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濮族濮人生活习俗有关的石门土家族池名
1.老峪[5]
石门县原杨柳乡杨柳圆村有个小坪叫老峪。“老峪”的谐音是“罗峪”,是纯粹的土家语地名“裸峪”的误记。土家语称汉人住的地方叫“帕优”“帕峪”,称苗人住地为“白优”“白峪”,称自己土家寨子为“裸优”“裸峪”。为什么土家山寨叫“裸优”?考古资料证明,澧水上游原是上古濮人世居地区,而上古之濮称为“百濮”;中古时期,上古的濮人衍化成“僚人”,称为“濮僚”“濮罗”,也可称“罗人”。古时候的“僚”“罗”为同音异字,可以读作“僚”“老”“劳”,也可以读作“罗”“洛”。上古濮人、中古僚人、罗人都是土家族原始先民,“僚”“裸”“罗”与毕兹卡同义。所以“罗峪”“老峪”就是“罗人居住的寨子”。“老峪”即土家寨子,因土家人住地而得名。石门有“老”字的地名还有原袁公渡乡老岗岭村,南北镇安家拐村的老木峡,壶瓶山镇原中岭乡的老山岩、老木尖。也许这些地名都是指“僚”的居住地。
2.覃家坪
石门县雁池乡有覃家坪村,坪里居民大都姓覃。有专家考证,土家族村寨聚居以姓氏家族为主,是百濮遗风。土家人原来散居山林,后来不断向以姓氏家族为主的村寨聚居,以某一家族的姓氏作村寨名。因此土家许多地名与姓氏村寨有关。例如,雁池乡有覃家坪、唐家坪,磨市有邓家坪、田家峪、罗家坪,原中岭乡杨家坪,南北镇潘家坪,罗坪乡罗坪,太平镇二房坪(陈姓)、五里坪(唐姓),原杨柳乡千斤坪(许姓),所街乡磨香坪(覃姓),等等。《说文解字·土部》云“坪,地平也”,指山地或丘陵地区局部平地和小平原。石门南乡地形平坦,以“坪”为通名的有44个,约占南乡村落名的10.3%;北乡地名中以“坪”为通名的有182个,约占北乡自然村落地名总数的8.8%。这些坪其实都是土家村寨,基本是一个村寨一个姓。不论你走进的是哪个坪,一人进村(坪),全坪人知道(因为多是远近族亲)。今人所见的“王家山、向家坪、张家河、李家沟、田家峪、覃家湾”等等,就是古代濮人“各以邑落自聚”的生态遗风和残俗的遗留。
3.彭家冲
石门县原杨柳乡里山河沿岸有中湾、月亮湾、蔡家湾、彭家冲、漆树湾、千斤坪等地名,这些湾里人家大多姓许,少量姓温、姓邓、姓彭、姓全。解放军中将许林平就出生在这里。土家族人同姓聚居的村寨不仅以姓氏命名,还有许多以“山”“塝”“湾”“埫”“拐”等方言字命名。例如,原杨柳乡有曹家山(覃)、施家山(袁)、彭家冲(彭),新关镇有吕家溶,楚江街道有阎家溶,子良镇有竹园塝、刘家塝、毛堰塝、椿树塝(向),皂市镇有祝家埫、蒋家埫、罗家埫,皂市镇有洞湾、娄湾、车湾,所街乡有刘家拐、兰家拐,等等,都是同姓村寨。据考证,土家族以姓氏家族为主的村寨聚居,是百濮遗风。《左传·文公十六年》曰:“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
4.新铺[6]
石门县新铺镇由原来的燕子山乡和瓜子峪乡合并而成。原燕子山乡有中和铺村、圈门铺村、土桥铺村,龙家坪村有肖家铺,双堰堤村有鲁家铺。原瓜子峪乡有新铺村,羊子垭有金家铺,御驾沟村有魏家铺,西溪峪村有肖家铺、廖家铺。皂市镇朱家坪村有稻草铺、岳家铺,原南坪河乡有苏铺村,太平镇周家冲村有厂家铺,原九渡河乡大峪湾村有香铺,三圣乡原河口乡北岔村有老关铺。有人解释说,皂市、新铺正处在石门出山的骡马路上,新铺还处在新安经石门到慈利的邮路上,沿路设歇铺旅店,因而铺子多。