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添顺建立添平所
覃友仁在石门夏家溶建立了安抚使衙门,覃友仁儿子覃绪祖世袭了安抚使职在磨岗隘的邓坪富石堡台建立茅岗土司。按常理,覃绪祖儿子覃添顺应该世袭茅岗土司安抚使职。换句话说,覃添顺建立的添平所前身应该是夏家溶安抚使或邓坪富石堡台茅岗土司,事实是添平所的前身是台宜寨长官司。前文回答了添平所在建立前曾是台宜长官司、台宜寨在何处等问题。现在来回答为什么台宜寨长官司又变成添平千户所等问题。
1.覃添顺战守台宜寨
《中国通史纲要》载,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福通颍州起义,徐寿辉蕲水起义,郭子兴濠州起义。但是受农民意识和流寇主义思想影响,农民起义很快归于失败或分裂变节或被人利用。当时朱元璋改组郭子兴部队,除暴安民,纠合义军,战无不克;徐达、杨璟四方豪杰率先归附;朱元璋带领诸将越过巢湖,打败元军,直捣金陵,占领江北广大地区,威震江南。
《元史》记载,与此同时沔阳渔人陈友谅生来多力鲁莽,投奔徐寿辉部队,杀害徐寿辉,占江州为都;活动于沔阳、汉阳、襄阳、荆州、常德、衡阳、澧州等江南广大地区,声言东进,金陵震动。[18]在此多事之秋,覃添顺跟随绪祖以台宜寨为基地,且战且守,率土兵以护疆土,很快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年轻土官。《石门县志》载,“时值甲午、丙申、辛丑年,陈友谅活动在荆州、澧州、常德等地。辛丑年,陈友谅包围台宜寨”。[19]覃添顺选准台宜寨附近铜峰山作为制高点,策应山左台宜寨、山右白竹垭、山前柳家台,且山势陡峻,视野广阔,易守难攻,扎寨于山腰。据说陈友谅围山达一月之久,覃添顺凭借山顶一口清泉仍在山中鼓噪呐喊,并神传天上突然飞来一口铜锅,由三株灵芝草变成岩桩撑住,供添顺全体军民饮食(此后唤铜峰山为铜峰寨)。陈友谅最后不得不放弃台宜寨南下澧州去了。不久澧州安抚司大乱。覃添顺凭借铜峰天险,保存了台宜寨,战守腹内地方,名声大振,群“蛮夷”推为台宜寨主。并于铜峰巅绝壁下建一寺观,一时香火鼎盛,晨钟暮鼓,周遭百里可闻,唤作铜峰古刹。[20]这里史料应该是说,覃添顺跟随父亲茅岗安抚使覃绪祖征战,利用台宜寨打跑了陈友谅,并经推荐顺利当上了容美土司的属司台宜寨主。
2.覃添顺助战朱元璋
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因伪汉王陈友谅作乱,民无所主,众推覃添顺为台宜寨主,招集义兵,战守腹内地方,杀败叛夷,安民乐业。元至正二十四年即吴元年甲辰(1364)三月,覃添顺“将友仁祖原带家兵收集本处,与义兵一并开造军册,赴徐丞相魏国公驾前平章营阳侯杨璟引奏归附太祖高皇帝”。[21]此时,陈友谅大乱澧州,朱元璋当即檄文徐达征剿陈友谅,徐达、杨璟立即赶往澧州诸路。据《明史》《明通鉴》记载,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下武昌,徐达、杨璟兵伐澧州。据说这次战斗在常德鏖战了三天,覃添顺带土兵去解了围。民间对此有精彩的描述,笔者在《湘北土家族探秘》中做了记载[22]:常德城外,徐达、杨璟与陈友谅已经打了三天了,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最后徐达、杨璟被围在垓心,左冲右突,不得脱身,十万火急。突然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队喊杀而来,杀开血路,直入垓心。杨璟正在危急关头,一看覃添顺率援军杀来,大喜道:“寨主来得好。”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陈友谅军队阵脚大乱,正要败走,又有一彪军队杀来,乃覃添秀。原来杨璟被围垓心,徐达请求土军解围,派快马星夜赶往石门,拜请土兵援助。覃添顺正在台宜寨铜峰古刹敬香祷神,一个土兵突然撞进山门,喊道:“台宜大人,江北徐达、杨璟已抵澧州,令大人立刻赶往常德。”覃添顺听得常德告急,亲点一千二百土兵赶往常德,并邀约台宜寨兄弟覃添秀率一千二百土兵赶往常德解围。此时三路大兵合在一处,喊声震天,天昏地暗,陈友谅寡不敌众,折兵大半,随丢盔弃甲,慌乱中夺路向西北方向逃窜。
