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覃氏土司的前身
1.鄂西南唐、覃融合发展
在讲添平覃氏土司之前,必须先讲清楚鄂西南唐、覃融合发展。这是添平覃氏土司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即添平覃氏土司的前身。
要讲清楚鄂西南唐、覃融合发展,首先讲讲唐氏征调荆楚“生蛮”。《后汉书·南蛮传》《姓氏词典》:“唐,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有此姓,白狼王有唐姓。”《九溪卫志》载白狼王唐氏原居四川大渡河一带,“肇自大汉延熙二年(239),投诚诸葛武侯,因受世袭土职”。
三国时期,唐氏先世被各封建割据势力利用,奉命征调荆楚。古代荆楚大地指今湖北地区,亦包括今湘西、豫北地带。荆州刺史衙门,原设武陵境内今湖南省常德市;三国时期,魏荆州设襄阳郡,吴荆州设江夏郡(今武汉市),蜀荆州设南郡(今荆州市)。作为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诸葛亮首先慧眼识珠,命“一万三千”唐氏屯兵于南郡枝江(后属宜都郡)。后来陆逊笼络体恤唐氏,命驻守宜都郡。曹操早在赤壁之战以前,曾派使者自今竹山取捷径至武陵,途次麻寮地域,对唐氏进行过安抚。[1]
唐氏先世,自三国征调荆楚,落籍湖北枝江等地,再未回西蜀。其原因,一是蜀汉章武二年(222),兵伐东吴,夷陵战败,麻寮地域尽属吴国,吴蜀二国结仇,唐氏不能返回西蜀;二是唐氏驻扎之地,在今恩施、宜昌、荆州等地域,地理条件自然优于四川省汉源县至大渡河一带,更有利于唐氏部族发展;三是在驻扎地防御当地“蛮夷”,成为这一地区的统治阶层,又将该区域土地、人口纳入唐部,发展空间较前更广阔。唐氏先世,以驻防枝江为主,涉及宜都、长阳、松滋等部分地域,扩大到防御今恩施地域。因驻防鄂西南之地称麻寮,麻寮系“蛮僚”谐音,即“蛮夷”地带。所以唐氏后世把调征鄂西南的唐氏称麻寮唐氏。[2]
麻寮唐氏在晋代开始奉命“征调”,其性质与以前不同:一是征服鄂西南“蛮夷”边地,同时重兵拦截把守“生蛮”关隘。当时把不服朝廷管理的少数民族叫“生蛮”,“生蛮”活动于“蛮荒腹地”,多重视部族人口而轻视定居地域。在当时人口稀少情况下,没有谁去给“生蛮”划定地域。二是麻寮唐氏被封建王朝“征调”,本意为朝廷所用,后被魏吴蜀诸侯所利用,变成“熟蛮”。当时封建王朝有政策用“熟蛮”去统治“生蛮”,即通过“熟蛮”去镇压“叛乱”的“生蛮”;用“熟蛮”拦截把守重要关隘,控制“生蛮”出峒。当时麻寮唐氏部族作为“熟蛮”驻守长江流域古代枝江地域(今属宜都)控制“生蛮”,达到“以夷治夷”目的。
麻寮唐氏镇守“生蛮”,化“生蛮”为“熟蛮”融合发展的对象就是覃氏。因为这支覃氏长期驻守在枝江、宜都、长阳交界的一个叫天平山的地方,最终成长为湘鄂大土司添平土司。所以本书把与麻寮唐氏融合的这一支覃氏叫添平覃氏,而把唐、覃融合时期的这一支覃氏称为添平覃氏先世,即添平覃氏土司的前身。
2.唐、覃土司在枝江融合发展
有专家考证,添平覃氏先世是谭氏,他们从瞿塘发展沿长江而下,落籍地就是枝江,枝江是“生蛮”添平覃氏最早生活的地方,刚好与唐氏屯兵于南郡枝江(后属宜都郡)相遇。就是说,“熟蛮”麻寮唐氏“立业”驻防地就是“生蛮”添平覃氏先世活动区域。因而唐氏为统治部族,谭氏为被统治部族。唐、覃融合之地就是湖北枝江等地。
南北朝隋唐始行“羁縻制度”,作为统治部族的麻寮唐氏先世,是羁縻府、州、郡、县、峒主官,添平覃氏先世谭氏成为唐氏领辖的部下。也是这一羁縻制度,添平覃氏先世谭氏开始与唐氏融合,主要表现为,一是覃氏由被统治部族变为统治部族,开始“受命”奉调。覃氏先世谭氏在“羁縻制度”时期由“生蛮”演变为“熟蛮”,逐步由被统治部族向统治部族转变,他们中的首领,由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向“羁縻制度”转变,其氏族长、部落酋长统治部族向“世袭酋长”统治部族转变。