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与传世文本

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与传世文本

传世《老子微旨略例》是全篇还是部分?张君房《云笈七签》中的长段引文完整地出现在《道藏》的《旨略》文本中。没有任何已知的引文在传世本《旨略》之外。通过在未到一行终止的地方结束篇中的某一行,《道藏》本在形式上分为两部分。王维诚由此推断《道藏》本为两卷。上面引用过的一则宋代资料提到这一文本被分为18章,这些章共同构成一卷;王弼《周易略例》也细分为章;王弼《老子》本也是如此。然而,文本中没有在郭店和马王堆的《老子》抄本以及西汉的《系辞》抄本中的那种句点。 (19) 《周易略例》可以为分析《老子微旨略例》的结构提供一个模式。《周易略例》中每章平均约400字,而且都有各自的标题。要发现该文本是否以及在何处被细分为章,链体风格的结构可能会有些助益,因为它通过一个a/b对到另一a/b对转变来标记一个片断或选段的结束,而终止点常常是由一个以语气词“夫”为标记的一般性原则陈述来标明的。

第一个这样的终止点出现在句1.51,给出的选段为393字。第二段处理的是认识论的问题和问题意识;它结束于句2.69,不是基于一个单个的a/b对。此段有634字。2.33~2.42可能是一个插入成分。句2.69后面的“又”,意思不是作为一个附加论辩的“而且”,而是标志着出自同一原文的进一步引文的开始,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这一选段好像结束于句3.10,有162字。第二部分的第一选段在可见的分段标志之后到句4.26之间,有282个字,也像第一个选段那样以同一a/b对为基础。第五段有162个字,通过呼应第二段的名/称讨论重复了平行关系。第六段和最后一段有943字,包括一个完整的短论。它主要是对《老子》第19章首句的分析。它论辩的锋芒指向一种对《老子》的化约式解读: 将《老子》读作是在倡导对所有文化价值的摒弃,这种解读在班固《汉书》中对道家的介绍中可以找到直接的参证。 (20)

许多在《老子注》得到广泛讨论的主题(特别是关于有无之间关系的更为严格的哲学探讨)在《老子微旨略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对《老子微旨略例》的现存要素中《老子》引文的检讨令人不得要领。《老子微旨略例》引及了《老子》的28个分章,但只有少量段落得到了深入的分析。《老子微旨略例》依赖于整篇《老子》同时呈现在读者头脑中这一假设;它任意地援引《老子》各部分的材料,并将其插入自己的论辩和结构格栅中。即使容许较宽的错误边界,我们仍只能假定现存的六章本远远少于十八章本,因此《道藏》本《老子微旨略例》最好被读作一系列精致的选段和片断。《云笈七签》本与《道藏》本的对比表明,在这样的删节中,论辩的次序基本上得到了维持。传世本《老子微旨略例》的开头,似乎就是原文本实际的开头。而最后一部分对《老子》宗旨的总结性陈述,使之成为整篇的总结性分章的上佳候选者。如果这两个假设成立的话,《老子微旨略例》的整体结构就与《周易略例》有很大的不同。《周易略例》后面各章着眼于《周易》分析的特殊问题,而没有在与开头的各章同样抽象的层面上展开。因此,我们不能期待《周易略例》的结尾有总结性陈述。

《老子微旨略例》在道教藏书中的传承也许可以解释文本中对道家的批评的缺失。这个传本的质量是相当高的。现有的两个节本只有少量的歧异,实际上无需编辑工作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