与此同时,湘西几支土司纷纷赶往常德或澧州,支援朱元璋:石门土酋夏氏土王夏克武闻听此变,加紧围追堵截陈友谅。陈友谅全军覆灭,自己保住性命逃往江州。徐达、杨璟乘胜攻取澧州。土酋夏克武的儿子夏得忠因功授慈利宣慰副使,随即任安福千户所土官正千户,慈利茅岗土司土酋覃垕于石门三江口降归杨璟,杨璟授慈利军民宣慰使。[23]覃添顺、夏克武同时到达澧州,呈报地方情况,徐达口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
不久,朱元璋部队在鄱阳湖大栗树渡江南下,在鄱阳湖康郎山包围陈友谅,陈友谅突围中流箭身亡,覃添顺又督师勤王,招抚铁门关(今湖北武汉原汉阳县),陈友谅之子陈理衔璧投降。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皇位,称洪武皇帝。朱洪武嘉奖覃添顺忠义,命守故土。[24]
3.建立添平所
前面讲过,元末明初,朝廷更加重视荆州驻防,长阳以东设枝江千户所、以北设夷陵千户所,其后又在长阳北设百里荒千户所驻防,完全接替了麻寮唐氏、添平覃氏在长阳等地防务。因此麻寮唐氏只好南移鹤峰五里坪,添平覃氏只好南移到今石门境内。其实明朝廷更重视鄂西南和湘西北的防务,就在宜都地区授予各种千户所的同时,又设立鹤峰唐氏麻寮千户所、石门(当时属慈利县)覃氏添平千户所,还设立桑植夏氏安福千户所。明王朝建立添平千户所,为什么就选定覃氏?笔者以为原因有三,一是覃氏在湘鄂地区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占据时间早,家族势力深厚,影响力巨大,为维护明清封建王朝统治能起到大作用。二是覃添顺在陈友谅管辖区域,没有帮助陈友谅,而是顺应时势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立下汗马功劳。三是朱元璋的确需要一个忠于朝廷且有深厚地方势力的部族来管理湘西北地区各个小土司。覃氏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下面讲添平所的建立。
明洪武元年(1368),右丞相徐达讨剿岳、常、澧、安,覃添顺随朱元璋大军东征西讨,一路助剿,战功卓著。元年(1368)二月明太祖设添平台宜寨正千户土官,口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授太平、台宜麻寮等长官司土王。
史云:“洪武二年(1369)六月初二,明太祖敕土酋覃添顺,建添平土官千户所。以覃为千户,诰封武德将军,统二十八土司,建两关十隘。”[25]当时的千户所是由台宜寨长官司改置天平千户所的,正千户覃添顺;副千户“土流参半”,即土官两名,流官两名。设两关,分立十隘驻守。千户所正署衙,设石门西北境。史载:明太祖“给赏诰命印信,诰封为武德将军世袭掌印管军守边正千户职事。公将部下头目覃权、唐宗元、陈祥奏授世袭掌印土百户,唐胜孙授镇抚,给领诰印,统领义兵把守关隘,遇警听调,初隶常德卫”。[26]此时天平覃氏由土司而改“羁縻所隘”,与麻寮千户所同时改置。有《大明诰命》所注明时间是“洪武二年(1369)十月二十五日给”。[27]朱元璋赐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驻天平所,隶属九溪卫(现慈利县江垭)。史载洪武六年(1373)朝廷合并太平、台宜及磨岗司,将台宜长官司改为天平千户所,并将“天”改为“添”,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任添平千户所土司正千户,世袭其职,官阶五品。其衙署由磨岗隘富石堡台迁往所街瓦店头,后成立衙署所街留驾坪。世袭土官,传承到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为止,相继传承16代18任,世袭366年。[28]
