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所军事上级九溪卫与永定卫

添平所军事上级九溪卫与永定卫

明朝为了加强对湘西北土司地区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常德卫、永定卫和九溪卫。本书参考《九溪卫志》《永定卫志》《石门县志》《临澧县志》对常德卫、永定卫和九溪卫做简单介绍。

1.常德卫管辖添平所、大庸所

1366年设立常德卫,领左、右二所。1367年杨璟克澧州,澧州隶属常德卫;明洪武二年(1369)置添平守御千户所(当时属慈利,后属石门),隶属常德卫。洪武四年(1371),镇压了茅岗寨慈利土官覃垕的反明行动,将原覃垕所属土地设大庸守御千户所,亦隶属常德卫,命常德左所千户长张钦统领,并筑大庸城。洪武九年(1376),大庸千户所从常德卫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大庸卫。

2.大庸卫改永定卫[47]

永定卫的设置有一个演变过程。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在永顺宣慰司的芋岸坪设羊山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叶升等镇压了占籍桑植、石门东南角的土司夏得忠土司的反明行动,奏请设立九溪卫和永定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羊山卫指挥黄常,亲赴南京,诉说羊山卫“地方险远,运饷维艰”,遂于八月将羊山卫并到大庸卫,合称大庸卫。洪武三十一年(1398),大庸卫改称永定卫,辖区扩展至澧州本州,常德卫辖区向南收缩。

永定卫全称是永定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又称掌印,官阶四品。永定卫领前所、后所、左所、右所、中所、大庸守御所,共6个千户所。永定卫辖境包括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大部、石门县南部、临澧县南部、澧县东部和南部、津市。卫治所在大庸(今张家界市)。另外,在屯田集中之地襄阳街(今津市澧水南岸)建屯堡(城市)、设屯署(办公衙门)。清康熙十八年(1679),守备陈应魁将屯署迁往裴家河(今临澧县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守备陈伯寿复将屯署迁回襄阳街。但永定卫“中所”的屯驻地在明清时期一直是裴家河(今天的临澧县城)。另外,永定卫“前所”以澧县大堰垱为中心,“后所”以临澧县佘市桥为中心,“左所”以澧县王化桥为中心,“右所”在今澧县南境。洪武三十一年(1398)大庸卫改永定卫后,在大庸卫治地另设大庸守御千户所,移所治于卫治之西桑汉关,明永乐初年(1403)又将所治更向西迁。清雍正十三年(1735)废,历时337年。

3.九溪卫管辖添平所、麻寮所[48]

洪武二十三年(1390)六月,明政府把隶属常德卫的添平守御千户所、麻寮守御千户所分离出来,设立九溪卫。九溪卫全称是九溪卫指挥使司,调湖南衡州、永州和湖北承天、德安四府军驻防。

九溪卫领前所、后所、左所、右所、中所、添平守御千户所、麻寮守御千户所、安福守御千户所,澧州守御千户所9个千户所。九溪卫九所的屯田范围主要在澧县、临澧、石门,其中“前所”以白塘堰为中心(今澧县大坪),“后所”集中在今临澧新安一带,“左所”集中在今石门南乡至临澧西,“右所”在今临澧杨板至澧县道河之间,“中所”在今临澧九里一带。澧州所、安福所的屯地都散落在今澧县境内,特别是澧州所洪武二十五年(1392)设,洪熙元年(1452),华阳王朱悦耀封藩于澧,以澧州所为华阳王府。所治也在澧州城内,原与州治管区混杂,万历十年(1582),与州划分城市管区,所治分得澧州城的十分之三。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改所为营,历时269年。九所中添平所、麻寮所是土司性质的所隘,不屯田。

九溪卫辖区包括今桑植县、慈利县北部、湖北鹤峰县楔入湖南的一角、石门县大部、临澧县北部、澧县西部和北部。九溪卫治所设在九溪(今慈利江垭的溇水北岸),卫治所本身是一块飞地(插花地),《九溪卫志·疆域》云:“卫城在慈利图内,城外除籽粒外,皆属慈利。”大概是因为辖区多为土司所控制,不便于在区内设治所。明天启元年(1621),受湘西苗民起义影响,九溪卫城孤立难守,遂迁依屯堡(今临澧新安)。清顺治十七年(1660)设九溪营,仍驻九溪,实际屯署仍在今临澧新安。

4.添平所与永定卫九溪卫之关系

明代军制,以五军都督府领各行省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司领各地军事组织:卫领千户所,千户所领百户所。全国各地遍设卫所。但“卫”是汉区制度,“所”分两类,一类是汉区千户所,一类是少数民族千户所。少数民族千户所如添平所麻寮所驻军世袭,一边防守,一边屯田自给,这就是明朝对土司地区实行的卫所制度。