当谭氏部族由“生蛮”“向化”成为“熟蛮”后,封建王朝通过“羁縻制度”不断分化唐氏、谭氏部属,让羁縻府、州、郡、县、峒之间,不断用升迁、降授方式,成为多个部落,达到“以蛮攻蛮”“以夷治夷”的目的,将各“羁縻制度”的地域大致固定,让他们之间犬牙交错,形成“插花地”,达到“以夷治夷”目的。[3]二是麻寮唐氏与添平覃氏先世融合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两个部族之间通婚。部族与外地通婚,本地各部族相互通婚,形成“你吸我纳”之势,整体形成部落共同体。如“我祖(覃)汝先公,娶向氏”“覃伯坚,娶唐氏”。[4]当然,这并非单覃氏所为,唐氏部族也是同样,如唐进宝,娶吴氏;唐国政,配金氏;唐治,配田氏;唐智逵由茅岗与土司联婚;等。[5]在各部族融合过程中,联姻起到一定作用。还有麻寮唐氏、添平覃氏二者所辖部族中,互有对方姓氏的下属土官,亦可说明其融合。
今考证,唐、覃二部征调省外驻防、援剿,足迹踏遍半个中国。麻寮唐氏先世征调情况: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唐氏征浙江城塘。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唐氏奉命征调福建;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唐氏奉命征调陕西;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唐氏奉命征调河北、山西;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唐氏奉命征调福建、江西;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唐氏奉命两次征调四川。元中期,唐氏奉命征调山西、浙江、四川;元至正二年(1342),唐氏奉命征调四川;元至正十一年至十六年(1350—1355),唐氏几次奉命征调四川、重庆、山西等。[6]添平覃氏先世征调情况: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覃氏奉命驻守瞿塘(今属重庆市,古属四川);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覃氏奉命征贵州;南宋庆元三年(1197),覃氏奉命征调川蜀。
3.唐氏衙门官塘坪和覃氏衙门添平山
麻寮唐氏部族与添平覃氏部族,在湘鄂以驻防为要务,把截为责任。除频繁征调之外,平常职责就是屯垦戍守,把守中建、中峒、散毛、腊惹、大旺、木栅、金峒、唐崖、卯峒、漫水、容美、桑植等十八峒咽喉要道。覃与唐氏共同防御,为荆、澧、松、宜之要冲,石、慈、九(溪)、永(定)之藩篱。[7]也就是说唐氏驻防之地,覃氏先世亦驻防其间。覃氏与唐氏驻守衙门,都冠于各时期酋长所授职官,诸如“四川六路副都督总管”“川陕六路副都督总管”“六路副都督总管中军兼佥事”“行军总管”等,分别被称为“副都督总管衙署”“中军兼佥事衙署”“行军总管衙署”等。虽然各时期所授职官有别,其衙署名称各异,但地址始终如一,都在宜都长阳驻防地,即官塘坪(古属枝江,今属宜都)、添平山(今宜都市南部)。麻寮唐氏衙署设在枝江官塘坪。官塘坪在今枝城有二:一曰官塘坪,唐允銮所建署衙,后改称官圹坪;一曰官珰坪,位于今枝城镇东南,此为宋末唐允銮之子唐节高官署之地。麻寮唐氏衙署不仅有重兵驻防“蛮夷”腹地,还有重兵驻防当时的长阳、宜都、枝江、松滋、石门等县与“蛮夷”交界的地方,并在古代松滋西南设有龙潭、天星两寨,分路把守诸路关隘。[8]
当时覃氏驻防衙门是指宋代一处行军衙署,地处今宜都市北部,今清江北岸天平山。“天平山,在天平山大队驻地西北800米,海拔100.7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今有遗存地名“城池口”“在家坪”两处。“城池口,在天平大队所在地西南2.3公里,110人。因村处原城池出入口处而得名。”“在家坪,20人。在天平山大队所在地西南1.3公里。”[9]后来添平覃氏建立添平所,天平山改成“添平山”。
