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注》研究》简介
《王弼《老子注》研究》这本书是由创作的,《王弼《老子注》研究》共有95章节
1
译者的话
人文研究的诠释学性格意味着:思想和学术的创造几乎总是在特定的诠释学境域中展开的。在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思想中,这一点尤为突出。上个世纪体系化地重构中国哲学史的努力,...
2
中文版序
中国学研究发生在一个多语言的世界。除了中文以外,学者们还在用日语、英语、法语、德语以及其他语言撰写重要的著作;而相当的历史资料则在另一宽泛的语言跨度里传布,从梵...
3
第一编 注释的技艺
...
4
导 言
在撰写博士论文(关于早期佛教思想家、特别是释道安和释慧远)期间,我发现佛教的论辩常常被理解和表达为创始于3世纪的玄学语言。 (1) 尽管玄学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性...
5
第一章 王弼传略
...
6
王弼的生平
据说海德格尔在回应学生们要求他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在随后一次讲授中以这样的话开头:“亚里士多德生活、工作,然后死了”。接着便继续讲授这位哲学家的哲学。 海德...
7
王弼的身后
上面有关这位英年早逝的哲学家的传略提示了某些对王弼的思想可能产生了影响的条件。他的家世背景使他进入了一个富有的、排他性极强的精英家族的群体: 有悠久的思想和文学...
8
第二章 经典的系统
王弼的传记作者以及他的对手将他描述为一个致力于通过注释和论文建立一种系统一贯的论辩的哲学家。在“王弼传”中,何劭写道:“弼注《老子》,为之《旨略》,致有理统。”...
9
汉代注释策略的概述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以五经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的努力,是以这些文本以某种方式具有一致性这一普遍的共识为基础的。这一思想通过各种词源学和历史学的叙述表达出来。 ...
10
第三章 技巧与结构的哲学:《老子》及王弼注中的链体风格
...
11
引 论
王弼的《老子注》并非此类注释中的第一个。在他生活的时代,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其他的注本,而王弼的读者很可能已经通过这些早期注释中的某个注本读过了《老子》。残存下来的...
12
西方学术对骈体风格的发现
1892年,杰出的荷兰汉学家施莱格尔(Gustave Schlegel)第一个在西方语言中对中国的骈文规则做了描述,随后又于1896年完成了对张说(667—73...
13
问题: 分章内部的分子关联性
在许多关键性一般陈述中发现的《老子》基本教义的整体上的哲学一贯性没有反映在某些分章内的观点及修辞的关联性当中,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为解决这一谜题提供的种种假说可...
14
《老子》中显见的链体风格
《老子》中的许多段落是以“显见的骈体风格”写就的。这里所用的《老子》文本是我对王弼所用《老子》本的重构。它将在另一卷中发表出来。仅在与讨论相关的地方,我才会提到...
15
《老子》中隐蔽的链体风格
我相信通过翻译,我已经证明了《老子》主要部分是以链体风格写成的。然而,其中的许多分章并没有表现出这一风格的公开形式(我们迄今为止分析的段落主要是这种形式);这些...
16
《老子》以外的其他早期文本中的链体风格
链体风格在汉以前的中国文献中已经很常见了。我并不试图得到对这一模式的起源和传衍的定量的、历史的、地理的或语言学上的描述。这将需要对现存所有的经典文献进行分析,而...
17
王弼时代的链体风格
在公元2、3世纪间,对于试图从章句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几代学者和哲学家而言,《老子》、《周易》和《论语》成为基础性的文本。关于语言能否处理哲学问题和圣人们(尤其是...
18
结 论
链体结构以一个二元的修辞部分开头。这一修辞部分沿着并置的互补性对立面(如天和地、货和名、赏和罚、阴和阳等)展开,通过有关它们的陈述的对偶指出它们相似的结构,并且...
19
第四章 意义的解构与建构
...
20
隐藏的意义
王弼不仅撰写了《老子》注和《周易》注——二者对这两个文本的释读所具有的塑形性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他还是第一个为其注释概括性地提供了哲学和方法论基础的注者: 为《老...
21
隐含的作者及其权威: 孔子和老子
王弼将《老子》视为由老子本人推敲和构造的文本。他谈到“老子之文” (11) 及“老子之书” (12) ,这实际上是将作者界定为一个个体,而且他的作品是技艺化的文...
22
《老子》与被归入孔子名下的文本的地位
如果上面对孔老关系的估价是认真持重的,那么这一点在王弼对他们各自的文本的处理中就一定很明显。可以预见,那些被归给孔子的陈述将被看作比老子本人的拥有更高的权威。在...
23
隐含的读者及其教育
在界定了作者、主题以及用来处理这一主题的语言以后,我们接下来研究作为作者的奇想的牺牲者、他的批评的承受者以及他的洞见的接受者的想象的存在——隐含的读者。读者不是...
24
对立文本
由俄国结构主义者Victor Shklovskij最先提出的一条定理指出: 任何文本都是针对一个或数个背景写成的。我称之为“对立文本”。我们可以假定,3世纪的年...
25
一致性假设
王弼认定《老子》是一个历史人物、被称为老子的周守藏史撰写的。《老子》由一个名曰老子的个人撰写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本同一性的故事。《诗经》一直被认定是由不同的作者...
26
文本的潜能: 比较不同注释的《老子》构造
在与裴徽的对话中,王弼清楚地谈到了圣人与老子的共同主题——“无”与万物的关系。在《老子旨略》中,王弼宣称:“《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27
结 论
对于3世纪左右(处于中国思想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之一)颇具影响且有极高教养的《老子》读者/注释者而言,上述种种语法选择都可以被看作同一文本合理的、可接受的构造,尽管...
28
第五章 王弼的注释技艺
...
29
引 言
王弼注释的一般策略是将文本的句子和语汇的多义性约减至最低。这一多义性体现在对完全相同的句子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并存这一事实中;它同时也是有文本基础的事实,《老子》...
30
注释与文本的结合
王弼《老子》以81章本流传下来。第31和66章无注。据宋代的记载,王弼认为第31章是伪造的。而对于第66章,除了文本中没有多义性(这似乎使王弼式的注释显得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