关于添平所史载较多,今录几则如下:
《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关隘》记载:“添平,古三苗地,汉曰天台,唐曰五溪,宋曰龙阳,元曰天平,明洪武时改‘天’为‘添’,建所署守御边陲。覃氏世居之。覃氏,古有竺之裔,曰谭氏。周穆王时以功封陕西覃地,或谓即《禹贡》之覃怀,遂以地为姓。《通志·氏族略》谓‘谭’去‘言’为覃,殆指此也。后居瞿塘,唐玄宗幸蜀,有覃汝先率领土军千余远迎,帝嘉其忠,授总管职。宋有覃士魁领兵守施州卫城,又有覃绪祖为行军总管,自麻寮徙居天平属。元季兵乱,依台宜为寨。明兴,有覃顺内附,受封武德将军、添平千户所土官正千户,调征有功,朝廷旌赏。《覃氏族谱》则谓汝先子伯坚总管施州,伯坚弟伯圭,伯圭子仕魁,嘉熙三年(1239),右丞相史嵩督视西京,举授元帅职,镇中建。仕魁子友仁,授安抚宣慰使,迁红土。友仁子绪祖,绪祖子顺,一名添顺,归明,授武德将军,开设守御所隘,恩予世袭。大约覃氏自添顺以前世膺武职,至添顺而益显,为添平始建之祖,故今谈者独举添顺云。添顺以洪武元年(1368)归明受封,颁给印颗,其属有土官千户三员、汉官千户二员、十隘土官百户十员、汉官百户一员、镇抚一员、吏目一员、通把五员。官不请俸,军不支饷,惟于正赋免三征七,名曰隘粮;丁费免四征六,名曰丁粮;一应杂徭蠲免,以资无俸无粮之官军。”
《明嘉靖澧州志·卷五·兵防纪》和明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十六》记载:“添平隘丁千户所在慈利县北一百五十里,乃古添平台宜寨。甲辰年(1364)归附,国朝洪武元年(1368)土官夏克武举土酋覃顺为寨官。二年(1369),肇设今地为所,仍以顺等土酋为千户、百户,领土兵守之。复分百户十人,住各隘操备。隶常德卫,后改隶九溪卫。其酋长、隘兵任其耕、艺,无赋税。若募职俸例于澧州支给。正德中,千户覃善教重修,地属本县。”此段记载有几个重要信息,一是当时添平所属于慈利地盘“地属本县”。二是覃添顺能任添平台宜寨“寨官”是“夏克武举”的。三是“千户覃善教重修”添平所衙门。
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覃氏族谱·始祖世系》记载:“(覃)福祖,名绪祖,字三贵,妣唐氏,生子一,添佑。茅岗峒民作乱,奉命追平,即授茅岗隘,治其地,与唐氏归厝添平。后宗伊于前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因征播州宣慰杨应龙有功,升世袭授指挥佥事,是为茅岗土司之祖。”此文讲“(覃)福祖,名绪祖,字三贵”,显然错误,覃绪祖、覃福祖是覃友仁的两个儿子,绪祖不是覃福祖的名字。
清侯昌铭撰《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卷三》载:“(覃)福祖卒明洪武四年(1371)。子荣,字添佑,明初归诚,随征陈友谅有功。时茅岗蛮作乱,荣率兵往征,招抚酋领,屡著奇功,授为茅岗隘安抚使,封开国镇夷将军,令世守其地,是为茅岗土司之祖。子文聪袭职……朝廷嘉之,封怀远将军。子朝贡方物,奉法安民。”
清侯昌铭撰《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卷三·人类第七》载:“添平所土司覃添顺元时为台宜寨主,明洪武初授添平所正千户,封武德将军。(洪武)四年(1371),慈利土酋覃垕叛,随周德兴助战于百丈峡。”
《清史稿·土司一》载:“茅岗长官司,明改添平千户所。清顺治四年(1647),石门添平所千户覃祚冒、茅岗长官覃荫祚等相继归附,给与印信。雍正十二年(1734),茅岗土司覃纯一纳土,石门添平所、慈利麻寮所相继请设流官,分其地属石门、慈利、安福三县。”
清代初,湘鄂边地区土司、南明小朝廷、农民起义军联合抗清,汉土疆界相继淡化,容美土司乘机扩张发展,添平所地域有所缩小。田土王不仅占有麻寮千户所大岩关以内,包括南府大片地域及人口,而且将所属五峰土司的领地变成直辖领地,并将周边长茅、大龙平、意利、盘顺及上爱茶峒、下爱茶峒、椒山玛瑙土司地域和人口,全部纳为容美直辖,并迫使白崖(白岩)、靖安、麻寮等土司率部离开原地。同时容美通过侵占、买管等手段,在添平所隘地域,掳掠人口,将添平所地域今石门县北乡的子良镇据为己有。而且容美土司跑到添平所地域的石门县壶瓶山镇泥沙老街,建立行署宜沙别墅。这一点,康熙四十三年(1704)国子监顾彩著《容美纪游》有记。
