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所土司墓葬
1.土官元帅覃友仁墓[1]
土官元帅覃友仁墓位于石门县维新镇官坟山村4组,东南距县城约70公里。封土堆长3米,宽5米,高2米,覃友仁墓茔后面峰峦重重,墓前两山如柄盖;墓左右两山舒翼回抱,而中坪有田有庐,开阔广大。墓前有石碑,为清乾隆年间补立,有碑文:“覃友仁始祖为后汉五溪总官覃万传公,系东汉末年人。相传周穆王有竺氏之裔,原居江南,以功升陕西覃地,故以地为姓。后汉覃万传迁居五溪,土人悦服。至后汉建兴三年(225)随武乡侯诸葛亮征剿南蛮,授以五溪总管之职,代代世袭。南宋至覃友仁袭守十八蛮峒掌印官,被授予安抚宣慰使,封怀远将军;元朝时带领族人南迁,在石门开拓了当时慈利州(今石门、慈利等地)最大土司,加授兵马大元帅之职。”
1984年5月覃友仁墓被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石门添顺文化研究会启动覃友仁墓“墓园修复改扩建”工程,对墓茔、墓碑、山林生态严格保护基础上,修建了一条通向墓地的岩石台阶游步道,步道起点建立了“覃友仁墓园”仿古牌楼,墓前修建50平方米拜台,拜台左边建了一座墙面式友仁生平功绩简介碑,拜台右边建了一座捐资功德碑。
2.武德将军覃添顺墓
武德将军覃添顺墓位于石门县所街乡麻纳口村5组,距石青公路不到里许。覃添顺墓茔坐南朝北,墓后丛木森森,墓左山脉从西北蜿蜒而来,层峦叠嶂,形似青龙;墓右山形垒垒,似伏虎;左右青冈前伸,墓茔正处“太师椅”风水宝地,取龙虎合抱、藏风聚气之意。墓前山下阡陌纵横,像摆开的八卦阵。陵墓圆形坟冢隆于地面高约6米,四周卵石铺道,墓的正前方为3米高的大理石令牌碑,上刻“诰封武德将军覃添顺之墓”,背有墓主铭文。大墓碑前有300平方米的拜台,围有石柱栏杆,远看像枪林丛戟护卫。墓主覃添顺生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九月二十一日亥时,卒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一月初七日亥时,享年62岁。洪武二年(1369),添顺被诰封为武德将军,添平所土官正千户,深受土家人拥戴。石门土家人自称七里卡人,为了纪念他,尊他为七里公王,其墓地被称为“七里公王陵”。七里公王陵葬于剑脊龙半山腰,拜谒七里公王陵需上山里许,再上51级台阶进入陵园。1998年5月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公王陵其实是“三墓合围”,呈“六方大圆”之状。陵墓中间为“武德将军显考覃公添顺之墓”,陵墓右边为“覃善教之墓”,陵墓左边为“明故诰封覃母史宜人之墓”。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覃友仁与覃添顺在光裕堂覃氏史上是重要的传奇人物,所以覃友仁、覃添顺死后,葬的地方都是风水宝地。传说覃友仁、覃添顺出殡下葬时都出现了鱼上树、马骑人、人带铁帽子等现象,还留下了苟阴阳脱衣点真穴遭雷打,挖出9只乌龟的故事。现在还有人在网上争论,有的说这个传说讲的是覃友仁下葬的事,有的说这个传说明明讲的是覃添顺下葬时的事。
3.一品助国夫人易淑珍墓[2]
一品助国夫人易淑珍墓,又称易淑珍墓、“搭奶夫人”墓,位于石门县磨市镇邓家坪村6组七里湾山坡上,西北距县城72公里,东距镇政府4公里,北距渫水河2公里。易淑珍,武德将军覃添顺的三夫人,诰封“一品助国夫人”。墓茔高6米,直径5米,墓前有碑,石栏柱,碑通高140厘米,柱高175厘米,厚30厘米,宽20厘米,两旁均为常青松柏。墓碑的中间有碑文“敕赐一品助国夫人易氏墓”竖行大字;碑右侧,有“乾隆壬寅仲春月殁”碑文;左侧有碑文5行,因碑质系风化麻砂石质,故许多字已辨认不清,现可辨碑文有5行,第1行“武德将军祖覃添顺之命”,第2行“追寇覃垕、田大征剿有功,诰封一品助国夫人”,第5行“敕赐武德将军覃添顺”;碑下刻有覃氏之子孙姓名。石门县人民政府1984年5月公布其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鉴于墓碑早已风化剥落,1996年石门县博物馆、石门县文化局以大理石阴雕石刻高1.5米的“易淑珍之墓”墓碑,竖在老墓碑之前,保护老碑及墓茔。
4.“阅边大人”覃远琎墓[3]
