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 加
在建立了由王弼《老子》本、傅范“古本”和较远的马王堆本构成的文本族的较高程度的内在一致性以后,我们下面将处理王弼《老子》本被窜改的方向。范应元看到的原本中有25处明显优于通行本王弼《老子》,其中有不下22处是依河上公本改窜的。 (51) 可以举些例子。
虚词
《老子》19.1
王弼《老子》通行本: 此三者 以为文 不足
河上公本: 此三者 以为文 不足
王弼注: 此三者 以为文而未足
傅奕古本: 此三者 以为文而未足也
范应元古本: 此三者 以为文 不足也
郭店甲本: 此三言 以为 不足
马王堆甲本: 此三者也 以为文 未足
马王堆乙本: 此三者也 以为文 未足
想尔本: 此三者 为文 未足
裴(267—300年): 以为文 未足 (52)
由此可知,王弼《老子》本一定将此句读为“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与傅奕古本一致;在“未”字上,与马王堆抄本一致。通行本显然是依河上公本改窜的。
《老子》48.1
王弼《老子》通行本: 为学 日益
河上公本: 为学 日益
严遵本: 为学 日益
王弼《老子》20.1注: 为学者日益
傅范古本: 为学者日益
马王堆乙本: 为学者日益
郭店乙本: 学者日益
王弼本此句一定读作“为学者日益”,与傅范古本和马王堆甲乙本一致,而与河上公本和严遵本(以及这里没有引证的想尔本)不同。
语汇
《老子》1.2
王弼《老子》通行本: 无名 天地之始
河上公本: 无名 天地之始
想尔本: 无名 天地 始
傅范古本: 无名 天地之始
王弼注: 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马王堆甲乙本: 无名 万物之始也
《史记》127.3220 无名者 万物之始也
王弼《老子》本这句一定读作“无名万物之始”,这种读法有王弼注、马王堆甲乙本和《史记》引文的支持。王弼《老子》通行本的读法出自河上公本,这种读法与索本、甚至傅范古本相合。
《老子》2.4
王弼《老子》通行本: 万物作焉而不辞
河上公本: 万物作焉而不辞
王弼《老子》17.1注: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傅奕古本: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范应元古本: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郭店甲本: 万物作 而弗 始
马王堆乙本: 万物昔 而弗 始
王弼《老子》本此句一定读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这在意义上就带来了与通行本的实质差别。然而,与整个文本族不同的是,王弼《老子》本有“焉”字。
《老子》20.1
王弼《老子》通行本: 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
河上公本: 善之与恶 相去何若
王弼注: 美 恶 相去何若
傅奕古本: 美之与恶 相去何若
范应元古本: 善之与恶 相去何若
想尔本: 美之与恶 相去何若
马王堆甲乙本: 美 与恶其相去何若
郭店乙本: 美 与恶 相去何若
王弼《老子》本此句一定读作“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这种读法有傅奕古本、马王堆甲乙本和郭店乙本的支持。他的注释决定了傅奕和范应元本之间的选择。
《老子》35.3
王弼《老子》通行本: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河上公本: 道之出口 淡兮其无味
王弼《老子》23.1注: 道之出言 淡兮其无味也
傅范古本: 道之出言 淡兮其无味
郭店丙本: 故道□□□ 淡呵其无味也
马王堆甲乙本: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想尔本: 道之出言 无味
索本: 道之出言 无味
王弼《老子》本此句应读作“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其中的“言”字不仅有王弼注、郭店丙本、傅奕古本、马王堆本的支持,而且也有想尔本的印证。王弼《老子》通行本的文句完全出自河上公本。
《老子》69.2
王弼《老子》通行本: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 几丧吾宝
河上公本: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 几丧吾宝
索本: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 几丧吾宝
王弼注: 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故曰几亡吾宝
