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毕人与兹人

湘鄂毕人与兹人

毕人古称毕方,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个古老民族。原始社会时期主要生活在渝东南、黔东南。奴隶社会中期融入巴人族体,属于广义的巴人中最重要的一支。[67]《辞源》云:“毕国,周代诸侯国名。始封之君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邓和平著《巴族西徙探》载,“古代毕方部族,起源于南方,与巴人活动的清江流域毗邻”“毕人从南到北与巴人地邻,且为巴人所属之部族,当时巴人势力甚大,不仅拥有两湖,而且足迹遍及周边数省”。[68]有专家考证,湖南省慈利县西北有“白抵城”。县东境亦有“蛮王城”,此处所言“白抵”即“毕兹”。慈利县境内有地名“白鸡垭”,“白鸡”是土家语“毕几”的音变或误记。“毕几”是土家族的族称“毕几卡”的简化。“毕架坪”的“毕架”二字也是土家语“毕几”的音变或误记。土家族的族称原有“毕几卡”和“毕兹卡”,故“毕几”和“毕兹”都是指“土家族”。[69]按《土家族简史》“比跻、比际当即比兹”的说法,实际上因巴人后裔分布极广,自称时各地音调有别,“毕兹卡”便分别记有“比跻”“比际”“比兹”“毕兹”“柏枝”“白抵”“白鸡”等多种称谓。

兹人在奴隶社会初期便已融入巴部落联盟的民族,其先祖为炎帝祝融氏。兹人逐渐掌控清江流域乃至长江以南各部落联盟的政治、经济、宗教大权,随后“兹人”与南方“毕人”融合,形成巴人部落联盟中的大部落,几乎成为巴人中最具实力的部族。或许巴人称“毕兹”就是这个原因。有专家考证,古代“兹方”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其都城即古资丘,在清江古扦关以西。兹方作为古代兹人的后裔,战国时期所建都邑先后是兹酋(长阳古资丘)、兹府(长阳枝柘坪)、天都(五峰湾潭),地域为蛮荒之地。在古代“兹方”部族活动区域地带的长阳、五峰等地,与“兹”相关的地名演变现象很普遍。[70]

古代毕人与兹人融合是古代巴人历史上民族融合最为精彩的过程之一,可惜从古至今民族历史研究者很少谈及。巴人中“毕方”和“兹方”后裔为主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即毕方和兹方融合在一起,就是毕兹卡。[71]

古代毕人与兹人融合的地域,是湘鄂渝黔地带。《读史方舆纪要》载:沅陵县治以东十里沅江中有滩名“白曳”。此种地名潘光旦认为[72]:“一群有同一类名的人最初开拓了一块地方,或者在一块地方居住久了,必然会在这块地面的山川泉石、聚落村寨之上留下一些与自己族名相同或相关的叫法来,乃至自己不这样做,旁人与后来者也会这样做。”“据考,‘碧溪’是土家语‘毕基’的音转和误记。‘毕基’‘毕兹’都是土家族的族称。”[73]邓和平《巴族西徙探》载:湖南石门县域,地接鄂境,是古代毕方与兹方融合地之一。境内有“壁直垭”“碧溪峪”“百支峪”等地名。“据考,‘壁直垭’中的‘壁直’是土家语,与‘毕兹’同音。因土家族原来无文字,都是借汉字记音来记录土家语言的。如‘毕兹’或‘壁直’都是用来记音的。因‘毕兹’是土家的族称,故‘壁直垭’就是土家居住的山垭。虽说现在只是个‘自然地理实体’,但在很早以前,这里有土家人住过。”[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