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土家族姓氏文化的复杂性
笔者先给大家讲一个庹姓姓氏来历的故事。世上原没有庹姓,庹姓是由田姓演变而来的。传说原来湘鄂西有一个姓田的大将,作战十分勇猛,因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打败,只身逃走,但是敌将紧追不舍,他逃到一个屋里化了装,拖着一棵树就往来路走,恰被敌人迎面碰上,敌将问他:“有没有看见一个败将逃到这里?”他说:“有个像将军的人刚进屋藏起来了。”敌将信以为真,进屋搜去了,姓田的将军趁机逃脱,避免了杀身之祸。因为他是拖着树得救的,从此他就改姓庹(tuǒ)。据说因此湘鄂西庹姓与田姓不能开亲。石门周边如澧县有庹姓。
我们再来看巴氏五姓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后汉书》记载巴人五姓,除巴氏出“赤穴”外,“樊、瞫、相、郑”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按音译土家语解,“赤”是智慧和学问的意思。“黑”是笑、欢乐之意。“黑穴”是“充满欢乐”的意思,而樊、瞫、相、郑能共同相处,可见部落之间的团结,所以此四姓,同结为一方,在部落联合结盟。巴氏五姓争神以后,经历了春秋战国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不论是巴姓还是樊、相、郑、瞫姓,其发展轨迹均无文字记载,后来五姓均演变成他姓。一些学者推论,巴演变为夏、马两姓,一部分因巴务相的相字,又演变为向姓。樊演变为田、谭、彭(本姓为“盘”)姓。相演变为唐、王、黄、向等姓,郑则演变为邓、曾、丁等姓。“瞫”是一个会意字,看得很深为瞫。瞫演变为覃、陈、文、盛、秦、邢等姓。有人推论覃氏是“黑穴”瞫部落的后裔。“瞫姓”演变为“覃姓”,“覃”的读音是寻(xún),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秦”(qín)。巴人五姓中,“瞫,读音为审(shěn),古代没有卷舌音,属《广韵·侵韵》,读为“信”(xìn),这和湖南石门的读音相同。
石门《田氏族谱》载,在繁衍发展中有许多其他姓氏加入田姓。宋宁宗时左丞相叫留正裔,先人出自汉朝并州匈奴,他去掉“留”上“卯”,改名田正裔。《金史》载,女真族有姓“阿不哈”,后改姓田。鹤峰容美田氏在元朝姓“察察”,明朝赐察察姓田。清朝满族有姓“罕楚哈氏”后改田姓。鹤峰容美土司是田氏,土家族,据此鹤峰、石门有许多田姓就是土家族,而且还有其他不姓田但与田姓有关,也登记土家族。
石门《田氏族谱》载,田姓在繁衍发展中有许多改为他姓。汉昭帝令田千秋坐小车出入宫廷,被称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后改姓“车”。战国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孟尝君,后来齐国田甲造反,孟尝君逃亡到魏国做宰相,死后封为“文子”,他的后人就改姓“文”。齐王田建有个儿子叫田轸,曾任楚国宰相、颍川侯,后人迁居颍川改姓“陈”。田丰有个儿子叫田敷,后改姓“姚”。明朝山西交城田家村人田玉川,打死了庐陵王之子,庐陵王要灭田氏全族,族人纷纷逃亡他乡,为了躲避迫害,一部分人将“田”姓改为“申”。笔者听说石门南乡有一陈氏,为了躲避吴三桂的追踪,躲进树洞,发现树洞内有一大蟒蛇,就对蟒蛇说:“畜生,我今天被人追杀,误闯进你的地盘。只要你不吃我,日后我改姓‘蛇’,天天上香供奉你。”吴三桂看见树洞内一条大蟒蛇,吓得飞跑。后来这个“陈”姓果然改姓“蛇”,后来写成“佘”。也有人说“生佘死陈”,在生姓佘,死后恢复姓陈。
