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隘郑氏土司
1.龙溪隘地界
慈利县杉木桥镇《郑氏族谱》卷首载:“(洪武)四年,添平所龙溪隘土官百户郑权蒙总兵官调取,夹攻覃垕、田大于百丈峡捕解回隘。”施州覃氏占据石门西北乡广大地区后,于明初设立添平所,管辖两关十隘地区,将长阳龙溪地名搬来作为添平所郑氏百户衙门地名。龙溪隘在石门西北境今磨市镇商溪河岩塔村,南与慈利、桑植交界。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明代时,添平千户所左贰副千户衙署设于龙溪隘地域。[22]龙溪隘正百户郑礼英,后裔主要分布在商溪河,子良坪的渔村、谭村。辖今商溪、九伙坪之一部分,衙门在商溪隘塌村。[23]有记载,龙溪隘东抵鹞儿隘,南抵麻寮所,西抵容美司,北抵渔洋隘。[24]其实这里记载有误,龙溪隘地处添平所西南部,北抵长梯隘、东抵磨岗隘、西南抵麻寮所(慈利),相当于现在的商溪河和九伙坪。
2.龙溪隘衙门
添平所土司龙溪隘衙门在商溪河的隘塌村。商溪,又名龙溪、昌溪、昌溪河;因境内有南岳寺,1949年后曾称南岳乡。岩塌村位于商溪河上游,距县城80多公里,由原来的杨柳、凤凰、岩塌、骏马4个小村合并而成,属磨市镇管辖。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729户,2200余人。有人说“岩塌”是因商溪河中石板塌而得名,其实“岩塌”是“隘塌”的讹读。“隘塌”就是明初朱洪武皇帝诰封添平所土司政权“两关十隘”中的龙溪隘衙门。
龙溪隘衙门故址位于岩塌村3组郑代帮现居地,与新修的村部隔溪相望。这里原是通往石门垭、桑植、慈利的必经之路,20世纪70年代对面修通了南岳至石门垭的公路,这条老路才变得冷清起来。据村民介绍,岩塌地理风水是“双龙出洞”。周围是“九狮赶一象,烈马回头望”的风水。相传隘衙前的岩塌故址,是用打磨光滑的青石岩板拼砌的,塌中用河卵石嵌有八卦图案。郑代帮建房挖基脚时挖出来岩门石磴座,曾有人出钱想买,但主人不卖。据说隘衙下方50米左右一块菜地,就是龙溪隘的行刑地,因为土司“杀人不请旨”,犯了罪不用上报朝廷就可在土司处斩。传说隘衙附近还有“反兵塌”等与兵有关的地名。岩塌村骏马峪垱湾口有石拱桥,是1886年由该村有钱人郑义泰积德行善修建,石料是从九伙坪山上用树枝拉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一遇龙溪涨水,岩塌村四山两界、九伙坪、苏市的老百姓都从此桥经过。
3.龙溪郑氏
据石门《郑氏族谱》(诗礼堂)载,郑氏源自黄帝,本为姬姓。至宋代,有员外郎知饶州府郑明时生八子,在兵荒马乱之际,八房兄弟以碎锅为凭,各持一块,自奔前程,后戏称“锅八郑”。第七房郑志,占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油榨滩大栗树郑家巷,传至郑南琰。郑南琰是南宋文天祥抗元军的一位将领,负责在湖南、湖北等地采购木材,供文天祥军队打造兵船。宋景定年间(1260—1264),郑南琰奉旨采楠木到商溪,缴谕后旋遭世变,文天祥被元军北绑,元军大肆追杀文天祥部属,郑南琰遂举家西迁,隐居石门商溪河畔密林深处(今磨岗隘岩塌村)。卜居龙溪,建南岳寺,供奉九合铜神像,作为家庙。自郑南琰四传至郑仁权(亦名郑权,误为郑仁拳),随覃添顺起兵献土,授昭信校尉。郑仁权生子义德,生孙郑礼英、礼雄,礼英袭祖职,聚居商溪,世代传承。[25]
4.龙溪隘百户职官员数
据《九溪卫志·添平所》载,龙溪隘百户职官员数:土官正百户一,后改正副把总二。总旗二名,随小军十户。
5.龙溪隘百户郑氏世袭世序
《九溪卫志·添平所》载,龙溪隘一世郑仁拳随顺祖起兵归明。礼英,征云南麓川等处有功授百户职,又征红巾贼在黔阳中药箭阵亡。智远、绶、元昊、钦、利益、恩贞、添政、志道、诚道,受清朝札。之昌、奇常,奉委守边。自明初至清雍正传十三代袭十二代。据记载:“右龙溪隘土官百户。二世礼英调征云南、麓川有功,授土官百户。十世诚道属清,受贝勒王札。”“治所:龙溪隘土百户治所在今湖南石门县西北。承袭世序是:“郑仁权—礼英—智远—绥—昊—钦—利益—恩贞—天正—诚道—之昌—奇常。”[26]《中国土司传》记载,龙溪隘百户承袭世序是:“①郑仁拳—②郑礼英—③郑智远—④郑绶—⑤郑元昊—⑥郑钦—⑦郑利益—⑧郑恩贞—⑨郑添政—⑩郑志道—⑪郑诚道—⑫郑之昌—⑬郑奇常。”“事纂:龙溪隘境域,东抵磨岗隘,南抵麻寮所,西抵容美司,北抵渔洋隘。土人郑仁拳,随顺祖起兵归明。传郑礼英,征云南麓川等处有功,授百户职,又征红巾在黔阳,中药箭阵亡。郑礼英传郑智远。郑智远传郑绶。郑缓传郑元昊。郑元昊传郑钦。郑钦传郑利益。郑利益传郑恩贞。郑恩贞传郑添政。郑添政传郑志道,郑志道传郑诚道,受清朝札。郑诚道传郑之昌。郑之昌传郑奇常,奉委守边。自明初授职至清雍正改流,传十三代,袭十二代。”[27]
6.龙溪隘百户郑氏人物
龙溪隘百户郑氏人物,古代有晚清的郑协吾。郑协吾名郑纪略,字禹城,号协吾,清道光二年(1822)二月十六日出生于石门商溪河“七官堂”(今磨市镇朝阳村),他的第二十代祖叫郑南琰。郑协吾十三岁应童子试,次年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咸丰二年(1852)乡试中恩科举人,往来燕、赵、豫、鄂十四年,历任聊城、清城、清平、郓城、阳谷等县知县,后因功擢升山东道员,加盐运使,山西按察使河东兵备道兼山西、陕西河南盐法道。光绪十二年(1886)郑协吾被县人推为天门书院山长,与覃远琎、黄照临倡议捐资改建文庙。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初十病逝商溪河,诰授资政大夫,二品衔。
商溪人杰地灵,龙溪隘百户郑氏现当代就走出了六位将军和一位国家级人物,他们是抗日名将郑洞国、解放军开国少将郑国、湘鄂西红三军团长郑水庭、湘鄂西红二军某团长郑全国、河南省军区顾问郑安心、解放军参谋部现役中将郑家概、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另外,商溪河还有红军高级将领王尔琢、毛泽东主席亲家陈振亚、毛岸青夫人陈邵华少将。商溪被誉为“将军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