覃远琎的故居在石门县渡水乡(现维新镇)中渡村中渡水坪东南角的覃家衙门,他死后葬于中渡水坪的下游鲁儿坪正中间。覃远琎陵墓高大巍峨,墓前有墓碑,有宽敞规整的拜坪,还有一根很高的石柱,石柱上雕着石狮子。墓前蹲着一对大石狮子。1969年冬天,大兴人民公社组织社员修建峡峪河水库缺少资金,传说皇上曾赏赐覃远琎夜明珠等宝物都埋在大墓里了。1970年覃远琎大墓开挖。据说覃远琎大墓整个土堆和井壁都是用黄土、石灰、砾石、糯米、桐油、雄黄等材料调和后,再一点点夯筑起来的,人们用钢钎、铁锤和十字镐等特殊工具挖了大半天才挖开,棺材还完好无损。现场几位木工师傅用斧头沿着棺盖缝隙砍了一圈,才将棺盖打开,发现躺在内面的覃远琎五官清晰,皮肤有弹性,蟒袍玉带,高统皮靴,项上挂着一串念珠,手腕脚胫戴有玉镯,胸前放着朝笏(石门人叫它朝简),一根长发辫从左肩拉直放到左胸前,一身清朝官员的典型打扮。人们没有找到夜明珠宝物。太阳下山时覃远琎的眼睛、鼻子和嘴唇的轮廓已经模糊了,人们很快将覃远琎迁葬到覃家衙门后山偏北一个叫白鹤嘴的地方。覃家衙门口的一对石狮子,也在20世纪80年代经后人同意迁到了县文庙。覃远琎墓,1998年12月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5.张家渡崖墓[4]
崖墓即悬棺。悬棺是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把棺木悬置在悬崖峭壁之上,或者把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我国目前发现的悬棺主要集中在云、贵、川、湘、闽等地山区中,其历史上起商周,下至明清,流行于东汉。古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古人又是怎样将这些棺材放置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对此人们多方猜测,因此悬棺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石门至今发现的崖墓悬棺就是张家渡崖墓。张家渡崖墓位于距石门县城85公里处的所街乡张家渡水电站内。从大坝乘船而上,行船约2公里,就可发现左边悬崖上,横放着2具木棺。木棺悬置在4根插入崖壁的楔木上。木楔呈圆形,直径15厘米,长约1.5米。悬崖与地面几乎成90度直角,距离张家渡水库水面有数百米,木棺上面约20米处长有树木。上不可攀登,下不能立足。据当地人介绍,这座山树木茂密,几乎没有人上去过,原来没有发现这2具悬棺。2004年9月,张家渡水电站蓄水后,水位抬高,游客增多,才发现了这2具悬棺。目前,基于客观原因考古工作人员还无法靠近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张家渡崖墓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地区葬制和石门县古代民俗提供了珍贵文物佐证。石门县人民政府2004年12月公布其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6.添平所世袭官墓葬考
添平所其他土司世袭官墓葬主要在九渡河、杨柳、维新、磨市、雁池、所街这六乡周围。民国十一年(1922)3月12日,覃友仁第21代孙覃章煊(又叫覃耀唐)因为主修《覃氏族谱》(光裕堂)四修谱,他与几位编修人员“一一拜谒各祖墓”,笔者根据记载简单介绍如下。
覃章煊从杨柳乡里山河的董北坊出发至九渡河乡,“13日始谒苏祖妣墓”“诣官庄坪族房遵重家宿”。“14日冒雨由官庄坪、二房坪至罗家垱族叔敬廷家留宿”。“15日至杨柳的万道寺,暮抵官坟山(今维新观峰山村)谒友仁公墓”。“16日由冷风垭黑岩峪抵磨市铜官峪(今铜鼓峪村),次早谒绪祖墓”,墓茔在铜鼓峪村两岔溪三星半月地;其夫人陈氏葬汤溪峪蛇形包。
接着到磨市宜九渡王家湾(今磨市九岗村),“王家湾谒绳祖、纥祖墓。绳祖右,纥祖左,各自为茔,穴后有九里山高耸,前面渫水来朝”。“17日往邓坪谒易祖(搭奶夫人)妣墓,次谒文孙、裕孙、纯武诸祖墓。各墓相距仅里许”,覃文孙墓位于易氏夫人墓下面农户宅基旁。“18日谒顺祖妣唐太宜人墓”,即唐淑贵(覃添顺原配夫人)墓地,在鲍家渡水闸口黄龙赶猪地,现迁葬到原墓上面公路旁。
“19日至覃家坪(今雁池覃家坪)谒唐、朱两祖妣墓”,同时拜谒今雁池乡派出所右边湾里葬覃世奇墓。“20日至苦竹溪谒毅恭公墓”,“至中军渡谒毅宽公墓”(今中军渡河对面向云村观音坪,现有墓)。“21日到所街麻涝口(今麻纳口村)谒顺祖墓”。“21日至瓦家峪谒世美公墓”。“瓦家峪内所遗茔山,茔田周围十余里界,有乾隆旧碑”。“庚申至南坪渡谒王祖妣墓”。“转上经沙子溪谒昊公、禹玄公墓”,即今所街乡添平村沙子溪距离公路500米处是覃昊公墓葬,现在那里叫昊公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