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微旨略例》看《老子》的结构
《老子微旨略例》从《老子》本身提炼出了解读这一文本的适当的策略。《老子》用大量标记警告读者: 它的语言是不可靠和暂时性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对不能命名道的反思外,文本不断地重复“是谓”这样的表达,为文本注入了暂时性的、不可靠的品质。《老子》中的各种主题关注的都是同一问题。因此,各个段落也必须在其他企图表达同一思想的段落的语境中来解读,而且必须从它们指向的点来解读,而不是依据它们表面的措辞。这为一种内聚的而非发散的解读策略提供了理由。正如在对王弼的注释技巧的研究中试图表明的那样,《老子微旨略例》为《老子注》建立了理论的根基。 (33) 除了对《老子》的写作策略的描述外,王弼进而以他自己的语言明确展开了他在《老子》中看到的核心观念,并在一段插入性的文字中(6.2以下)对这些核心观念如何转译为一个致力于终止天下的混乱和冲突的统治者有哲学引导的政治实践进行了阐发。
王弼是在《老子》的地位只有《周易》可以匹敌的思想环境中写作的。在曹魏的思想界,《老子》不是道家的教本,而是共同的哲学遗产的部分;它是所有思想者的一份挑战,无论他有怎样特殊的学养。《老子微旨略例》由此进入了与其他解读的真实的竞辩中;它不是因为这些解读的信条而斥责它们,而是因为它们在解读《老子》时误导性的方法论。它们依附于表面的文本,依附于个别的论述甚或语词,而非去辨识整个文本的哲学核心;从而将《老子》化约为对某个特殊的学派的倡导。在界定《老子》的“核心”之前,《老子微旨略例》2.43写道:“然则,《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接下来,在2.45以下进一步呈示方法上误导的各家已经败坏了这一文本。远超出《老子》本身的论述之外,王弼进而依据语言哲学以明确的哲学语言阐发了《老子》的实践的意涵(2.20和5.14)。
第三点呈现于《老子微旨略例》。王弼本人的哲学建构以其基本的二元格栅将自身阐述为《老子》隐含意义的系统化。因此,在王弼的心目中,老子是作为一个有着秩序完好的范畴系统的哲学家,但由于它们不是他的哲学关注的焦点,它们没有得到充分的阐发。尽管在许多场合,王弼可以以《老子》本身的二元构造为基础,但仍有许多其他的例子,从明确的论述看,《老子》只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半。王弼在这种情况下就直接在严格的链体结构的相似中补足缺省的部分。同样,在许多情况下,这看上去并不是过度的强加;一般性的二元架构消除了文段中的问题(如《老子》第1章首句),随之而来的是也许可以更好利用的文本中的重要且丰饶的不规则的缺失。正如在注释中解释的那样,在这一过程中,王弼通过对文本及各段落的枝节的完全掌控来运作。在《老子微旨略例》中,没有任何一个单个段落的解读与《老子注》中的解读不同。
由此,《老子微旨略例》就整合了三种不同的分析立场。在发展出一种基于文本本身的指引的解读策略这一点上,它是文字学的。在将自身插入一项哲学的事业——《老子》当中这一点上,它是哲学的;但它从对《老子》的洞见的细致解读中发展出了它自身的系统化的哲学论述。在从前两种立场中发展出一种有哲学指导的政治科学这一点上,它是政治性的;这一政治科学探讨了在一种等级社会中社会和政治行为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