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之源与石门县土家族土官
前面讲了土家族族源主要来源于巴人和濮人,石门县土家族族源当然也是来源于巴人和濮人等多种民族融合形成的土民。但研究石门土家族必须研究石门境内的土司和土官。石门县境内大小土司近二十个,最大的土司是石门添平覃氏土司。因此本书首先对覃氏做一个较详细的研究。覃,湘鄂西、川渝、岭南皆有此姓,湘鄂覃氏发展最繁盛。要研究石门覃氏,首先要搞清楚覃氏之源。覃氏之源即覃氏族属问题有多种说法。
1.覃为汉族
有人说覃氏来源于汉族,是炎帝神农氏众多后裔中之一支,称“有竺氏”。[98]鼻祖孤竹君,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封诸侯于陕西南郑。前1122年,周武王伐纣,孤竹国灭,子孙改为“有竺氏”。有竺氏赶筑祇宫有功,被周穆王封赐为山东谭国,有竺氏以国为姓称谭氏。三百多年后,谭国被齐桓公所灭,以谭为姓的原“有竺氏”人谭氏,集体逃亡到覃氏原居地陕西南郑。《姓谱》:“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山东),子孙以国为姓。”《古今姓氏辩证》云:“覃氏本谭姓,避难改。”《九溪卫志》载,添平千户所千户覃祚昌辑《添平所》云:“覃万传系古有竺氏之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遂以覃为姓。”此处的覃音谭,即以国名为姓,系周氏封国,嬴姓,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
湘鄂西民间覃氏也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汉族,“覃”湖北读“寻”,湖南读“行”。[99]《姓氏辞典》载:覃,音同谭,系改姓。[100]广西和普通话中“覃”读“秦”音,只是因为《百家姓》中一直没有“覃”姓而困惑。《姓氏略考》云:“覃,今蜀中此姓皆音寻。”[101]台湾覃正铭、覃正义在《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中力挺汉族说。[102]笔者著《湘北土家族探秘》亦采信此说,辑录有《覃氏族源的传说》[103],简录四则如下。
传说一,族祖墨胎初:传说远古时代,辽西卢龙县住着母女俩。一日,门前来了个讨饭的,女儿拿出干粮给他,讨饭的却注视姑娘,不愿离去。女儿羞愧难当,回屋关门。良久,听门前无声,开门看时,只见门上写着四句诗:“二八姣姣艳若仙,配夫却不在人间,墨胎结下丹桂子,孤竹成人把国传。”姑娘见了非常气恼,急忙用手擦,擦不掉;用水擦,也擦不去;无奈只好用舌头舔,才舔去。墨随唾液入腹,不久怀胎生下一个男孩,姑娘就给他取名墨胎,叫墨胎初。《史记》载:“孤竹君是殷汤正月三日丙寅所封诸侯国,其国君姓墨胎氏,相传为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石门《覃氏族谱》载有覃氏源流歌:“覃氏肇基周初年,有竺之后是真传!孤竹君后称有竺,鼻祖原名墨胎初。”
传说二,伯夷叔齐让贤:相传早在三千七百多年前,殷商分封诸侯国“孤竹国”,使墨胎初为国君。孤竹君生有两个儿子叫伯夷、叔齐。孤竹君临死时留下遗嘱,命次子叔齐继承王位。等到孤竹君驾崩,叔齐认为继位的传统是立长子,他不应该违例,伯夷是长兄,应该立他为王。伯夷却说:“这是父王的命令啊,怎么可以违背呢?”叔齐也说:“立君以长,这是继位传统啊,怎么好打破呢?”兄弟俩推来推去,谁也不肯继位,最后兄弟俩都逃走了。当时把这种互相谦让的传统叫“夷齐之风”。不久,西伯侯姬昌封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伯夷、叔齐听说姬昌建了礼仪之邦,敬重老人,乐意供养老迈之人,就去投奔他。到了周国,恰巧西伯侯姬昌死了,儿子姬发即位,并追赠西伯侯姬昌为周文王,自己封为周武王。周武王不仅不安葬父王,反而载着父亲的灵位,以文王作号召,于公元前1122年会合四方诸侯,领着大军讨伐东边的商纣王。这时伯夷、叔齐兄弟俩便拉住周武王的马头,叩马而谏:“父亲死了不安葬,反而兴兵打仗,可以算孝吗?做臣子的去讨伐国君(因周国为商朝的封国),以下犯上,可以算仁吗?”可是周武王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向东打去,不久商纣王灭亡了,全国诸侯都归附周室。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不仁不义不孝,就像商汤流放夏桀王一样,是用新暴政替换旧暴政,他俩坚决不投降周室,不愿接受周朝俸禄,隐居首阳山,采蕨薇充饥。他俩还作了一首悲壮凄厉的绝命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他俩吟诵着绝命诗饿死在首阳山。
传说三,有竺家风: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消灭了商纣王,商朝亡国。周武王为了防止殷商遗民叛乱,下令将殷商遗民作为农奴移居洛水之滨,建筑东都城池。沦为周朝农奴的孤竹国民在被迫迁往洛阳途中,将墨胎氏改以国姓,称孤竹氏、竹氏或有竹氏。后人读为有竺氏,一是暗喻孤竹国仍然存在,表达亡国奴对故国的缅怀;二是传颂伯夷、叔齐的谦逊、仁孝、勇义精神。传说有竺氏就是覃氏先祖。覃氏家族都以伯夷叔齐精神作为自家的道德风范,泽被后世,这就是后来覃氏“有竺家风”的来历。直到明朝石门覃氏改为“武德家风”。