但土家族专家认为,石门、桑植的许多“铺”地名,与“濮”有关,虽然它们很多被人们误记误读,但其基本形态仍在,含义仍存。例如石门县原瓜子峪乡、桑植县白石乡有“新铺”(西濮),指“结草为庐”“结草为服”的濮人。又如桑植县空壳树乡的“普子塔”,乃是“濮子塔”的误记。又如“瑞塔铺”,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称为“水獭铺”,其正确的历史记名应是“水獭濮”。明清时期虽然曾经在澧水流域设置过“四铺”机构,其中就有“水獭铺”,但因袭的还是“水獭濮”古名。此外,瑞塔铺有“铺塔”(濮塔),“塔”为“住地、坐处”,即濮人居住的地方;还有“私埔”(私濮),即打猎的濮人。沙塔坪乡有“铺垭”(濮垭),即濮人居住的山垭。细砂坪乡有“浦湾”(濮湾)、“浦塔”(濮塔),都是濮人居住的地方。
5.廖家冲[7]
石门县子良镇有廖家冲,所街乡楠木峪村有廖家坡。廖家冲发音为“僚卡冲”,其中的“卡”是“族”或“人”,即“僚族村”或“僚人村”。专家考证,汉、唐至宋,史称“中古”,此一时期,上古濮族由“濮僚”逐渐演化为“僚族”,并成为“濮僚”体系的强宗大族。僚族完全承袭了濮族以部落“各以邑落自聚”的衣钵,而且全面继承了濮族的文化传统,其社会生态与濮族没有两样,只不过更加发展壮大罢了。对于僚族的民族构成,史学界存在三种说法:有的认为僚族承袭了濮族原来的邦国支系卢、罗、雒(骆)、庸、彭等,使其成为自己的支系或子系;有的认为作为古文字的“僚”原本就与卢、罗、雒(骆)同音同义,实际都是“僚”;还有的认为“僚”可以异读为“老”“劳”,所系的卢、罗、雒(骆)都与“老”“劳”同音,或者是“老”“劳”的音变或异读。不论何种情况,“僚”是母体,由“卢”“罗”“雒(骆)”“老”“庸”“彭”等民族成员构成,这是统一的,不存歧义。纵观澧水流域,即今桑植、永定、慈利、石门,在中古时期,“僚”已成为这一地区的民族主体,下系部落成百上千,其中以卢人、罗人、雒(骆)人、庸人、老人、彭人等最为活跃。
6.芦茅冲
石门县境内有许多“芦茅冲”地名。原袁公渡乡张家塌村有芦茅冲,原杜家岗乡有芦茅冲村,新铺镇御驾沟村有芦茅冲,雁池乡有芦茅冲,原杨柳乡杨柳圆村1组有芦茅坑,原穿山河乡有芦洲坪村。原水南渡乡柳士坡村有芦茅岭,太平镇白果树村有芦埫坑,原望羊桥乡白羊山村有芦厂湾。这些“芦”字地名,就是古代“卢人”聚居的地方,“卢人”就是“僚人”。“芦茅冲”就是“卢马冲”,“芦埫坑”就是“卢塔卡”,“芦厂湾”就是“卢塔湾”。另外,原安溪乡有六房峪,壶瓶山镇原南镇有六塌,原水南渡乡有六儿包。磨市镇横铺有六房峪,这里的“六”就是“卢”。“六房峪”就是“卢方峪”“卢方尤”等等,都是指卢族人即僚人居住的地方。在石门澧水和渫水岸畔的山山水水间,都可以找到“濮人”“僚人”的身影,反映在地名上就是以“僚”“卢(芦)”“彭”“老”等字做地名。当然也有人说“卢茅”“芦茅”或“芦毛”是土家“洛猛”的误记,“坑”是汉语“山冲”“山坑”,所以“芦茅坑”的准确记音应是“洛猛坑”。土家语“洛猛”为一个音节,它是土家族部落首领的尊称,汉语义为“大王”。后来,这些“大王”不少人被神化,并设偶像供奉,称为“大神”或“土菩萨”。所以“芦茅坑”可能是某位土家大王居住过和埋葬的地方。
7.辽叶湖[8]
石门县白云镇原望羊桥乡有辽叶湖村,壶瓶山镇原江坪河乡大岭村有辽叶台。地名中“辽”就是土家语“僚”,“叶”就是土家语“神或神堂”的意思,土家称山间谷地为“湖”,所以“辽叶湖”即“僚叶湖”便是僚人敬神的山间谷地。“辽叶台”也是僚人敬神的台地。