4.添平所名
添平所,全称添平隘丁守御千户所,属羁縻制度的一种。唐代“羁縻制度”形成:设有“羁縻府州”,后又形成“羁縻州县制”,“羁縻府州”之下亦有“羁縻县、羁縻峒”。宋代“羁縻制度”完善:设置羁縻府、州、县、峒。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单位上下级关系不严密,常常越级管理,即府为一级,州、县为二级,其州县互不统辖。羁縻峒一般归属于羁縻府,个别情况有归属羁縻县者。明朝设羁縻卫所,“明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置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单位。明太祖起兵称吴王后,即在其部队中建立‘指挥使司’及下属‘卫、所’的军事制度。明朝建立后,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军事卫所。洪武永乐时,对归附的一些蒙古、女真、撒里畏兀儿部落,则建立‘羁縻卫所’,按各部首领之地位及属众之多寡,分别授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官职。管理该部及所在地的军政事务。……明朝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军政机构,则统称为土司”。[29]而在湘鄂西地区,性质是土司,名称则为卫所。添平所、麻寮所等,在未置九溪卫之前,一度隶属荆州卫、常德卫等,后隶九溪卫。
考添平所之名称,史籍有记载原为“天平所”。有专家考证认为,作为卫所名称,当时覃氏部族为麻寮唐氏部族所辖,原为麻寮中的一部,以“添平”授名的意思是,在麻寮所基础上,再增加一所,补充力量。“添”,即增益之义,使人受益;引申到土司部族,就是再增加一层对土司的“反控制”斗争,层层设防,增添“以土治土”“以蛮攻蛮”“以夷治夷”之力量。天平,常为土官自褒之义:天命所授,世袭职,世袭土地,世袭人口,简称“世职、世土、世民”;天平,明王朝亦有所谓“天子之意保太平”“以土治土”“天下平安”“天命镇守边疆平定异端”“天意平息蛮峒土司之乱”等等引申之义。[30]当然,这些只是推测,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有三,一是沿用覃氏鄂西南时期“天平山”衙署名。早在唐宋元时期,覃氏土司在鄂西南活动地带,已建天平山行军署衙达350年之久。元末明初覃氏南迁,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朝廷敕令覃氏建立千户所,千户所名称自然是沿用“天平山”旧名,称天平千户所。二是据《清同治石门县志》载:“添平,古三苗地,汉曰天台,唐曰五溪,宋曰龙阳,元曰天平。”覃氏建立千户所的地方本身就叫“天平”,将新建立的千户所用当地名来命名合情合理。三是洪武六年(1373),覃添顺又带兵征讨上下酉州,明太祖改“天”为“添”,建守御边陲的“添平千户所”。改“天”为“添”应该另有原因。笔者以为天平千户所的建立本身就是朱明王朝为了湘鄂地区的统治采取的一种新的羁縻卫所制度。虽然初为台宜寨土司,但覃氏是从湖北麻寮唐氏部族中独立出来,成为与麻寮并驾齐驱的土官。明王朝根据“以土治土”的政治需要,改台宜土司为天平千户所。台宜土司原实施的是世袭土司制度;而改所隘后,实施的是世袭“羁縻制度”,换句话说,明王朝将湘鄂覃氏土司改造成了天平所覃氏卫所制度。明王朝以此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对原麻寮唐氏统辖添平覃氏进行分化;二是将覃氏土司从湖北迁调湖南,相应缩小范围,且改造土司为卫所,为明王朝所用。也许明王朝认为,“天”代表皇权,代表皇帝,地方土司命名应该回避,于是明洪武改“天”为“添”,建添平千户所署守御边陲。