传说四,陕西祖覃姓来源:公元前1001年,久居镐京的周穆王登位,唯恐享乐不及,决定征集殷商遗民在陕西有褒(今陕西南郑)大兴土木,建筑祇宫。农奴有竺氏此时又只好长途跋涉,由洛阳前往有褒,赶筑祇宫。三年苦役,有竺氏终于为周穆王建起了美轮美奂的祇宫,历史上称“华丽之宫”。周穆王大喜,为了奖赏修筑祇宫的功劳,便把原本失去了土地的殷商遗民分配到各附属国去做农民。当时有竺氏被分配到山东谭国为民。虽然陕西去山东路途遥远,但有竺氏有了国姓——谭姓,而且终于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可以安居乐业、子而孙、孙而子的繁衍发展下去,于是扶老携幼高高兴兴投奔山东谭城。谭城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35公里。周武王灭纣后按公、侯、伯、子、男五等大封宗室,谭国封爵为“子”。谭国所辖区域100公里,一直处于齐国疆域之内,因此国势不振,沦为齐国附庸。春秋时代齐桓公登位,管仲为相,齐国势力越来越大,在周庄王五十四年(前683)很轻松地消灭了穿插于自己国中的小小附庸国谭国。谭国国君出奔到莒国避难,而遗留在谭国的子民,包括有竺氏后裔只好沦为齐国顺民。然而以谭为姓的原有竺氏后裔早已受着本地谭姓的歧视和压迫,现在又加上被齐国压榨搜刮,强迫征兵、征粮、征马,搞得人心惶惶。多重民族压迫勾起有竺氏后裔对孤竹国的思念。最后以谭为姓的有竺氏家族长老们,请来巫师设坛作法,求神指点迷津,最后求得四句偈语:“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返家。”“早往西行”是指逃亡的方向。“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是暗示人们改名换姓:“西”“早”二字相叠,“谭”去“言”,就是有竺氏的新姓“覃”。“日落西方,及早返家”:暗指齐桓公“日落西方”(死了)后要及早回到山东谭国老家。有竺氏秘密传颂偈语联络族人,于公元前682年初秋,历经千难万险,终于陆续回到了陕西南郑(原有褒),这时距离当年有竺氏建筑祇宫已有几百年(前997—前682)。从此有竺氏在此耕耘繁衍。这就是陕西祖覃氏来源。这一故事在《覃氏族谱》(一修)中据说有明确记载,可惜旧谱早在战乱中销毁,无从考证。但石门民间覃氏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了。现居湘鄂渝黔山地覃氏,尤其是湖北恩施、宣恩,湖南石门、慈利、张家界等地覃氏老人都知道这个古老传说。
2.覃为土著巴姓
有学者认为覃氏为巴人后裔,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30公里清江航道南侧,有一座武落钟离山。据史料记载,武落钟离山为武落山与钟离山的合称,武落山为巴务相出生地,是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如今,武落钟离山上建有向王庙、德济亭、白虎亭、石神台、赤穴和黑穴等。巴人有巴、樊、瞫、相、郑五姓,后来演变成许多姓氏,其中巴一部分演变为夏、马两姓,一部分因巴务相的相字,又演变为向姓;樊演变为田、谭、彭(本姓读盘)等姓;瞫则演变为覃、陈、文、盛、秦、邢等姓;相则演变为向、唐、王、黄等姓;郑则演变为邓、曾、丁等姓。
其他各姓姑且不论,现在主要看看瞫与覃之间的同一关系。瞫除五姓会盟之外,直接作为姓,文献无考,但瞫、覃读音相似。最早见于文献的覃儿健、覃万传、覃元先、覃如夏、覃汝先、覃行璋、覃彦仙、覃彦富、覃彦胜等人物均出现在巴人所及之地,而且《恩施县志》(卷十)叙廪君传说,再三提到瞫姓时总写作“覃”,这显然不是笔误,而是由于纂志者认为最初的瞫姓和今日当地还通行着的主要姓氏之一的“覃”本是一回事。
考文献资料,《姓氏考略》:“覃,今蜀中此姓皆音寻。”《万姓统谱》:“覃氏,本谭,或去言为覃。今岭南多此姓。”《姓氏辞典》载,覃,音同琴,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今壮族姓,南朝有覃元先。[104]有专家考证:“据这一带有些《覃氏族谱》说,瞫之改覃,原是巴人有五姓之一瞫姓,后改审,改谭。唐玄宗避蜀,巴人谭氏接驾,赐为覃氏。”[105]《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瞫,音审”“出武落钟离山”。由瞫去“目”读“寻”;由谭去“言”或音“谭”或音“秦”。《姓谱》云:“巴南大姓有谭氏,盘瓠之后。”《姓氏辞典》载:“盘瓠,相传系我国南蛮之祖,汉有谭峭,唐有谭忠。”但大部分专家认为“覃”为谭氏之裔,不是盘瓠之后。《世本》云:“廪君之先,故出巫蜒。”巴氏五姓之一“瞫”姓,“瞫有二音,一音作审,瞫者审也;一音作潭,潭与蜒音近,窃以为巫诞即蜒,而从属于巴,故常以巴蜒并称。”[106]有专家考证,古代巴人瞫氏,一部分南迁两广、西迁汉中后,有回返故地者,以“覃”(谭音)为姓。“楚国占领清江、澧水流域后,仍有一些蜒人留居原地。有的蜒人虽以南迁两广或西迁汉中,也有回返到故地者,但多以覃为姓。”[107]综上所述,覃有四种读音,蜀地、湖北多读“寻”(xún),湖南特别是石门多读“行”(xíng),许多没有覃姓的地方多读“谭”(tán),广西人和普通话读“秦”(qín)。
3.覃氏族源汉巴之争与“汉裔土司”的形成
针对覃氏为汉族的观点,有专家进行多方面反驳:一是针对覃氏汉人说认为覃氏祖籍是汉区南郑。南郑其实也在巴人居住之地,也就是覃氏生活的瞿塘施州以及覃氏所涉及的武陵五溪之域。重庆师范大学管维良教授认为:“汉中之地是白虎巴人向北推进的结果。汉中大约以南郑为界,以东属巴,其西为蜀;而川东巴国在汉中的东境则大约在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其西属巴,其东属楚,因此,西起南郑,东到竹山汉水流域的大片地区都是巴国领土。”[108]南郑在秦汉时曾叫汉中郡,唐代的南郑属梁州,大的行政区划属山南道,且在大巴山之西。而宋元时期,大的行政区划在元代才出现陕西行省,第一次把南郑划入陕西行省,这时南郑叫兴元府。只有明朝时汉中府与陕西才同时以省府两级辖管南郑。所以许多文献表明南郑一直是巴人的地盘,并不是汉人区。二是针对覃氏汉人说认为覃氏族源是谭国汉人谭姓之后。民族学家潘光旦认为这只是一些挂靠和通例联想。他说:“覃姓,春秋谭子之后,齐侯灭谭,谭子奔莒,遂去‘言’为‘覃’。追溯到南北朝年代是有可能的,只是文献无证而已;‘谭子之后’云云,却是抄了汉人谭姓的老文章,全不相干。”“来凤县境内当地最大的土司散毛司就姓覃。”[109]《同治来凤县志》(卷二七)叙散毛司源流世系,一直追溯到南朝梁代,先辈寻根问祖,按覃字追溯,见其形同,不管音义,于是便与“覃地”“覃怀”“皇覃氏”挂靠,认谭为祖,由以国得姓,以地得姓,以宗得姓等通例联想,乃至产生了覃谭一家之说,把覃姓姓氏源流导入了误区。三是针对覃氏汉人说认为分封制为汉人之裔才得分封,“有竺氏”封于谭国即为汉姓,非巴人之后。