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添平所关隘建制有关的石门土家族池名

与添平所关隘建制有关的石门土家族池名

1.所街

石门有一乡名叫所街乡,所街乡完整的叫法应该是添平所街乡,因添顺土司府邸添平所在此乡而名“所”,又因后来发展为集贸中心而得名“所街”。因此所街、所坪之“所”就是“千户所”的意思。

2.添平村

石门所街乡有一个添平村,完整的叫法应该是添平所村,即原添平土司府邸所在的村。明代在湖南西部普遍设置土司。同时在土司地区边缘地带的土汉杂居地区设立卫所,即设有九溪、永定、辰州等卫,麻寮、安福等所,驻守重兵,加强军事防御。明代洪武年间,石门土司覃添顺在石门西北地区称雄一时,统领了南抵石门新关慈利,北到湖北五峰渔洋关,东抵澧洲,西抵桑植鹤峰的大片地域,建立了添平千户所机构。这种卫所制度是明王朝在土司地区建立的军事防御制度,目的在于限制和削弱土司势力的发展,防范和镇压土司的反叛。

3.添平河

流经石门的澧水在不同河段不同时期有不同名字,如流经县城老城的澧水叫零阳河,流经二都的澧水叫周家河、涂家河,流经易家渡的叫陈家河等。流经石门的渫水在不同河段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名字,如流经深溪土司的叫深溪河、南坪河、毛竹河,流经添平所境内的叫添平河。《明史·地理志》云:“渫水亦称添平河,源出巴东,流经江坪龙门洞、鲤鱼山、添平所,至马湾,与商溪水、雄黄水、仙阳泉诸水合流,出皂角市合南溪水,由新关渡至三江口入于澧水,河道上下皆为‘添平河’。”添平河的得名显然与添平所有关。《覃氏族谱·添平所志》《九溪卫志·添平所志》记载:“我族原有河道其界上至龙门洞,下至新关渡下三江口矣。乃后人不善保守以致下游河道数十里被他姓占有,又有谓下游各段初由本所出卖他姓,其后本族复从他姓买回者。惜年远失考,可置勿论。现本族所管业收稞者,其界,下截仅至夜响庙市坝口滩止,因夜响庙市河岸陆地铺基,为本族自明初以来世传旧业,坝口滩与夜响庙市地界毗连,族人得以照管故也。上游仍至添平所龙门洞为界,其粮旧由澧州道署征收,编入水利湖庐课项下。及今民国,由澧县知事署征收。以前承袭世代由宗官完纳,现改归本族添平老祠完纳。凡打网设楗与驾鸬鹚船者,无论何人皆须纳课,其据流放毒捞鱼者,妨害鱼类生育、损失水产利益,上下一律禁止,违者由族首禀官惩罚。”有人说渫水沿岸多铁矿,土家语“铁”音“渫”,渫水河翻译为“铁水河”。

4.留驾坪

位于所街渫水南岸,由于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沃野千亩,土地肥沃,早在宋时,便由覃氏立为台宜寨,屯兵镇守。明时此地修有添平千户所土司城堡,后几经战争毁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拆除。因明朝开国大臣魏国公徐达驾临添平千户所时留驾于此而得名。所街乡现有留驾垭村名,位于所街渡口东岸不远的垭口。

5.寨坪

今所街乡村名。所街在元代设台宜长官司,衙署在今所街铜峰山东今瓦店头,称台宜寨。后台宜寨迁到铜峰山西今喻家台,至今喻家台还残留土城遗迹。临近喻家台所在地是台宜寨最为平旷之地,四周环山,中间有渫水流过。今所街寨坪之“寨”义就是“台宜寨”的意思。

6.七里公王陵

七里公王陵就是覃添顺陵墓。早期,石门土家人把虎作为本民族图腾加以崇拜,称七里公王。七里公王是土家族共有的王,土家语音中称“虎”为“里”,称“大”为“七”或“溪”,“七里”是“以虎为大”之意。因此,在石门土家人心目中,七里公王已是“人虎一体”,人虎相依。在民间已将敬土王与敬白虎融为一体。到了土司时期添平土司覃添顺在世时统辖“两关十隘”“司九夷八蛮之要害”,并为朝廷征讨逆贼有功,添顺土司在境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被尊为“七里公王”。《覃氏族谱》(光裕堂)载:“土人感其公德无我。迄今慈、永、常、桃及添平旧辖地境内遍地立庙祭祀。”如北乡的七里恭(公)王庙、二都的七里庙等。在20世纪80年代民族普查中,石门境内的七里公王庙即覃土王庙有31处,遍布全县。石门添平土司“七里公王添顺祖”已被看作宗族精神的象征,并被奉为石门土家人的祖先加以崇拜。每隔几年的清明都会有湘西、广西及旅居台湾、香港的覃氏后裔来石门所街“朝祖”,此俗在20世纪80年代尤甚。

