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友仁开金鸡观

覃友仁开金鸡观

1.麻寮唐氏土司移防鹤峰与添平覃氏土司的崛起

在讲添平覃氏移防石门之前,先讲讲麻寮唐氏移防鹤峰的情况。据载:元、明之际,唐涌、唐清分兵二处镇抚蛮峒,唐涌驻防湖北古枝江西南(今宜都东南)、古宜都东南(今宜都中南)、古松滋西南(今松滋西南,五峰东北边缘);唐清驻防新地,即古溇中县西北(今鹤峰南境、东境)、充县西北(今慈利北境)。元末明初,麻寮唐氏移防鹤峰,驻防地域大为改变:唐涌驻防地全部放弃,仅古长阳南(今五峰东部),松滋西南改由添平驻防。唐国政之长子唐涌,巡察周边地区,分兵诸路关隘,在今鹤峰五里坪境内,按枝江官圹坪规模修建署衙云阳寨,为麻寮都督总管守御署,凡六总旗十隘军居处,听候调征。

麻寮唐氏驻扎官塘坪,防御松滋、枝江、宜都、长阳等地,其地理条件远胜于鹤峰地域,为什么要全面迁徙鹤峰?主要是元明王朝削减唐氏土司势力。宋元时期,麻寮唐氏占据地域广袤,地跨长阳、五峰、宜都(含古代枝江县江南)、松滋部分地域。通过改制,迁居鹤峰,麻寮唐氏原驻防地域一分为三:麻寮所、添平所、水浕司。同时缩小与容美土司之间的隶属关系,也是原因之一。另外,老大唐涌功授武德将军,二弟唐治封荣禄大夫,三弟唐清封世袭延安侯,三兄弟后裔均有资格统领唐氏土司,所以唐氏一分为三也是历史必然。留在五峰的唐氏只有水浕司唐氏和石梁司唐氏。[1]另外朝廷将荆州地域的麻寮防务,改为流官卫所驻防:长阳以东,设枝江千户所,接替麻寮官塘坪防务区域;添平覃氏防守的部分区域由夷陵千户所、百里荒千户所驻防取代。枝江、夷陵、百里荒三处千户所驻防,使麻寮、添平两个“羁縻所”隶属关系、驻防区域相应大变。此前,添平覃氏是隶属麻寮唐氏,即受“六路都督总管守御府”管辖,受荆州卫节制。麻寮在鹤峰建立衙署后,麻寮唐氏、添平覃氏初隶岳州卫节制。“洪武八年(1375),麻寮唐氏征茅岗土司覃垕有功,因恃才能,未先报捷,兵重归迟,由是降衔入九溪卫,仍以麻寮守御所正千户掌印。”[2]此段文字源于《唐氏族谱》,那就是说麻寮唐氏企图吞并茅岗土司地域和人口,在茅岗重兵驻守,遭到明王朝指责,将“羁縻”的麻寮、添平二所,由岳州卫节制,改为隶九溪卫。所谓“降衔”,是添平所不再隶属“麻寮守御府”,而是与麻寮所并立,同属九溪卫。与此同时,唐氏不再袭“六路都督总管守御府”都督总管实职。[3]

2.添平覃氏移防石门

添平覃氏部族驻防,可分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当然三个阶段之间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志。本书如此划分,是为了说明其驻防变化的大致界定。前期,覃氏作为鄂西南土著部族,在“羁縻制度”环境里,执行中央王朝的“以蛮攻蛮”之策,以其“熟蛮”身份,去攻打被封建王朝认为还是“生蛮”的部族,并占领“生蛮”活动地域重要隘口。后来“攻打”称为“安抚、招讨”,“占领”称为“拦截、把守”。中期,覃氏除了“以蛮攻蛮”之外,便是“以夷治夷”,以“熟蛮”世袭酋长,去统治“生蛮”部落。自古“蛮民”无姓氏,当世袭酋长统治一方后,其部族便在史籍中以“将帅”之姓氏,冠于那一方部族。此种世袭职官,需经朝廷授职。在此期间,作为“羁縻府、州、峒”等的世袭酋长,朝廷为抑制其势力,常以升迁调防而不断变更其首领,或迁外地,或两地互易,一般都是以其“府”“州”而称其酋长,诸如“施州蛮”“珍州蛮”“顺州蛮”等。《土家族土司简史》云:覃友仁,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覃汝先第四世孙,宋代保顺州府都元帅覃仕魁长子,是湖南石门添平覃氏土司之祖。覃友仁生而颖异,有大志,当叔父覃仕杰“镇守中建等处”后,友仁奉父覃仕魁命追寇至“麻寮红土”,以功加授安抚使司“安抚使”“怀远将军”,世袭“六路都督总管府”所属之“行军总管”军职。[4]后期,添平地域亦如部族一样,相继逐步减小:从驻守麻寮、红土抵添平山,到移防施州、中建等处;至弃“施州、中建等处”,移防长阳、五峰等鄂西南大部分隘口地域;至明末清初全部弃鄂西南之地,移防湘北石门县西北部,且有容美土司买管之处穿插其间。