考察周朝分封制,早在西周时巴国被封为子爵。管维良的《巴族史》第51页载:“西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对勇敢善战而政治落后的巴族加强其政治领导的控制,使之成为一支有利于周王朝奴隶制大一统的力量,在灭商以后,将姬姓宗族封到巴族聚居地,建立起亲周的藩封之国。《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110]四是针对覃氏汉人说认为覃氏自诸侯孤竹君墨胎初开始就生活在汉区。考孤竹君生活之地就一直是夷族地区。当时的孤竹国城,位于山戎与无终等夷族境内。周末奠基雍秦,其地又属沔水流域雍州、荆州地区。往后覃氏族人南徙,落籍发展,仍在巴郡、南郡和荆南、武陵、岭南地区。只是东汉以后,各朝“以蛮治蛮”,启用久居“蛮夷地区”的豪强巨酋为官,因此,覃氏为“蛮族大姓”是历史事实。五是北宋时期长江以南汉人编修族谱形成气候,石门覃姓则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覃毅宽执政期间开始首修族谱,清道光六年(1826)再成二谱,两谱相距260年,且经过清代“改土归流”,民族大融合已成趋向,土司各姓族谱都自觉不自觉地向汉族靠拢,都把自己定格为“征蛮抚蛮”的外来人。因而覃氏说有竺氏为汉族先祖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有研究少数民族的部分专家认为,封建王朝民族歧视严重,少数民族首领十分忌讳“蛮夷”身世,因此覃氏后人极力想用覃氏源于“周穆王分封覃地”,证明自己是汉族,掩饰覃氏为“南蛮”之裔的事实。这种因封建王朝歧视少数民族,而导致少数民族在修“族谱家乘”时附会“正史”中所载名人首领,标榜“正统”的现象极为普遍。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永顺彭氏、添平所覃氏、麻寮所唐氏,他们都是土司世袭官,都是现在土家族大姓统治者,但世袭土官彭氏、覃氏、唐氏,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就是汉族。研究工作者提到他们的族属到底是汉族还是巴人、羌族时,论述者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含糊其词。龚荫的《中国土司传》、田敏的《土家族土司兴亡史》等论著在辨析土司及其族裔子弟的“族属”“族源”时,除部分识别明确外,大批土司的族属待考。由于历时久远,文献阙如难考,许多地方土家族在认定其族属问题时,都是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应为土家族”“意为汉族,当是假托”等,连族属都不清楚,怎么他们就成了土家族呢?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汉裔土司”的史实问题,只是“汉裔土司”问题只有少部分学者有所研究。民国佘贻泽认为:“土司已有不少汉人充任者。因有征伐之事,汉人在军中有功绩,朝乃封官赐地,令为世袭,以保境安民,世代相传。子孙乃与土人同化,虽起初是汉人,仍可置为土家族。”[111]在封建国家政权传承谱系中,宋元明清王朝在续接前朝政治统治时,受“天下一统”“天下一国”政治理想的影响,都会宣称自己延续了国家正统。由于宋元明清王朝建立土司制度,吸引西南各地土司土民归附封建王朝,促其首领坚持华夏——汉民族认同,成为“汉裔土司”发生的前提。“汉裔土司”发生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历史时期镇戍民族地区的汉裔军将成为土司及其族裔弟子,坚持认同自身是华夏汉民族,这是“汉裔土司”的直接来源。二是少数民族历史形成大姓首领成为土司及其族裔弟子,受国家“天下一家”政治理想的影响,想象和构建自己就是汉民族的身份,这是“汉裔土司”的又一来源。三是受大汉民族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或假托英雄先祖,创作或流传与汉民族历史名人有关的历史和业绩,强调与王朝的军政关系,这是“汉裔土司”的第三来源。这三种情况,尽管少被正史记载,但在明清编修的地方史志文献和家族谱牒中多有记述。另外,依据“以文化民”和崇儒兴学策略,封建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和各族土司土民中推行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共享,通过兴办学校,促使土司土民将儒家伦理内化到日常军政活动中,推动中原文化认同与共享,促使土司汉化,形成汉化土司。因此源出汉裔军将的土司及其族裔子弟的华夏汉民族身份认同更加强烈坚定。汉民族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因之形成华夏汉民族情结,并仰慕、认同和依附,形成我国历史上由“夏”入“蛮”,以“蛮”入“汉”现象,因而“汉裔土司”就不断发生并巩固下来。[112]
本书前文已经讨论了土家族族源主要涉及土家族地区下层原居民的族属问题。湘鄂覃氏是土家族地区统治者,不管它是不是原居民,都与族源关系不大。况且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土家族族源问题,不必纠结覃氏是汉族还是巴族问题,我们只要搞清楚它在添平土司(广义)中是如何发展和如何统治的就行了。
【注释】
[1]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3年,第107-116页。
[2]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3年,第107-116页。
[3]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3年,第109页。
[4]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4年,第96页。
[5]《荆州记点注》,第30-31页。
