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所渔洋关

添平所渔洋关

明代,添平千户所下辖两关十隘,其中两关是指,南关设石门县城以北,称之新关;北关设于今五峰渔洋河畔(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称渔洋关。两关古有土军驻防,是重要的土司关隘,后因种种原因先后脱离添平所土官控制。所以“改土归流”时两关未予提及。渔洋关的情况下面详细介绍。

1.渔洋关名称

渔洋关,是当年添平所土司东出长江平原的重要关口。地处五峰东部渔洋河中游河谷中,因紧靠渔洋河,故名渔洋关。据《长乐县志》载:“渔羊,古长阳之南境,两山环峙中,一溪流水,潜有多鱼,渔人得鱼,其乐洋洋。”故名渔洋河。据当地土著人讲述和资料介绍,渔洋关因盛产鱼和羊而得名。[2]自元至清,覃氏土司守御时间达500年,“渔洋”地名也多有不同解释。渔洋关,古属佷山(长阳),为宋朝鱼羊寨地域。鱼羊寨,亦名鱼阳寨。北宋时,此处立鱼羊寨。[3]此寨之北有名寨子山,因寨设于该山之南(古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夷陵有鱼羊(阳)寨”。[4]当时的夷陵县治在江南,系峡州、夷陵郡治。据《长乐县志》记载:“渔阳,古长阳之南境。”[5]元代,沿袭宋代设寨地域,保汉疆土民安宁,故设立渔洋关。新中国成立后称为五峰县第三区,1958年称为渔洋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渔洋区,1984年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置渔洋关镇,渔洋关位于五峰老县城以东39公里处。2011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迁至渔洋关镇。

2.渔洋关的位置

今考渔洋(鱼羊)寨址,当在今渔洋关镇以南城墙口村,其西北为寨子山。“城墙口,早年此地筑有城墙,并设有关卡,故而得名。”[6]寨子山,位于渔洋关镇的大房岭村东南2.5公里处,海拔569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7]2020年笔者与县人大有关领导一行考察了渔洋关城墙口。出五峰城南,上山2.5公里有城墙口村,村后山垭就是城墙口,即关口。渔洋关关口,为一山冈地形,山冈中间是一片十余亩(六七千平方米)面积的坪地,现已成为周家种植的密植茶园。四周全是茂密的树林,完全不见当年的森严壁垒。我们伫立关口四顾眺望:关口东墙就是宜都地域,出关即进入长江边上的宜都、松滋平原;关口东南到天偃口就是原添平所土司辖地今五峰的升子坪、仁和坪及石门县、松滋市。向西北经渔洋关通长阳腹地今五峰长茅关、星岩坪、采花乡及巴东县、长阳渔峡口。其北山下即是繁华热闹的五峰新县城所在地渔洋关集镇。渔洋关城墙口一条东西方向的简易公路自岭口通过,曾是武陵山腹地通往宜都长江平原的必经之地,也是添平千户所重要的战略交通要塞,一脚踏三县。渔洋关地处添平所最北端,是添平所北门,南抵忠靖隘和长梯隘,并与新关南北呼应,是元明时代阻止“土蛮”骚扰,为保汉境安宁始建,为覃氏副千户驻守,是湖北宜都、长阳、五峰和湖南石门的交通要道。

3.渔洋关巡检司

宋设鱼羊(渔洋)寨在其关南城墙口村一带,在渔洋河南。元代在此设关,以巡检司领之。“巡检司,金、元官署名。设于都城周围及县以下险要之地,负责地方治安。金巡检司秩正九品,有巡检、副巡检。元代地方设巡检司,均秩从九品,巡检一员。”[8]当时渔洋关置土巡检司,在元代当有巡检一员,为秩从九品。明代,添平所土官系列有巡检。《明史·地理志》云:长阳县,夷陵州西南。南有渔洋关之巡检司。[9]巡检由土官担任,属土官系列“官不请俸,军不支饷”,“实行与各土司地区完全相同的制度(土官世袭,兵农一体)”。[10]

渔洋关巡检司明代初划归添平所,为其两关之北关。连同五峰之长茅司、仁和坪等地均为添平所地域。到明中叶,十隘百户所治均迁石门县境内,唯独渔洋关及渔洋隘以北地域仍在古长阳境,后划归枝江千户所辖内。“崇祯年间,有加升有功人员,指挥使有颁降印信一颗,当时为覃光印所掌。”明后期,容美土司占据长茅司,覃氏部族归容美所辖。《百顺桥碑文》:“长茅关指挥使司覃哲。”该司最后一任土官被容美土司所杀,“杀其土官覃嘉祉而有其地”。[11]添平所领辖的渔洋关土巡检及土兵于清初不复存在。

清代,随着渔洋关一带人口增多,而四周之地又为“土人”“土民”之域,为防止变故、争端,清廷决定在渔洋关重设巡检司,隶属长阳县。“于是,设巡检一员,营弁二员,兵丁五十名,所以堵容美土司者至备。至雍正十三年(1735),容美平定,乃分拨枝江、宜都、松滋、石门、长阳诸属地,以益之。而长乐县始建渔洋者,长阳拨归者也。因新疆甫辟,恐土人复变,乃于咽喉之所,设县丞一员,把总一员,驻此以镇之。乾隆十年(1745),移县(丞)于湾潭,调宜昌府同知驻此地。”[12]

4.渔洋关的废弛

渔洋关脱离添平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三:一是土汉经济与文化的交往,使关内外环境日益类同。添平所“土汉参半”,有的汉人“脱衣入俗”,有的土人“向化日深”。加之添平所不断“奉命征调”,“蛮不出境,汉不入峒”全不存在。二是明末清初,南明小朝廷、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余部、鄂西南部分土司,三方抗清,三方几乎融为一体,宜都、枝江、长阳、松滋、澧州等地,土司奉命“安插”驻守几十年,渔洋关之类失去土汉界限意义。三是“以土治土”的关隘失效。当时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旗号,容美等土司接受其荣禄大夫、都招讨使封号,但容美所辖的五峰、石梁、水浕司却坚决抵抗吴三桂军队,添平所亦不愿接受吴三桂封号,以致吴三桂将添平所衙门烧毁。同时土汉界限模糊,特别是清初,土司买管、侵占州县土地日盛。渔洋关失去了关隘意义。想当年,添平守御千户所覃氏部族的土兵驻扎渔洋关500余年,筑城墙,设关卡,鼓角声声,旌旗猎猎,固守“一夫当关,万勇莫开”之雄关,何等威严!尽管明末清初鹤峰容美土司凭借自己强大武力不断吞并添平覃氏地域,使添平覃氏的很多地盘丧失,如长茅司、仁和平、湾潭等,但直至清雍正“改土归流”,渔洋关仍属添平千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