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南方“蛮族”姓氏的方法

研究南方“蛮族”姓氏的方法

1.南方“蛮族”姓氏正史记载很少

汉民族自古以来,只以文化之异同辨夷夏,不以血统之差别歧视他族。凡他族与华夏杂居,但须习我衣冠,沐我文教,即不复以异族视之,久而久之,遂不自知其为异族矣。但是北方少数民族姓氏即使融入汉民族,仍与汉姓截然有别,并且著录史册明显,如民族史中皆知,今日中国北部人口中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满等民族皆为少数民族。如读史者见拓跋、长孙、尉迟、宇文等姓氏即可知其为鲜卑族;见耶律即可知其为契丹族;见完颜、石抹姓氏即可知其为女真族。但是南方少数民族则不然。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汉语同为单音系统,因此其姓氏亦属单音,以单音姓氏,译为汉字,结果除极少数外,与汉姓完全无异。汉族有张、王、刘、李、赵,“蛮族”也有张、王、刘、李、赵,人只知其为张、王、刘、李、赵,无法辨别他们是汉族还是“蛮族”。

更是因为几千年历史记载和历史研究中,重黄河轻长江,重北方轻南方,重炎黄轻蚩尤,重中原轻边疆,重汉族轻少数民族。特别是封建王朝主编的国史、方志,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均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当然这除了封建王朝大汉民族思想外,还因为主要帝都大多建在北方,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大都建都北方,只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分王朝建都南方。就是建都南方,各种史书、方志也会讲是小朝廷、“偏安南方”“偏安江左”,如吴国、蜀国因处南方不被历史看重,南宋称“偏安临安”,南明称“南明小朝廷”。特别是南方民族,对比中原地带统属少数民族,在历代封建王朝国史、方志中,多称“南蛮”“西南夷”,元以后则称土司、土官。在国史中少有记载。

2.在史料中慢慢推敲引证辨别

史籍既无记载,姓氏又不足以辨族系,我们如何辨别南方姓氏中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呢?著名学者谭其骧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中考证,我们要想在今日一般南方人中寻踪业经汉化的“蛮族”遗裔,想在久已混合的民族血统中探索“蛮族”因子,史籍虽无明确记载,可以侧面推测。特别是近代湘西北氏族中秉承“蛮族”血统姓氏,在史料中可以慢慢推敲引证辨别。谭其骧考证,湖南自战国时虽已有中原人生息其间,但当时蛮多汉少,“蛮族”受华夏文化之影响极微,故西汉一代,北方正史无蛮事记载。据《湖南人由来考》记载,汉末王莽之乱,中原人开始大举迁徙到荆湘。至东汉时,蛮汉间冲突迭生,“蛮乱”时闻。其时蛮汉接触既繁,“蛮族”中一部分人口已颇汉化。北方正史《南蛮传》记东汉一代蛮乱,多有“五里六亭善蛮讨平者”。此所谓“五里六亭善蛮”,就是后世所谓的“熟徭”“熟苗”。各“蛮族”皆有“生”“熟”之分,而“生”“熟”之分,初无种族的根本不同,不过因其汉化程度深浅不同而已。故“蛮族”的生熟随时代推移,其始为生,既而熟,熟之极,遂变为“汉”矣。因此东汉时的“熟蛮”,迟至魏晋六朝时,早已变为汉族了,可惜魏晋六朝史书所记的湖南人的民族成分现在莫可考矣。

即使如此,“武陵蛮”姓氏仍然有迹可循。谭其骧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中研究表明,湖南自汉迄于隋唐,境内蛮疆日缩,汉族政权势力愈益深入,“蛮族”之汉化程度愈益增高。迨至唐末,中原疲于内争,无力统治边疆,一时蛮中酋豪渠帅纷纷崛起,斥逐官吏,割据郡县,小者称雄峒寨,大者率仿中原制度,自署为知州刺史,叙置属吏。朝廷因其成局,往往假于符命,于是湘西一带归于土司统治者,垂数百年。《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对蛮中豪帅姓氏多所著录。只不过著录于唐宋时的蛮姓,更历数世至明清,大都变为汉;但著录于明清时的“蛮族”,在唐宋时辟处深山穷谷间,与汉族极少接触,“蛮族”姓氏才保留下来。因此唐宋时避处蛮疆之汉,其中必有一部分是著称于魏晋六朝时之蛮,而明清以来著称之蛮,又多为异日之汉。

3.可以利用谱牒辨伪存真

族谱是封建社会注重家庭世系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族谱本来是记录宗法大家族血缘系统的,族谱内容是记录本家族从先祖一直到当世人的世系。在族谱中,全面记载一段时期内一个宗族父系亲属的全部人口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所有同姓人,都按字辈排列,不分贵贱尊卑,只对显赫人物有专门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每部族谱,都有该姓姓氏来源、分支繁衍、世代迁徙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考察价值。谱牒虽有曲讳掩饰之嫌,但大部分是真实可信的,可去伪求真。

4.考察古今地方望族

姓氏本身虽然无从辨别民族,但可以考古今地方望族、辨地域蛮酋姓氏之因缘变迁,以此求证考辨“蛮族”姓氏族别。笔者研究石门土家族姓氏族源的依据有三,一是专家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研究成果,他对湖南近40种姓氏来源做了研究,笔者从中辑录与石门有关的姓氏。二是石门地方文献和族谱对石门姓氏族源族别都有详细记载。1984年10—12月统计,石门县各姓氏共401姓,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上万人的有覃、陈、王、唐、向、黄、伍、郑8个姓,千人以上的有吴、文、邓、丁、曾、盛、万、夏、邢、柳10个姓。另外,同姓不同民族的主要有:李姓土家族12666人,张姓土家族12418人,田姓土家族3132人,彭姓土家族1589人。笔者从族谱记载中查找“蛮族”姓氏。三是根据民国时期石门学者申悦庐的研究成果。申悦庐在撰写《民国石门县志》时总结了石门土著姓氏,取名《石门百家姓》:“覃伍唐陈,郑王邓彭,袁刘宋丰,卓白李曾,廖鲁吴贺,黄赵申阎,谭文肖邵,周林张江。”石门境里覃、陈、郑、唐、向、田、万、刘、赵、张、贾、胡、蹇、庹、谭、彭、黄等明朝前定居的各姓均为土家族。只是这些姓氏土家族意识已很淡薄。其实,石门县土家族姓氏族源这个课题,石门县民族委员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土家族民族成分恢复工作时期,就做了较全面的调研。后来笔者又进行了整理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