8.罗家坪[9]石门县有罗坪乡罗家坪村,子良镇原水田乡有罗坪垭、罗坪村,太平镇原九渡河乡有罗家垱、罗家拐,磨市镇有罗家坪,雁池乡马银溪村有骆家坡,所街乡迎驾垭村有罗峪、罗家峪,所街南坪渡村有罗家湾,等等,都是以“罗、雒(骆)”为地名的。“罗家坪”就是土家语“罗卡坪”,“罗家拐”就是土家语“罗卡拐”,“骆家坡”就是“骆卡坡”,“卡”为“族”“人”,都是土家族人的居地。有意思的是“罗峪”这个地名,“罗峪”,土家语的发音为“罗尤”,“罗”为“人”,“尤”为“村寨”,连起来就是“人寨”。土家人称“苗寨”为“白尤”,称“汉人寨”为“扒尤”,而称自己土家村寨是“罗尤”,人们翻译土家语“罗尤”时,通常都直译为“土家寨”。土家人为什么不称自己的村寨为“毕基村”或“毕兹寨”,而用“人寨”呢?原来这“人寨”就是“罗人寨”,“罗人”就是土家人。这个地名的核心含义清晰地说明,“罗(僚)”族就是今天土家族的原始先民。宋、元至清,中古之“僚”逐渐演化为“土”。朝廷官家,文献资料都在有关土家人的事物前面冠上一个“土”字,诸如“土酋”“土官”“土司”“土兵”“土民”“土蛮”“土夷”等等。直到1957年“土民”才被正式认定为“土家族”。至此,“毕基卡”连同与之相伴随的“毕兹卡”,才有了正式的清晰明了的历史定位“土家族”。
9.古罗坪[10]
壶瓶山镇原中岭乡有古罗坪村或鼓锣坪,所街乡原水南渡乡张家渡有个古罗洞或古老洞。与石门邻近的桑植县有古罗塔、谷罗山(古罗山)、谷罗河、古罗界。有专家考证,这里的“罗”就是“僚”,“古罗”就是古代罗人、雒(骆)人居住的地方。听说石门原来有个尿胯村,因为名字太俗就改名了,其实这个“尿胯村”记录着古代“濮人”文化,“尿胯村”就是“僚卡村”,“卡”是土家语“人”“族”的意思,“僚卡村”即“僚人地”,都是指僚人居住的地方。
10.骆村坪[11]
骆村坪位于石门县子良镇洈水旁,是一个老地名,早在清康熙年间,这里叫罗村。康熙四十三年(1705)文学家顾彩从湖北松滋横穿壶瓶山历经两个月到达湖北鹤峰(当时为容美土司),著有《容美纪游》日记。他说,康熙四十三年(1705)农历二月初四日,从枝江县衙出发,二月初五日,仍在松滋县境。“初六这天,大雨滂沱,一行八人到达苦竹坪。”“初七仍然下雨,一行人顾不得山雨路滑,冒雨从薛家坪(今卸甲坪)出发,行六十里路,已入添平千户所地界,薄暮至罗村。”夜晚作诗《宿罗村》:“历乱云堆夕照明,梵天难过是新晴。常愁窄径驴蹄滑,安得间身鹤背轻。野鸟啼鸣俱有泪,万花开遍总无名。山南涧北适空舍,又尽崎岖一日程。”有专家考证,这里的“罗”就是“僚”,“罗村”就是古代罗人、雒(骆)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说罗村就是古代濮人、濮僚、僚人居住的地方。罗村就是濮僚人留下的最后的指纹。当然,也有学者考证,罗村从来没有罗姓、骆姓人住过,为什么叫罗村?那是因为“骆村”是土家语“骆舂”的音变。土家语称“香樟”为“骆舂”。这里以往香樟树多,故名“骆舂坪”,也就是“樟树坪”。
11.垭门铺[12]
桑植县汨湖乡有个“垭门铺”。“垭门铺”应为“阿马濮”,“阿”是土家语岩头,“马”是人,“阿马”为“打岩人、石匠”,“铺”即“濮”,“垭门铺”即打岩的濮人。邻近“垭门铺”有个“阿坡洞”,“阿坡洞”应为“阿濮洞”,即住岩洞的濮人,或岩洞边居住的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