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深溪河的深溪张氏土司
1.深溪张氏土司的来源
深溪张氏土司先世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白子国首领张仁果,在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张仁果随蜀相诸葛亮南征云南,被封为酋长,改国号“建宁国”,实行世袭,传33代至唐初张乐进。但张乐进的实力不敌南诏“乌蛮”蒙氏,当时朝廷常以升调之名,将一地少数民族首领调入另一地驻守,于是张乐进受命调到今湖北长阳“征蛮”并留居于此。[6]今考深溪土官张氏与五峰土司同姓同宗,五峰土官为长房,深溪土官为三房。
2.深溪张氏土司驻石门县深溪河杨柳峒
明正德九年至十六年(1514—1521),长阳境内水浕土司势力强盛,深溪土司率部东迁五峰长乐坪之南的白果淌。长乐坪当时为五峰土司的活动区域,但长乐坪之南(包括石门县西北地区)有百余平方公里,属五峰土司势力未达之地,而且长乐坪以南属今五峰的不过30平方公里,其余全在湖南石门境内西北地区。不久深溪土司搬迁到了湖南石门西北部古深溪河畔杨柳峒。
《长乐县志》云,深溪河发源地有两处:“一发源于湖南石门西北江坪河空桐树下,入五峰县牛鼻孔山谷至鹤峰下洞坪。一发源于壶瓶山后,下为石门之南平河,又为杨柳河。”[7]这段史料透出几条历史信息:一是此水发源于壶瓶山后;二是其河名为分段称谓,上段称深溪河,下段称南平河;三是深溪河又称杨柳河。即一水三名。
壶瓶山跨湖北五峰、湖南石门两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古称“长乐县”;《长乐县志》记载,在长乐境内此山称前山,在石门境内的称后山。所谓“壶瓶山后”当为壶瓶山南。由此可知,深溪河发源于壶瓶山南部。最早因深溪土司驻扎河边,此河名深溪河;又因深溪土司衙署所在地称“杨柳峒”,故深溪河又称“杨柳河”。沿用司名为水名,又以衙门所在地为水名。
3.深溪张氏土司驻深溪河杨柳峒衙门在哪里
《石门县志·地势图》中记载,石门县西北部南坪河注入渫水。南坪河上段称深溪河、杨柳河,下段称毛竹河。深溪河在三河村向东南流,至大棚村与桐木山支流汇合,经紫高山,在云麓村东南1.5公里处汇入渫水。深溪河(又名杨柳)与南坪河(又名毛竹河)称谓区分处,在云麓村东南1.5公里处,其上即深溪河,其下为南平河。古代深溪土司衙署就建在云麓村以北。深溪河北岸云麓村,后有紫高山,前有绿水长流。深溪土司衙门遗存四个村寨:东曰白岩门,南曰云麓庄,西曰紫高山,北曰后山寨。“北岩门,原名白岩门,此处有条通往湖南的山路,坡长3公里左右,其路口峭壁宛如石门,故名白岩门,后演变为北岩门,村以此得名。”[8]云麓庄,依深溪河畔与村庄多植杨柳。古代通往深溪衙署之路,非经此四村不可抵达。深溪土司在石门之衙门“杨柳峒”,应为其部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深溪河杨柳峒当指深溪土司之“杨柳城”。
4.深溪张氏土司驻石门县深溪河杨柳峒年限
深溪土司在明末清初向东发展是“前兆”,真正移衙署于松滋西南卸甲坪土家族乡是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后。即“康熙甲寅年(田)九峰(田舜年号九峰)将三司(五峰、水浕、石梁三安抚使司)掳掠,田地、人民、官爵,尽归田氏矣”。[9]清康熙十三年(1674),五峰张六谦新袭深溪土司长官,并率衙署中副长官、同知、中军、旗长、寨长、族长等大小土目及军牢、异姓人等,迁徙洈水北岸开垦新的领地,设置新的衙署。此时的深溪土司旧长官张连仅率亲族留居石门杨柳峒守祖父旧业,此时的杨柳峒旧衙不复为土司衙署,仅为故土司长官奉祀之村寨。综上所述,深溪土司约在明正德九年(1514)东迁石门县西北,建深溪土司之杨柳峒衙门,至清康熙十三年(1674)计160年期间,部族活动区域以石门县西北为主。
5.深溪张氏土司驻松滋卸甲坪(原属石门添平所)
清康熙十三年(1674),石门深溪土司杨柳峒原长官张连(或称张连司、张莲)及其后裔,仍留居石门西北部“奉祖、父祀”,其直接领地仍为张氏,其名义仍称深溪,当然实际世人则以“张连司”相称,保持原有土司格局,延及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其“土司格局”方不复存在。后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加上山外人“入峒”“避秦”,人口发展为700户,近4000人,领属地百余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深溪土司大部包括新长官、副长官、土目等土官在新长官张六谦率领下东迁到原添平土司卸甲坪(今松滋西南境),建深溪土司“东城”。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深溪长官司土地(卸甲坪)划归松滋县管辖,今为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自治乡。
6.深溪土司后裔人物
石门土家族人物很多,前面列出了添平千户所宗官后裔人物、两关十隘百户官后裔人物。除此之外,还有穿插在添平所境内或周边的其他土司后裔人物。比如深溪土司张氏后裔人物:现当代有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张世国,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张志刚,石门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树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