西北乡第一名刹。

3.台宜寨长官司地域考

上面讲了作为地名的“台宜”“台宜寨”位置,那么作为蛮夷居住的行政区域“台宜寨”包括哪些?

台宜寨地域,在元朝主要限定在慈利、石门两县境。史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田升玉为镇南军民宣慰使,田光俊为太平、台宜、靖安等处安抚使。”[13]“吴元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春,正月,改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为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以田光宝掌司事,并立太平、台宜麻寮等十寨立长官司。”[14]考当时情形,靖安在今鹤峰五里坪地带;太平应指鹤峰西南太平镇和石门西北太平镇;台宜寨地域根据有关族谱和当地口传,应指今慈利县、桑植县一部分及今石门县西北乡之所街乡、原水南渡乡、壶瓶山镇、南北镇、原穿山乡、原杨柳乡、原九渡河乡等地区。考安福土司地域,夏氏土王主要控制石门南乡、慈利、桑植、石门西北乡广大地域。原来台宜寨应该归夏氏控制,但事实是元末归容美土司田土王控制了台宜寨。

4.覃添顺推为台宜寨主

元顺帝至正年间,时值红巾军起义,各地土司受到冲击,众推覃添顺为台宜寨主。台宜即添平,古三苗之地,汉称天台,唐称五溪,宋称龙阳,元称天平或台宜。《覃氏族谱》载:“友仁子绪祖,绪祖子添顺,因元末民乱无主,禁凶安良,为众所附,推为台宜寨主。”[15]史载:“添平隘丁千户所在(慈利)县北一百五十里,乃古添平台宜寨,甲辰年归附。洪武元年(1368),土官夏克武举土酋覃(添)顺为寨官,肇自设今地为所,仍以顺等土酋为千、百户,领土兵守之,复分百户十人住各隘操备,隶常德卫,后改隶九溪卫,其酋长、隘兵任其耕艺,无赋税,若幕职俸例于澧州慈利县支给。”[16]这两段文字是说,覃添顺当上台宜寨主是安福土司夏克武推荐的。夏克武为什么会推荐覃添顺?估计是安福土司占据石门西北乡,强大的容美土司占据台宜寨,在石门西北乡插花,插一杠子,令夏克武很记恨。正是在这时候,元朝廷令容美设立以田光宝掌司事的十寨长官司,夏克武推荐茅岗土司首领覃绪祖的儿子覃添顺来担任台宜寨主。

《麻寮建设志》云:“所署向在枝江官圹坪,宋末唐承基公与(覃)公友仁,追寇至麻寮,驻扎麻牢峪口,同为守御。后窥麻寮狭小,有侵毁。于是后人共谋迁移。至元末,覃卜(赴)天平,为台宜寨主。我祖涌公相土攸居,立云阳寨,土人奉为寨长,自是醒土化夷。”[17]在此应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虽史载夏克武举荐覃添顺驻防湘西北地域台宜寨,但笔者以为覃氏占据台宜寨地域并非一朝一夕所至,而是经营相当长时间。这个过程,至少是从覃友仁迁居石门金鸡观开始,特别是元代中后期至元末明初,朝代更替,“民乱无主,禁凶安良,为众所附”,才有机会被推为台宜寨主,平时是有顾虑的。这从后面覃添顺建立添平所而进行的斗争可证明。当然经营台宜寨是有充分理由的,那就是“茅岗蛮夷”作乱,朝廷需要“以蛮攻蛮”,在其全部占领之后,施行“以夷治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