傅奕古本: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 则几亡吾宝
范应元古本: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 则几亡吾宝
马王堆甲本: 祸莫于于无适无适 斤亡吾葆矣
马王堆乙本: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 近亡吾矣
王弼《老子》本此句应读作“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则几亡吾宝”,这种读法有王弼注、傅奕古本、马王堆本的支持(将甲本中“适”算成“敌”)。含义上的变化是巨大的。
词序
《老子》13.6和13.7
王弼《老子》通行本: 若可 寄 天下…… 若可 托 天下
河上公本: 若可以寄于 天下…… 若可以托于天下
《文子》引文: 若可以寄 天下…… 所以托 天下 (53)
王弼注: 可以托 天下…… 可以寄 天下
傅范古本: 则可以托 天下矣…… 则可以寄 天下矣
郭店乙本: 若可以厇 天下矣…… 若可以迲 天下矣
马王堆甲本: 若可以 天下矣…… 女可以寄 天下
马王堆乙本: 若可以橐 天下□…… 女可以寄 天下矣
《庄子》引文: 则可以托 天下…… 则可以寄 天下
《淮南子》引文: 焉可以托 天下…… 焉可以寄 天下
王弼《老子》本应读作“则可以托天下……则可以寄天下”。王弼《老子》通行本的词序是河上公本的词序,但王弼注仍保留了原本的次序。注释中的“可以”可以看作对“可”的解释,但“以”字本文中的存在有如此众多的早期文本的支持,我们只能将“可以”当做王弼《老子》本的读法。至于“则”字,王弼的注释是:“如此乃可以……”,其中的“乃”只能被读作一种逻辑次序的解释,迫使我们接受这个有某些早期文本支持的“则”字。
《老子》69.1
王弼《老子》通行本: 扔无敌执无兵
河上公本: 仍无敌执无兵
索本: 仍无敌执无兵
王弼注: 执无兵扔无敌
严遵本: 执无兵仍无敌
傅奕古本: 执无兵仍无敌
马王堆甲乙本: 执无兵乃无敌
陆德明: 扔
王弼《老子》本此句应读作“执无兵扔无敌”,在通行本中已经被河上公本的读法替代了。通行本的读法在除范应元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早期抄本中都是独特的。
与实质性的意义变化有关的字词的删减
《老子》20.15
王弼《老子》通行本: 我独 异于人
河上公本: 我独 异于人
王弼注: 我独欲异于人
想尔本: 我 欲异于人
傅范古本: 吾独欲异于人
马王堆本: 吾欲独异于人
王弼《老子》本此句应读作“我独欲异于人”,在通行本中同样被河上公本的读法替代。“欲”字的删减暗示了“老子” (即文本中说“吾”的人)身份的实质变化。与这一文本族的其他文本不同,这里必须保留“我”而非“吾”,因为王弼注中就是这样引证的。
《老子》34.3
王弼《老子》通行本: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河上公本: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故可名为大矣
王弼注: 万物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 可名于大矣
想尔本: 万物归之 不为主 可名于大
傅奕古本: 万物归之而不知主 可名于大矣
范应元古本: 万物归之而不知主 可名为大矣
马王堆甲本: 万物归焉□□知主 可名于大
马王堆乙本: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命于大
王弼《老子》本应读作“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通行本主要是河上公本的读法。“知”字被“为”字代替是一种根本性的哲学变化,同时改变了句子的主语。在河上公本中,主语是“不为主”的某个“他”;而在王弼《老子》本中,万类仍是主语,它们都将自己托付给某个“他”,但却不知道谁或什么是它们的宗主。此句成为王弼对玄的解释的基石,存在(Being)作为万物的始基,不可见也不可名。
《老子》39.2
王弼《老子》通行本: 其致之
河上公本: 其致之
王弼注: 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贞
严遵本: 其致之
傅范古本: 其致之一也
马王堆甲本: 其至之 也
马王堆乙本: 其至 也
王弼《老子》本此句应读作“其致之一也”,他的注释只与傅范古本相应。
《老子》47.1
王弼《老子》通行本: 不出 户 知天下不闚 牖 见天道
河上公本: 不出 户 以知天下不闚 牖 以见天道
王弼注: 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
《韩非子》: 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
《淮南子》: 不出 户 以知天下不窥 牖 以见天道