5.“搭奶夫人”易淑珍助夫征战
据史料记载,易淑珍为时任千总易江平之女,十分美貌,武功盖世,助夫覃添顺南征北战,血战田土王,活捉茅岗覃土王,是湘西土家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朱元璋嘉奖易江平(在今石门县袁公渡中学后面)易氏父女平“乱”有功,敕封易江平易氏之女易淑珍为“一品助国夫人”。“一品助国夫人”嫁给覃添顺。添顺原配唐淑贵,生文孙,民间呼为唐氏婆婆,如夫人孟艳珍,生子贤孙,随子彬孙,民间唤作孟氏婆婆。易淑珍成为覃添顺季夫人易氏夫人。易氏夫人娴熟韬略,善剑术,民间传说易夫人生理奇特,长有二尺多长的奶子,平时行军打仗,将孩子背在背上,奶子搭在肩头,供背后孩子吃奶,故民间多称“搭奶夫人”,生子玉孙。覃添顺娶易氏夫人,如虎添翼,战无不胜。传说易夫人出葬之日,附近20多公里路段悉数戒严,兵弁威仪,号炮隆隆,可以想象其场面是何等壮观。易氏夫人死后葬于磨岗隘邓坪一个叫七里湾的山头,墓志载“一品助国夫人易淑珍之墓”。有人解释“搭奶夫人”为“达惹夫人”,土家语意为“美姐”,享誉一方。1984年5月18日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该墓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搭奶夫人助夫战田土王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敕令太平长官司、台宜寨长官司合并,并建立添平千户所后,控制台宜寨长官司的田土王非常恼火,几次找添平所寻衅,都被覃添顺和搭奶夫人击退。《湘北土家族探秘》记述了搭奶夫人战田土王的两个故事。[31]一是添平千户所的建立,让原太平长官司田光俊土官后裔又气又恨,但他们知道打不过朝廷敕建的添平所,就想恶心添平所土王。有一天田土王遣人从太平翻过铜锅寨送书信到添平所:“只要易淑珍做我田土王夫人,一切事情好办。”覃添顺看过书信,怒发冲冠,这分明是挑衅、是孤注一掷。覃添顺一阵号角,清点土兵,戎装待发,易氏夫人赶出衙门弄清情况后,否决了这次出兵。民间广传易氏夫人将计就计,智取田土王,答应做田土王压寨夫人,但有一个条件,田土王必须亲自来衙门迎接新娘。易淑珍与覃添顺定下了“美人计”。不久,田土王择了黄道吉日,带领亲随保镖,抬上兽皮山货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从太平赶过来,翻过铜锅寨,放炮三声,走进添平所大堂,单腿跪下求婚。覃添顺打着哈哈热情地走到大堂扶起求亲的田土王,并吩咐大摆迎亲宴席。易淑珍提着鸳鸯酒壶面带羞涩款款走出绣房,亲自斟酒对饮。只见田土王笑痴痴色眯眯地瞧着易淑珍,将鸳鸯壶中倒出的毒酒一口喝尽。在此同时易淑珍也将鸳鸯壶中倒出的白酒一杯下肚,大咳一声,手起刀落,当即削下了几个人头,大堂外覃添顺土兵听得动静,一齐出动,内应外合,一阵短兵相接,将田土王一行全部收拾。又吹角连营,赶往太平,将太平长官司消灭,并把太平地域划归添平所十隘之一。又有一次,容美土司田土王从鹤峰袭击石门西北乡部分地区,想占据台宜寨石门地域。覃添顺在磨岗隘、罗家坪、袁公渡一带摆开战场,两土司发生火并。当时添顺夫人易淑珍已生下玉孙,易氏夫人将满周岁的玉孙绑在背上,横刀跃马,冲入敌阵,与田土王展开生死激战。小孩在背上又饿又惊,啼哭不止,易淑珍将奶子搭上肩头以哺育其子,自己举枪又战田土王,活捉土酋唐大孙,大获全胜而归。后人为追念易氏夫人征战乳子之辛苦,尊为“搭奶夫人”(有人说土家语“搭”是姐妹之意,“搭奶夫人”就是美丽的姐儿之意)。
7.覃添顺助征覃垕