需要说明几点:一是《土家族土司简史》说覃友仁是在1290年驻湘北,《石门县志》说“宋皇祐四年(1052)”驻湘北,表述矛盾。分析覃伯圭长子覃仕魁生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覃仕魁长子覃友仁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袭职。父死才袭职,袭职后才谋迁徙。所以1290—1292年间驻湘北石门县是准确的,“宋皇祐四年(1052)”是错的。二是《土家族土司简史》《永定乡土志》载:覃汝先生子伯坚、伯圭。伯圭之子仕魁,因追“贼”至麻寮(今长阳、五峰)而留居于此。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仕魁死,其子友仁又迁居添平,说添平所属慈利县地,《石门县志》说添平所在石门县,地点似乎矛盾。其实都没有错,添平所在明朝属于慈利县地,清朝属于石门县地。是不同时间属于不同县地。三是施南《覃氏家谱·源流》说覃友仁是安抚使[5],《石门县志》记载“覃友仁驻鸡鸣寨,控台宜、茅岗诸土司,任宣慰使”。[6]职官似乎矛盾。今考宋代只有安抚使,元代开始才有宣慰使职,所以《石门县志》记载是不准确的。

3.覃友仁迁居石门金鸡观的故事

据载,元世祖至元年间,覃友仁以其所居红土地狭,物产不丰,不足以安众,意欲远图。乃祷神卜居。夜梦关圣语曰:“鸡鸣犬吠,尔之居也。”时值,受湖北枝江官塘坪土司唐承基请求,追寇东去150余公里,巡游至唐侧溪,此夜果闻金鸡之声,遂移住此地,以地名金鸡山,后改覃家山,即今金鸡观。是为添平覃氏土司移防石门之基祖。卒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丙辰,享寿76岁。葬覃家山之阳。[7]

关于覃友仁开金鸡关的故事在石门民间广为流传,《石门民间故事集》也收录了不少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1279年宋亡,十八峒夷乘机起兵,覃友仁统土兵从中建赶到麻寮(湖北鹤峰)镇压峒夷起兵,驻军红土。但覃友仁耻作元民,一心拓土营城,把红土营造得固如金汤。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覃仕魁病终。第二年覃友仁将父亲葬于红土九岭头青天楼,承袭父职,“以红土偏僻狭小,产物不丰,不足容众”为理由,当下商议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祷告神灵,打卦问卜,大举南迁”,定居石门县维新镇的金鸡观。覃友仁娶唐氏,生长子绪祖、次子福祖。

其实,覃友仁开金鸡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到达石门定居发展。添平覃氏在宋末元初驻防地域主要是古长阳以南(今五峰渔洋关一带)、古松滋西缘(今五峰东缘至松滋西缘阳桥山一带)、古石门西北边缘(今五峰石柱山一带)、古石门西北(今石门西北)。当添平覃氏迁居石门县后,五峰境内仅存湾潭、渔洋关及渔洋隘部分地域(隘治南移今石门境内)属添平覃氏管辖。

4.覃友仁迁居石门的原因

添平覃氏为什么要从长阳五峰红土峒迁徙至石门?首先是宋末元初,蒙古军大举南下,南方各土司纷纷迁往西南蛮荒腹地深处。特别是元代武力统一中国后,把天下人分成四等人。“第一等人为蒙古人,包括大漠南北诸部;第二等人为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包括唐兀、畏兀儿、回回、钦察等;第三等人为汉人,大体指金朝统治下的各族,包括汉人、契丹、女真、高句丽等;第四等人为南人,基本上指原南宋统治下的各族。蒙古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方面对四个等级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并且极力扩大其间的差别。蒙古人和色目人可以得到信任和宠遇,汉人和南人则在猜防与歧视之列。军政大权皆由蒙古人执掌。”“各道廉访司择蒙古人为使,有缺则以色目世臣子孙充任,其次参与汉人,就是各路达鲁花赤也完全由蒙古人充任,汉人、南人已充任者则罢免之。”“军事上,汉人不得参与军机重务(南人更是莫谈),民间不得掌有武器。”[8]“达鲁花赤”,蒙、元官名,蒙古语意为“镇守者”,“在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录事司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长官司皆设此职”。[9]南方各土司首领深知,自己因属南方,被划入“第四等”之列,如此之等级划分导致的差别,必受欺侮。特别是蒙古人要求各土司部族必须设置“达鲁花赤”;若设此职,自己土司必然成了蒙古任意宰割的对象。加之民间禁止武器,各部族将任由“达鲁花赤”“宰割”。由此,南方各土司部族为避免朝廷盘剥与歧视,权衡利弊,只好纷纷离开与郡县较近的原来领属之地,向西南迁徙,进入古代“蛮荒”之腹地再作开拓。于是,添平覃氏大举南迁石门。