严遵本: 不出 户 知天下不窥 牖 见天道
傅奕古本: 不出 户可以知天下不窥 牖可以知天道
范应元古本: 不出 户可以知天下不窥 牖可以见天道
马王堆甲乙本: 不出于户 以知天下不规于牖 以知天道
陆德明: 窥
王弼《老子》本此句应读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不窥牖可以知天道”,通行本用的是河上公本的读法。然而,河上公和严遵本的“见”字似乎是一种古老的异文,这一点有《淮南子》中的引文及范应元本的支持。
这些例子表明河上公本的要素叠加在王弼《老子》本原本之上形成了王弼《老子》通行本。王弼《老子》本非常接近傅范古本,在很多场合下有马王堆本或早期引文、有时有想尔本的支持。我建议从总体上放弃以王弼《老子》通行本为底本重构王弼《老子》本的做法,而是代之以以傅范古本为核心、以马王堆本为外缘文本的一种合并本。傅范古本之间存在差异的地方将在可用的内部或外部证据(在缺乏内部证据的情况下)的基础上来处理。在后一种情况下,选中的读法应在马王堆本中有根据。只有在有明确证据证明王弼《老子》本的读法与同一文本族中的所有其他成员都不同的情况下,才可以背离这一规则。《老子》21.6可以作为例子。
《老子》21.6
王弼《老子》通行本: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河上公本: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王弼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54)
王弼《老子旨略》: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想尔本: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傅范古本: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马王堆甲乙本: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尽管傅范古本及马王堆本的读法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但王弼《老子》本这句一定读作“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因为有他自己的引文的确证。没有意识到王弼在其他地方的引文的支持,岛邦男选择了文本族的读法。偶尔也有王弼注中的文句顺应被改窜了的本文的情况。
《老子》70.2
王弼《老子》通行本: 言有宗事有君
河上公本: 言有宗事有君
索本: 言有宗事有君
严遵本: 言有宗事有君
马王堆乙本: 言又宗事又君
马王堆甲本: 言有君事有宗
王弼注: 宗万物之宗君万物之主
傅范古本: 言有宗事有主
王弼注中的第二个分句开头的“君”应该换成“主”,才能让“君万物之主”与“宗万物之宗”的结构平行,该分句中“宗”重复了两次。他的文本是“主”而非“君”不仅有傅范古本的支持,还有《老子旨略》中一个意译了这一段话的陈述的支持:“言不远宗,事不失主”。 (55)
一个经常被引用来断定《老子》的学派归属的段落,显示了重构王弼《老子》本的某些困难。
《老子》57.3、4
王弼《老子》通行本: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河上公本: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法物滋彰
《淮南子》: 法令滋彰
《史记》: 法令滋彰
严遵本: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文子》: 民多智能 奇物滋起法令滋章
傅范古本: 民多智慧而事滋起法令滋章
郭店甲本: 人多智 天勿慈
法勿慈章
马王堆甲本: 人多知 而何物茲□□□□□
马王堆乙本: □□□□□□□□□□物茲章
王弼注: 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
《老子旨略》: 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
“法令”这一《淮南子》、《史记》、《文子》和严遵本给出的文本所共享的读法,直接抨击了法家。马王堆本出自法家的背景,因此没有传承这一版本,但郭店本有“法勿[物]”的读法。王弼批判曹魏的法家。然而,如果王弼的文本中有“法令”一词,他为什么要错过抨击以法律运作国家的观念的机会呢?然而,他干脆没有注释这个词。上引《老子旨略》中的陈述是他的文本一定与“华”有关的证据,而“法物”(奢华的事物)在这儿显然更合适。因此,王弼的文本跟郭店甲本和马王堆本的读法一样,是“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物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