明洪武三年(1370)慈利州安抚使覃垕联合茅岗诸土司,带着三千土兵反叛朝廷。朱元璋立即发兵,调胡海、叶升、周德兴为将帅赶往慈利“蛮区”征剿覃垕。仗打了多年,死伤惨重,却不能征服覃垕。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发兵,又令胡海、叶升、周德兴为将帅赶往慈利“蛮区”,征剿覃垕,同时下令各土司支援剿灭覃垕的战争,一时各路土司鼓角齐鸣,纷纷响应。覃添顺随平蛮将军周德兴出征,并立即赶往慈利永定与同时赶来的易江平父女军合兵一处,助剿慈利土酋覃垕。覃垕被迫退往永定百丈峡山头,半月下来,粮草绝灭,军心动摇。周德兴与覃添顺等各路土兵一面加紧围剿覃垕,一面晓以大义奉劝覃垕回寨备降,一边派遣部将朱思济(覃垕的女婿),将岳父骗下山来。翁婿俩正在百丈峡行走,突然杀声震天,周德兴朝廷军,覃添顺、覃添佑、易江平各路土兵同时发动进攻,百丈峡被团团包围,随即瓦解了覃垕土兵,活捉了覃垕。覃垕为女婿朱思济出卖,被凌迟处死。易淑珍因功封一品助国夫人。但因为覃添顺、覃垕、覃添佑同为覃氏族人,后来各土司将六月六日定为“晒龙袍节”,以示纪念覃垕。
8.覃文孙征剿夏五郎
史载,“洪武七年(1374)覃添顺的儿子覃文孙世袭武德将军,掌印正千户之职”“洪武二十二年(1389),石门土蛮夏得忠诱九溪峒蛮复叛,袭破慈石二县”。[32]添顺派兵征剿,夏得忠隐遁乡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覃添顺死于任所,葬于石门县所街乡麻纳峪。此时,隐遁乡里的夏得忠联合他的五兄弟怀着复仇的火焰,加紧勾结操兵,准备内应外合,杀掉世袭武德将军的覃添顺儿子覃文孙。可是明朝政府洞烛其情,下旨征剿“叛变峒长”夏得忠,诛灭九族,斩草除根,不久,担任安福千户所土官的夏得忠被抓获,解往南京处以极刑。并旨令添平所剿灭夏氏五兄弟。关于覃文孙诱杀夏五郎的故事在石门等地民间流传最广,各种地方史志资料都有记载。[33]笔者在《湘北土家族探秘》中对覃文孙诱杀夏五郎的故事做了详细记载,如下[34]:
当时,夏氏土司占据了包括流经石门西北乡的渫水河流域,并在太平、子良地域插花,夏氏土司在石门西北乡地域势力很大。渫水自泥沙镇以下可行三百担以下木船、帆船,渫水河一片白,朝廷追剿钦犯的风声已过去。一天深夜,覃文孙衙门灯红酒绿,席间覃文孙与夏氏兄弟猜拳行令,天南海北胡扯,文孙说:“现在风声已过去,你们几兄弟人多力大,我衙门有一千多担山货土产想贩到澧州津市,可获利三倍,你们干不干?”被酒精烧得面红耳赤的夏五郎欣然参与,并约定在水南渡集中船只装货,伺机而发。
第二天一早,夏氏兄弟在水南渡将文孙征集的皮货桐油等土产各装一艘,正盘算着如何发家致富,文孙则在上游十里田家峪装船一艘,白天热热闹闹将各种山货土产吆喝上船,夜晚,在一片黑暗之中又偷偷将山货全部卸下,将早就预备在河边草丛里的大刀长矛、棍棒绳索及武装人员纷纷装上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晚上,突然风转向,雷轰霍闪,一会儿倾盆大雨哗哗落下,山洪暴发,河水陡涨。覃文孙看着浑浊的渫水心中暗喜:“天助我了!”不待天明,赶往水南渡,奔走相告:“今河水大涨,正是行船的大好机会,是天助我们成功,何不趁早开船?”
夏氏兄弟闻言,高兴万分。黎明便商定五兄弟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幺的顺序,老幺最先开船,老大断后。覃文孙伫立码头观变,眼看夏氏船只次第起碇,待四只船已开走,夏大郎的船正要起锚时,文孙泊在田家峪的船只不知何时起航的,现在适时驶抵夏氏船侧。齐头并进到岩潭,一声令下,武装人员突然从仓里跃出,奔到夏大郎船只,戈矛并举,刀斧共施。可怜毫无戒备的夏大郎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便被覃文孙毫不费力地解决了。文孙此时船轻行速,乘胜追击,在距水南渡约二十里水程的覃家湾水域,又戕杀了夏二郎。
船趁势下追。渫水自壶瓶山龙门洞出水,冲出江坪,经泥沙、水南渡,弯弯曲曲流至添平所下街迎驾垭山脚,渫水在此南转,形成巨大回流,水深流缓。覃文孙就在这里排开战场,用轻捷之船冲杀夏三郎,击沉夏船。夏三郎只好永藏鱼腹。此际,覃文孙已杀三兄弟。稍事整顿,继续追赶到雁池王家渡口,渫水在此形成十里长潭,河宽流缓,距添平所几十里水程,正适合水战,于是夏氏四郎又在毫无戒备的情形下与船货同沉到水底了。