其次,元末明初,朝廷更加重视荆州驻防,长阳以东设枝江千户所、以北设夷陵千户所,其后又在长阳北设百里荒千户所驻防,完全接替了麻寮唐氏、添平覃氏在长阳等地防务,麻寮南移到今鹤峰五里坪,添平覃氏移防今五峰渔洋关及其以南。到五峰土司所属之深溪土司东迁时候,添平覃氏北边仅存湾潭、渔洋关及渔洋隘部分地域,衙门全部南移今石门境内。

最后,覃氏南移也是覃氏繁衍分居的必然结果。前文已述,覃汝先之后,裔分伯坚、伯圭两支。伯坚、伯圭之后,又分无数支。施南宣抚司大多是覃伯坚防守繁衍。施南土司《覃氏家谱》云:“叔祖(覃)化毛,出处不传,闻长阳、巴东各族,皆化毛后。今二公(指散毛、化毛)后嗣分支各繁衍散佚,兹谱已不能详考。”“据谱载,覃伯圭生子二:长子覃仕魁,宋禧宗五年授中建元帅,殁葬蹇家园(原属长阳,今属五峰),次子(覃)仕杰,居中建,后分派住榔坪等处。(覃)伯坚,授行军总管,守施州,后裔众多,分移长阳招徕河、盐池等处。从上述资料中得知,覃氏长房覃伯坚之子覃仕元有后裔分移长阳招徕河,盐池,伯坚之三世孙覃化毛有后裔在巴东、长阳;与添平覃氏覃伯圭(二房)长子覃仕魁后裔,次子覃仕杰后裔有分派长阳西北榔坪处。如此之多的同祖同宗同胞,分别成为长阳县北、县西、县西北地带的土司、千户、土官、土吏,大批同宗覃氏移居长阳西北部,其中部分土司是覃氏,并与添平覃氏同祖,有碍于添平覃氏部族驻防实施“以土治土”。这里讲的添平覃氏,当指覃汝先次子覃伯圭一脉,因此添平覃氏南移,离开长阳以北、以西,成了势在必行的局面。当然,明朝廷正是看到了添平覃氏的势力与忠心,更看到了麻寮唐氏的势力与地盘,决定扶持添平覃氏,削弱麻寮唐氏与容美田氏,于是就有了后来添平千户所统治石门县西北乡几达400年的历史。

5.覃友仁建立安抚使衙门

1279年宋亡,十八峒夷乘机起兵,覃友仁统土兵由中建赶到麻寮驻军红土。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覃仕魁病终,第二年覃友仁“以红土偏僻狭小,产物不丰,不足容众”为理由,大举南迁,来到湖南今石门添平地区“金鸡观”古寺(今石门县渡水乡)。史载:宋末之初,“澧州蛮”五百人起事,覃友仁奉命由长阳驻澧,并出对“安化州蛮”,回师石门,以功任石门安抚使,移营石门夏家溶、白沙渡一带,并建衙署于石门夏家溶。[10]

史载:“仕魁死,其子友仁又迁居添平所,今慈利地。”[11]“祥兴年间(1278—1279)峒夷叛乱,魁遣子安抚使覃友仁领兵,追寇至麻寮红土屯驻,适宋亡,友仁迎魁公移彼,辟土以居。友仁子绪祖,绪祖子添顺,因元末民乱无主,禁凶安良,为众所附,推为台宜寨主。”[12]这里的史载需要说明三点:一是覃友仁“开金鸡观”后,以功任石门安抚使,在石门县城附近的夏家溶建了安抚使衙门。二是覃友仁生活于宋末元代,他曾迁居的金鸡观是茅岗地域,不是称添平所。因为覃氏部族覃友仁之孙覃添顺建添平所是明洪武二年(1369)。三是覃添顺“推为台官寨主”,即覃添顺分防处是台宜寨。台宜寨在当时慈利县境内跨桑植边沿(今石门县西北地区)。也就是说,覃友仁驻防今石门县西北地区时,应是茅岗土司先世活动区和台宜寨先世活动区。当时这两处地域被称为“澧州蛮”“慈利蛮”“石门蛮”,覃氏部族驻防,是封建王朝实施的“以夷治夷”之策,而且到元末时,台宜寨、茅岗土司分别由绪祖之子覃添顺、福祖之子覃添佑所拥有,此为当时之史实。不过茅岗土司部分地区如磨市镇和台宜寨部分地区如所街乡,在宋元明时期均属慈利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