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所新关

添平所新关

1.石门三江口

渫水流经石门西北乡全境,在今新关喻家河即《水经注》所谓“渫口”注入澧水,此处叫石门三江口。史载,“澧水南横,渫水东迤,交汇于三江口。沿江列舰,则水险可凭。鸡鸣、金峰群山左卫,毛家、野鹅连山后恃。以一队南守中坪,以二队北守东溪、西溪,则山险可固,昔人故以此为关”。[13]元末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杨璟与各地土军一道,攻打消灭陈友谅,陈友谅残部纷纷逃走或投降。各地土司土兵齐聚湘西门户石门县三江口。添平覃氏、麻寮唐氏各峒土官也纷纷归附朱元璋,投诚大将杨璟。覃垕以良马、方物贡献,在三江口归服朝廷,被授予慈利安抚使职。桑植向仲山也以贡物呈献,诚心归服。他还向杨璟献策,说澧水上流向为湘川孔道,入川路近而隐秘,但有两个障碍必须拔除,一是覃垕,一是尚俄梯。杨璟听了非常高兴,乃授其桑植安抚使原职,令其据守湘川要道,适时灭掉尚俄梯集团。古之三江口,其关界蛮汉,有“蛮不出境,汉不入峒”之说。

2.将军渡

新关地处石门县城以北的渫水河畔,汉伏波将军马援征战溇中蛮时,曾在此架设浮桥,后称将军渡。明代,新关成为土汉“临界点”:新关以南南乡多为客户或军户,“这些汉族,一般是随朱明大军征剿蛮夷,或屯田军垦最后定居于石门南乡的”。[14]新关以上,古代为土人所居,其地多属添平千户所守隘防区。明代,十隘中有九隘署衙在石门中乡与北乡。延及清初,不仅添平所衙署、十隘署衙都在石门境内,还有容美土司行署、别居”(买管地),深溪土司“奉祀”之族均在石门北乡。明洪武十三年(1380),覃添顺儿子覃文孙备降香25公斤,枣骝马2匹,前往京城入朝请封承袭添平所正千户,添平所境竟然遭到安福所等土司袭击。覃文孙承袭武德将军后,开始组建两关十隘。北设渔洋关后,南废三江口关,在石门伏波将军渡设关哨卡,相比渔洋关晚,故称之为“新关”。所谓新关,是与三江口旧关相对称谓。所谓将军渡,一是指伏波将军马援在此征蛮,二是指覃文孙在此设关。添平所“新关”(今石门县新关镇、皂角市镇)是添平所南门,为覃、唐、陈、伍、郑土官防守,驻防全由隘丁承担,谓之“职守”;一队在新关申坪,二队在皂市西溪峪、东溪峪、覃家台。

3.岩门口

新关岩门口,在今石门县新关镇新关社区安乐村境内,岩门深30多米,宽约4米,是一座南北绵延500米的岩山从中断裂形成的,距离渫水河1000米。因岩山裂口处壁立如门,世称岩门。岩门为古湘川大道必经之地,一说石门县名的来历就来源于壁立如门的岩门口。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他亲率大军攻下武昌,消灭了割据两湖的陈友谅政权。此时,朱元璋制定了一个战略计划,定鼎中原之后,三路进军讨伐割据四川的明玉珍夏政权(注:明玉珍建夏国有七年),其中的一条路线就是选定湘川大道,即通过石门、桑植、鹤峰、来凤或龙山入川,西出重庆、成都。于是派营阳侯杨璟为湖广平章(平章,古代官名),率军进驻澧阳(石门)三江口,一边招抚陈友谅残部和土人武装,一边为朱元璋军队入川探路。抗战时期,日寇攻破石门县城,准备向慈利进攻,抢占了岩门口,国民党73军暂5师与汇聚在岩门关口的日军决战,牺牲3000余人,师长彭士量为保卫石门县城牺牲在这里。

4.新关的废弛

明末清初,土司沿边地域与“正县”地域犬牙交错,清朝亦将羁縻卫所列入土司之列,石门境内封建地主经济兴起,土司封建领主经济衰落,“人心向化”,严重冲击土司制度,特别是土司施行的封建农奴制,添平所南关“新关”无法阻隔土汉经济与文化交流。加之明王朝不断征调羁縻卫所,土兵奉命沿海抗倭、腹地“攻蛮”等,新关作为“桎梏”防务险关的作用不复存在。新关负责“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功能也便消失。故在明末清初新关仅存地名,载入史册。

渔洋关与新关的废弃,笔者以为,除了上面讲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添平所在这两关都没有设置姓氏世袭官,虽然派驻了土官,但这些土官既不像汉官那样吃俸禄安心守关,也不像土司世袭官那样经营自己的家族家庭,因而就出现了汉人入境占领,或土官“脱衣入汉”等情况。久而久之,关不像关,以至于废弃。下面要讲的十隘土司世袭官绝没有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