永定卫和九溪卫各领有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每所设千户一员,又称掌印千户,官秩正五品,掌一所之事。属官有副千户二员,又称佥书千户,从五品,分管一所之事;镇抚一员,从五品,职责是处理军中的刑狱,兼管军士;文官还有吏目一人。

添平守御千户所是为了戍守要地或安抚土司而设,虽属两卫的辖区,但人事却不隶于两卫,而是直达于湖广都司,与其他汉区千户所有别。九溪卫、永定卫管辖守御千户所有5个:添平守御千户所、麻寮守御千户所、安福守御千户所、大庸守御千户所、澧州守御千户所。其中只有添平、麻寮两所是土司性质。

后来永定卫和九溪卫两卫合并设立了一个九永守备都指挥,官职四品,管理九溪、永定两卫军事,协调城防,兼制永顺、保靖、容美、长巴诸土司,防止叛乱。

5.千户所与百户隘之关系

明朝在湘西北设立的百户所关隘,每千户所领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官秩正七品,若是试百户(见习百户)则为从七品,掌一百户所之事。其属还有副百户等。百户所下设二总旗、十小旗领军,但不属于军官序列,而属于土民。每隘以一百户领之,但并不直辖于某千户所,而直辖于卫。

【注释】

[1]湖南图书馆编:《湖南氏族迁徙源流(二)》,岳麓书社,2010年,第932页。

[2]刘文源编:《文天祥研究资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4]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舆地志·关隘》,内部资料,2003年,第127页。

[5]文一凡撰:《袁公渡文氏衙门史述》,载《石门文史》2016年第1期。

[6]陈永龄主编:《民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302页。

[7]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435页。

[8]五峰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五峰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2年,第234页。

[9]五峰《张氏族谱·土司王姓传》。

[10]晓登著:《长阳土司源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0-111页。

[11]鹤峰县委统战部、五峰县委统战部等部门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477页。

[12]陈国华,应国斌主编:《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校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01页。引文中的“钧忠”“邓钧忠”即上下文中的“均忠”“邓均忠”。

[13]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武功》,内部资料,2003年,第530-531页。

[14]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古迹》,内部资料,2003年,第172页。

[15]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陵墓》,内部资料,2003年,第177页。

[16]王芳龙、周扬声主编:《桑植文物》,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17]桑植县政协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桑植地名典故》,《桑植文史》第11辑,2014年,第69-70页。

[18]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19]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兵难》,内部资料,2003年,第588页。

[20]大古卑洞,在本书第205页引《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武功》引文中作“六古畀峒”。《桑植文史第十一辑·桑植地名典故》第30页记载,“八古卑”是土家族酋长人名,“八古卑洞”即八古卑的峒寨。此处“大古卑洞”“六古卑峒”应是“八古卑峒”。

[21]陈光前撰:《万历慈利县志》卷十《公宇》。

[22]曾因荃等撰:《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二。

[23]王芳龙、周杨声主编:《桑植文物》,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44-45页。

[24]唐天源著:《平峒情》,内部印刷资料。

[25]吴远干、戴楚洲、田波选编:《慈利县土家族史料汇编》,岳麓书社,2002年,第15、17、19页。

[26]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0页。引《元史·世祖本纪》。

[27]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3-24页。引《明史》《明通鉴》。

[28]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5页。引《永定乡土志》下篇卷三。

[29]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5-26页。

[30]覃正义、覃正铭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59页。

[31]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引《土家族土司简史》第47页。

[32]覃正义、覃正铭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59页。

[33]覃正义、覃正铭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60页。

[34]覃正义、覃正铭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台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第163页。

[35]吴远干、戴楚洲、田波选编:《慈利县土家族史料汇编》,岳麓书社,2002年,第16-17页。

[36]晋阳堂《唐氏族谱》卷二《宗图·功迹》。

[37]汛,即塘汛。古代在各县水陆要冲设置的哨所,也称塘,每“塘各置汛兵”,“以资侦谍”。

[38]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39]龚荫著:《中国土司传》,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232页。

[40]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77页。引《唐氏族谱·所属十隘分界里程》卷一。

[41]邓祥龙著:《麻寮与添平源流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42]信块:石门县在清嘉庆年间设“仁、义、礼、智、信五大块”,每块又分若干区,“皆为征收田赋之符号”。

[43]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职官志》,内部资料,2003年,第322页。

[44]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舆地志·津梁》,内部资料,2003年,第161页。

[45]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石门县志校注·水道志》,内部资料,2004年,第157页。

[46]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职官志》,内部资料,2003年,第322页。

[47]湖南省临澧县图书馆编:《临澧风物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第13页,第21-22页。

[48]湖南省临澧县图书馆编:《临澧风物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第1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