文孙的战船如水上漂叶,继续往前赶行到磨岗隘水域,已是日薄西山,渫水至此两岸悬崖绝壁,河流湍急,滩险暗堡又多,不适于夜行,遂下令泊船过夜,第二天再定行止。
且说最先自水南渡开船的夏五郎,因载货过重,船行缓慢,行到袁公渡,已是薄暮时分,只好泊船过夜。夏五郎不时伫立船头翘首张望,想几位兄弟开船时间相差无几,为何现在还无一人来到?百般寻思,不知就里。一直痴痴地等,却又五内俱焚,起坐难安,心想如果不是船被浪头打沉便是出了意外,也许被文孙解决了。准是凶多吉少。挨到子夜时分,渫水上游轰轰的洪流声中漂来一块木板,夏五郎捞起木板,仔细一看,知道几位兄弟早已葬身水底,便在绝望中自杀于船头。可惜夏氏昆仲五人,就此魂归离恨。
次日清晨,覃文孙自磨岗隘开船,一直还在盘算如何应付夏五郎的问题,中午抵达袁公渡,得知夏五郎已自戕身亡,不禁暗自叹了一口气,回到添平所。
据说覃文孙用不光彩手段执行朝廷诛灭夏氏命令,暗害了石门土酋夏氏五兄弟,夏氏五兄弟阴魂不散,“夜间作祟,鸡犬不宁”。[35]覃文孙只好派出大批土兵打捞尸骸,一一发丧致哀,为安抚夏氏阴魂及夏氏家族土兵,在渫水河放行木排,在夏氏五兄弟遇难的地点,大兴土木,各建庙观一所,以奉祭祀。笔者1993年撰写《湘北土家族探秘》时曾对石门五郎庙进行了考察,一郎庙建在水南渡街,门朝渫水;二郎庙建在水南渡乡覃家湾渫水河岸,门朝渫水;三郎庙建在所街下街迎驾垭,门朝渫水;四郎庙建在雁池坪王家渡头,背倚黄龙山,面向渫水;夏五郎庙又叫夜想庙,建在袁公渡下街,门向渫水。一三五郎庙因位于交通要道,建筑宏大,一时香火鼎盛,成为渫水流域的名胜古迹,至清末,神权衰落,一三五郎庙渐绝祭祀。至今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令人凭吊叹惋,历时500余年。《民国石门县志校注》载:“《阎志》云,夜响庙,明初建,其神夏得忠第五子也,也称五郎庙。初成之夜,钟鼓自鸣。土人惧,修七里公王庙以压之,或曰七里恭王即覃添顺。”[36]
2018—2021年,全国启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石门县作为“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的起点县,引来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到县考察,他们以为夏氏五郎庙其实是宜红古茶道渫水航道上的航标灯。古代没有电灯,隔一段河修一庙,庙灯即是航灯,起着夜航灯塔的作用。
【注释】
[1]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2]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引《太祖实录》卷二十二。
[3]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引《太祖实录》卷九十四。
[4]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5]赵进编著:《汉字的来龙去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33、537页。
[6]叶德书、向熙勤著:《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
[7]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8]谭其骥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郭黎安编著:《宋史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1页。
[9]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内部资料,2003年,第143页。
[10]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内部资料,2003年,第142页。
[11]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29页。
[12]覃正铭、覃正义编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30页。
[13]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引《太祖实录》卷十九。
[14]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引《太祖实录》卷二十二。
[15]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4页。引施南土司《覃氏族谱·源流》。
[16]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十六。
[17]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年,第64页。
[18]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3页。引《元史》。
[19]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3页。引《石门县志·兵难篇》。
[20]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3页。转引《石门县志·兵难篇》。
[21]《覃氏族谱》(光裕堂)四修谱。所载《明武德将军覃添顺公纪》。
[22]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3-24页。
[23]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内部资料,2003年。“兵难篇”引《明史》《明通鉴》。
[24]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4页。
[25]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石门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26]《覃氏族谱》(光裕室)四修谱。
[27]《覃氏族谱》(光裕室)四修谱。
[28]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6页。引《明史》《明通鉴》。
[29]陈永龄著:《民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1242页。
[30]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31]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6-27页。
[32]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兵难篇》,内部资料,2003年,第588页。
[33]覃正义、覃正铭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34]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8-31页。
[35]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30页。引《石门县志》。
[36]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石门县志校注·水道志》,内部资料,2004年,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