另外,在此说明两点:一是,前一节讲述诸蛮姓不为湖南一省独有,如向、田、覃,湖北旧施南府一带亦多。舒氏、彭氏亦见称于四川之黔南“夔州蛮”。上述诸蛮姓,皆在唐宋时为蛮中酋豪显姓,而明清以来又为各地及其附近之望族。笔者不认为各地诸姓每一个人皆系蛮裔,但至少其中有极大部分秉有蛮族血统,这是可以断言的。前一节所述所谓蛮裔,仅限于父系方面。倘能得到母系方面的材料一并统计,则今日湖南全省人口之中,可确保为纯粹汉族者,恐绝无仅有矣。二是,以上仅仅就石门县存续的姓氏,参考谭其骧对湖南姓氏的考证及其他族谱资料所做的蛮族分析。至于何种姓氏为什么是土家族,一定要查阅石门县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料和自家族谱记载,是否与添平土司有关。
总之,人的姓氏很复杂,石门县人要想考察自己到底是不是“土家族”民族成分,首先要考察自己的姓氏来源,是不是土司土官,是不是与土司有关的土民,或者是不是土司姓改为其他姓氏,再或者是不是其他姓氏改为土司姓氏。这些都要查阅自己的姓氏族谱或其他资料。
【注释】
[1]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90-205页。引《常德土家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7-39页。
[2]本节内容参见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190-196页。
[3]史载,“武陵蛮”首领称“渠帅”“精夫”。
[4]临沅,即今常德市武陵区西部。
[5]《宋史》卷四九三《西南溪峒诸蛮传》。
[6]光绪《湖南通志》苗防三引《澧州志林》。
[7]誓下州,指今永顺、古丈等地。
[8]《宋史》卷四九三《西南溪峒诸蛮传》。
[9]《宋史·溪峒传》曰:南江诸蛮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北江当并有湖北旧施南府之地,南江当并有贵州旧黎平府之地。
[10]《后汉书·安帝纪》注引《东观记》。
[11]《宋书》卷九七《蛮夷传》。
[12]《湖南通志》苗防五《土司考》。引《永顺府志》。
[13]《宋史·溪峒传》。
[14]道光《凤凰厅志》沿革附《废土司考》。
[15]参永绥、凤凰等志事记。
[16]道光《凤凰厅志》沿革附《废土司考》。
[17]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18]《唐书·宦者杨思勖传》。
[19]《九国志·彭师皓传》。
[20]《湖南通志》苗防五《土司考》。引《澧州志林》。
[21]《明史》本纪、邓愈传。
[22]《慈利县志》事记。
[23]同治《澧州直隶州志》。
[24]范晔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25]《来书》卷九七《豫州帟传》。《南中》作文山罗。
[26]《南齐书》卷五八《东南夷传》。汶阳,今湖北远安县北。
[27]攸县文氏在宋世已有进士二人,其茶陵一人。
[28]《明史·土司保靖传》。
[29]《湖南通志》苗防三。引《辰州平苗考》。
[30]本节内容参见唐明哲著:《湘北土家族探秘》,凤凰出版社,1993年,第203-205页。
[31]《通鉴》卷二六七《梁纪》,飞山在今靖州界。
[32]《湖南通志》苗防二。引《沅州府志》。
[33]《湖南通志》苗防三。引《明大政记》。
[34]《通鉴》二五四《僖宗纪》,《五代史·雷满传》。
[35]《宋史·本纪》绍兴五年,《溪峒传》绍兴七年。
[36]《武冈州乡土志·礼志》一三。
[37]《宋书·荆雍州蛮传》。龙山,今河南宅丰县东南。
[38]《魏书》卷一〇一《蛮传》。鲁阳,今河南鲁山。
[39]《湖南通志》苗防三。引《辰州府志》。叉巴,今湖北宣恩县境,桑木溪当在其附近。
[40]《宋史·梅山峒传》、同治《新化县志》政典二。引刘挚《蔡煜墓志》。《湖南通志》杂志二。引吴致尧《开远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