[6]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4年,第98页。
[7]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3年,第111页;《民国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4年,第98页。
[8]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4年,第99页。
[9]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石门县志校注·建置沿革》,内部资料,2004年,第111页。
[10]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石门县志(1987—1993)》,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11]管维良著:《巴族史·南方文明之源巫巴山地》,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3页。
[12]范晔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见《二十五史》卷一,简体标点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232页。
[13]参见《石门县志》《五峰县志》《长阳县志》“历史沿革”。
[14]参见《宜昌县志》《宜都县志》。
[15]参见《长阳县志》《宜都县志》《宜昌府志》有关“沿革”及《三国志》等。
[16]参见《隋书·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湖北省建制沿革·陈及北周》等。
[17]参见《宜昌县志》《宜昌府志》《宜昌地区简志》等。
[18]参见《长阳县志·区域》。
[19]潘光旦著:《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进入湘西北上》。
[2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46页。
[2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第3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42页。潘新藻著:《湖北省建制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19页。
[22]张希周编著:《武落钟离山考》,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49页。
[23]邓和平著:《巴文化南渐》,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2页。
[24]向国平著:《溇水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页。
[25]郦道元著,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00页。
[26]卢弼著:《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影印,1982年,第1025页。
[27]邓和平著:《巴文化南渐》,中国炎黄出版社,2013年,第68页。
[28]郦道元著,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00页。
[29]邓和平著:《巴文化南渐》,中国炎黄出版社,2013年,第68页。
[30]潘光旦著:《潘光旦文集》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67页。
[31]邓和平著:《巴文化南渐》,中国炎黄出版社,2013年,第68页。
[32]管维良著:《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42-43页。
[33]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第2512页。
[34]管维良著:《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35]管维良著:《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36]邓和平著:《巴文化南渐》,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9-70页。
[37]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4页。
[38]陈隆金撰:《“廪君巴务相”释名》,《三峡旅游学刊》2012年第3、4期合刊。
[39]何光岳著:《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469页。
[40]田荆贵主编:《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页。
[41]邓和平著:《巴文化南渐》,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71页。引《南史》第6册,第1981页。
[42]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21-22页。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澧太山庙楚墓》,《湖南文物》1988年第3期。
[43]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21-22页。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澧太山庙楚墓》,《湖南文物》1988年第3期。