添平山衙门坐北朝南,以古地名“在家坪”(晒直塔)为中心,后依添平山,面向清江,东抵马道子,西至张家冲,构成“城”状。其地东为大山坡,南系清江,西南有城池口,北是跑马岗。西约3公里交长阳界。所领部族在元代分兵驻防之地有龙水溪(今长阳西南)、姚湾(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磨溪峒(今长阳中部)、避湾(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石板滩(古名石磊滩,古属松滋,今属五峰)、磊石坡(松滋西部)、细沙溪(五峰西部)、渔洋溪(宜都北部)等。同时镇守湖南石门、慈利广大地区。
当时添平山行军衙署不称衙门,而是冠于各时期酋长职官,如四川六路副都督总管衙署、中军兼佥事衙署、行军总管衙署。添平山附近就是大宋山。添平山总管衙署,是统御鄂西南覃氏各部的衙署。除了添平覃氏外,还包括意利、施都、长茅、长滩、白溢寨土司、百里荒百户各部驻防地。
添平山衙门与古代长江咽喉江关,相距约20公里,是江关南岸荆门山屯兵之地,为古代兵家战略要地。在南北朝时期添平山便是重要驿道,《水经注》云[10]:“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刘备改宜都。”添平山衙门是夷道(宜都)北大门,是历代封建王朝屯兵戍防重地。宜都郡历史上相当长时间辖夷道、夷陵、长阳三县。历代封建王朝称其地少数民族为“宜都蛮”,其首领称“蛮帅”“夷帅”“夷将”“渠帅”。[11]
4.鄂西南唐、覃分防驻守
宋初,湘鄂渝黔边地蛮夷首领先后归服宋朝。宋王朝为了加强对蛮夷地区的控制,在荆湖路设38个羁縻州,夔州路设49个羁縻州,在荆湖路澧州澧阳郡设立了石门、慈利等县。
作为常受封建王朝征调的唐氏,曾一度宦居施州。我们从今恩施境内众多覃姓土司,追溯其先世源流,均与麻寮唐氏先世不无关系:施南土司、东乡土司、忠路土司、金峒土司、散毛土司、唐崖土司、镇南土司等,皆为覃姓,追溯先祖多称是覃汝先,而覃汝先系谭元虎(覃元虎)之后,宋以前属麻寮唐氏部属。唐氏起源于牦毛徼外,覃氏先世成为其部属只有一种解释:唐氏由荆楚驻防地逐步深入当时“蛮夷”腹地,成为早期“羁縻制度”的“脱衣入俗”者,唐、覃融合成新的部族共同体。随着封建王朝对已渐“王化”的施州覃氏的倚重,“蛮夷荒地”被压缩,施州及其周边不断置“土官”“流官”治理,唐氏驻军只能往“蛮僚”深处移防。当时的唐氏,不能再居施州,重兵驻防移于今五峰、鹤峰、石门三县交界的“蛮夷腹地”湾潭,即“蛮僚”行军衙门由唐崖移至湾潭境内,而唐氏家眷族人部分住居重庆。
据专家考证,宋末,麻寮唐氏、添平覃氏分开驻防。麻寮唐氏驻防地:主要在古枝江西南(今属宜都东部)、古宜都东南(今宜都中南部)、古松滋西南(今松滋西南)、古石门西北(今石门西北)等地带。在此一方,今留下相关地名:曲尺河(松滋西南,古名“且米习”,后演变称曲尺溪,简称曲溪)、山羊坡(古属枝江,今属宜都,亦名三羊坡)、肖家隘(宜都中南部)、九姊妹尖(古称九女子尖,古属石门,今属五峰)、梅梓垭(古称梅子垭,松滋西南)、王化坪(宜都中南部)、青岗岭(古称青山岭,古属长阳,今属五峰),以及龙潭(今名龙潭桥,其西有寨子山,松滋西南)、天星堰(古称天星寨,松滋西南)等,这是麻寮唐氏署衙设古代枝江县时,所守关隘之大概。[12]上述麻寮驻防地域内的曲尺溪、肖家隘、九姊妹尖、梅梓垭、王化坪、山羊坡、青山岭、龙潭桥、天星堰等地名,与元末明初驻防鹤峰的麻寮千户所十隘中的曲溪隘、在所隘、九女隘、梅梓隘、靖安隘、山羊隘、青山隘及天星、龙潭二寨等有关名称有沿用关系。
宋末,添平覃氏驻防地:主要为今宜都西北、古长阳南(今五峰东)、古长阳西南(今五峰北)等地带。在此地带内,今留下相关地名天平山(宜都西北)、龙水溪(今长阳西南)、姚湾(古属长阳西南,今属五峰北)、磨溪峒(今长阳中部)、避湾(古属长阳,今属五峰)、石板滩(古名石磊滩,古属松滋,今属五峰)、中间(长阳中部)、细沙溪(五峰西)、渔洋溪(宜都北)等。[13]上述添平覃氏驻防地域内的天平山、龙水溪、姚湾、磨溪峒、避湾、石板滩、中间、细沙溪等,与元末明初驻防在石门县的添平千户所十隘中的龙溪隘、遥望隘、磨岗隘、走避隘、石磊隘、忠靖隘、细沙隘等有一定承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