7.杨柳峒

杨柳峒在今壶瓶山镇原南坪河乡大棚村深溪河畔。古籍中有“深溪杨柳峒”之记载。《辞海》云:“峒,通洞。山洞。”文献古籍中,对南方少数民族所聚居之地泛称为“峒”。元代后,逐步称“洞”。后泛指少数民族“峒蛮”“峒夷”或“溪洞”等。一般情况下,洞、峒通用,泛指少数民族之村寨。明清时期,亦有称土司为峒、洞者,如《麻寮舆地志》:“所隘管辖军民,官不支俸,军不请饷,自备器械,镇守十八峒,控制诸关,作荆、澧、枝、宜之藩篱,为石、慈、九、永之锁钥。”由此可知,大者指一土司为峒,小者指一村寨为峒。也就是说,峒,指少数民族之地,亦指土司治所与村寨。我们已知“峒,通洞”,“杨柳峒”之“峒”即土司治所或村寨也。

8.卸甲坪[13]

卸甲坪古称“薛家坪”,“卸”是“薛”的音变,“铁”的土家语音叫“卸、谢、写、薛”;土家语“家”称“嘎”,“嘎”与西南官话的“家”“甲”音近;“坪”是汉语,土家语称“坪”为“比挑”。由此可知,卸甲坪最早称“谢嘎比挑”应该是其本来含义:因为此地有铁矿,清末便有人在此开矿炼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国大搞“三线”建设,卸甲坪村境内建有炼钢厂。卸甲坪原为添平土司地域,后与石门南坪河的杨柳峒“调换”,划归到今松滋市,实际它与石门地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9.铁甲山[14]

铁甲山在原杨柳乡杨柳圆村原前进大队,与维新镇官峰山乌母溪相邻。“铁”的土家语音叫“卸、谢”,土家语“甲”“家”称“嘎”,“山”是汉语,由此可知,铁甲山就是有铁矿的山。

10.九女隘与九姊妹山

九女隘在元代及以前,属于以向姓、唐姓为主的麻寮土司九女部落。九女部族,在元代及其以前驻守今五峰九姊妹尖一带。九姊妹尖在哪里?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实际包括湖南湖北两省区一个大山区,即壶瓶山东面是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西面是湖南石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姊妹尖,古属石门,今属五峰东南部壶瓶山范围内,西北距林场驻地宝石湾(石宝湾)7公里,是五峰、石门两县界山之一,海拔1411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古代此地属“蛮夷荒芜”处,属于湖南省石门县“界外荒土”“蛮夷”腹地。三国时期,唐肇先征调荆楚后,此地是靖安向氏部族、山羊向氏部族、九女向氏部族共同活动区。唐氏与向氏在长时期“以蛮攻蛮”“以夷治夷”相处过程中,逐步融合,三隘向氏先世成为麻寮唐氏先世所属一部,守御九姊妹尖至枝江北府以西地带,成为“六路关隘”中的一路关隘。元代后麻寮成为千户所,将向氏一分为三,此地成为独立一隘即九女隘。明代,九女隘南移到今鹤峰县走马镇江坪河九女寨,“清顺治十三年(1656)再迁到慈利县二十五都”。

11.天星寨

麻寮唐氏所立天星寨,亦称天星岩寨。此寨最初为宋时军寨,设在今松滋与湖南交界的暖水街至天星处。《唐氏族谱》卷二记载,吴元年甲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唐清入籍慈姑州(今慈利县等),驻扎天星寨,自卫一方。元代西迁今卸甲坪乡天星堰以西。《容美土司史料汇编》第470页载,天星寨在今黄连棚、李家坪、官屋场等处。施州覃氏占据石门西北乡广大地区后,于明初设立添平所,管辖两关十隘地区,将松滋县地名天星寨搬来作为添平所衙门地名。现在是所街乡天星寨村,由原来的龙坪(原名天星寨)村、寨坪村、和合溪村三小村合成。

12.麻纳峪[15]

元明时期,石门县境内有两处土司用来关押犯人的天然牢狱,南北各一处,一处是石门南乡、慈利共属的天然牢狱48寨,另一处就是石门西北乡添平所时期添平所衙门所在地麻纳峪。15公里长的峡谷,有48大峪,48小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设有麻纳口村、覃家塔村(安政)、双岭包村、刘家拐村(联盟)、中宪村等五个自然村。《麻寮建设志》记载:“所署枝江官塘坪,宋末,唐承基与覃友仁追贼至麻寮,驻扎麻牢峪口。”经历了枝江麻牢峪、鹤峰麻牢峪,再到石门添平所麻牢峪三个时期。《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记,麻纳峪原称“麻牢峪口”,旧时当地人称此地为“麻牢狱”。传说添平土司时期,此处为添顺土司流放犯人的地方,被流放的姓氏各异。据史载:“添平所土司放纵,据石门半境而不服徭役。”石门北乡所街的麻纳峪,峪内四十八纳,少有覃姓人,均为外姓。该传说反映了土司制度残暴、对族外人排挤与迫害的历史事实。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当地人对麻纳峪的居民还存在偏见。有人解释“麻纳”是“多溪沟”“多溪水”的地方,“峪”为汉语义,“麻纳峪”指多溪水的峪。另外还有麻纳溪、四十八纳,商溪有纳岩峪,语义相同。其实“麻纳峪”土家语的意思是“麻僚峪”,“麻”应为“马”,“僚”即中古“僚人”上古“濮人”,“麻僚峪”应该是能骑马的僚人居住的山峪。但土家语专家叶德书教授解释:“麻纳”就是土家语“马纳”的误记。“马”是“蜂子”,“纳”是“寄放”。“马纳”就是蜂子寄放,“峪”是“寨”或“地方”。因而“马纳峪”就是“寄放蜂子的地方”,也可说是土家养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