[44]童恩正著:《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25页。
[45]何光岳著:《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69页。
[46]魏驰主编:《2019国际学术研讨会刘禹锡研究论文选编》,收唐明哲论文:《略论刘禹锡流寓常德期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4-29页。
[47]彭万廷、屈定富主编:《巴楚文化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
[48]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华阳国志·巴志》,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49]彭万廷、屈定富主编:《巴楚文化研究》,收张正明论文:《我对巴楚文化的认识》,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50]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85-105页。
[51]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85-105页。
[52]何介钧著:《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
[53]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85-106页。
[54]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0页。
[55]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87-88页。
[56]徐奇堂译注:《尚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57]管维良著:《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58]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324页。
[59]陈永龄主编:《民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302、1245页。
[60]邓和平著:《深溪土司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0-32页。
[61]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9-100页。
[62]谢心宁撰:《从湘西酉水流域崖墓的族属看土家族源》,《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
[63]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著:《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64]翁家烈著:《仡佬族》,民族出版社,1992年。
[65]田曙岚撰:《试论濮、僚与仡佬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载《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
[66]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第85-106页。
[67]《土家族确认五十年暨土家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民族学院编印,2007年,第3页。
[68]邓和平著:《巴族西徙探》,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4页,第90-91页。
[69]叶书德、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56、162、175、197、199、203页。
[70]邓和平著:《巴族西徙探》,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4页。
[71]邓和平著:《巴族西徙探》,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93-94页。
[72]潘光旦著:《潘光旦文集》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73-474页。
[73]叶书德、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74]邓和平著:《巴族西徙探》,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95页。引《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第175页。
[75]彭秀枢撰:《土家族族源问题新议》,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
[76]叶德书撰:《从土家语言谈土家族的族源》,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
[77]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6页。
[78]潘光旦撰:《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载《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5年。
[79]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6-97页。
[80]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7页。
[81]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8页。
[82]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8页。
[83]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8-99页。
[84]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9页。
[85]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9页。
[86]周远镰著:《清朝开国史研究·前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87]《毛难族简史》编写组:《毛难族简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7-8页。
[88]《蒙古族简史》编写组编:《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56页。
[89]《侗族简史》编写组编:《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2-14页。
[90]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戴楚洲撰:《武陵地区土著濮人源流考证》,载《文博之友》2015年第1期,第68页。
[91]谢心宁撰:《从湘西酉水流域崖墓的族属看土家族源》,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
[92]田曙岚撰:《试论濮、僚与仡佬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载《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
[93]柴焕波著:《湘西古文化钩沉》,岳麓书社,2007年,第96页。
[94]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慈利县志》,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
[95]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慈利县志》,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
[96]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慈利县志》,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23页。
[97]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石门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98]覃正铭、覃正义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30-40页。
[99]《九溪卫志·添平所》,载《覃氏族谱》四修谱。
[100]王万邦著:《姓氏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7、354页。
[101]王万邦著:《姓氏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7、354页。
[102]覃正铭、覃正义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103]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97-202页。
[104]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52页。
[105]邓和平著:《巴人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1页。引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92页。
[106]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引邓少琴著:《巴蜀史迹探索》。
[107]《九溪卫志》卷三。
[108]管维良著:《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109]潘光旦撰:《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载《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5年。
[110]管维良著:《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111]佘贻泽著:《中国土司制度》,正中书局,1947年,第13-14页。
[112]彭福荣撰:《国家认同的实质》,载《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彭福荣、张科撰:《建构与认同:“汉裔土司”发生机制检视》,载《文博之友》2019年第2期,第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