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结  论

链体结构以一个二元的修辞部分开头。这一修辞部分沿着并置的互补性对立面(如天和地、货和名、赏和罚、阴和阳等)展开,通过有关它们的陈述的对偶指出它们相似的结构,并且达到一般性的结论。虽然它主要用在短篇的、高度风格化的片断(如书或章节的开头、序文等)中,但它在《老子》近一半的分章中的出现,使得它在3世纪中叶发展为形上学论述的一种风格模式。

更早的注释(如《韩非子》“解老”和“喻老”以及严遵《老子指归》的残存部分)并没有给出足够的信息,从而容许我们评估他们对《老子》链体部分的解读。然而,考虑到在大部分作品中这一风格的要素的普遍盛行,他们很可能是在知道其中有链体结构这一领会下进行读解的。然而,随着西汉关于语言能否处理万物的“所以然”的讨论的复兴,《老子》中的这一风格特征被视为众多丰富语言在处理极为复杂的结构(如宇宙秩序)和极为简单的结构(如存在)时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周易》和《论语》被视为这一路向上的更进一步的尝试。在一种质的转变中,玄学家将链体风格的运用从短章和片断移向整篇文章的写作。这似乎预设了对这一风格规则的有效理解,这一理解也引导了对《老子》中无从捉摸的部分的读解策略。

尽管王弼非常强调《老子》之文的复杂性,而且这一强调是在大量的链体文段中做出的,但无论是在3世纪的作品还是在六朝后期的文学理论中我都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这一风格的明确论述。明确的相关讨论的缺席也许是有关链体风格的有效知识(在宋代的注者那里仍可看到)消失的原因之一,这一消失使得现代学者将这些相当文学性的、论述凝练、首尾一贯的文本约减为一堆毫无关联的格言——从汉代以来由不知所云的偶然的“故”关联起来。链体风格在3世纪向长篇文章的转移必定基于对其规则的积极且明确的理解。在这一时期的现存文献中,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结构性分析,即《周易略例》和《老子微旨略例》显然是这一风格最长而且也最为精致的范例,而且,在我看来,它们也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述。

尽管链体风格有在寻求万物存在的“必然”特征时的优点和便利,王弼作品中的段落也揭示出由链体结构的二分性安排带来的局限也可能阻碍其论述的展开,产生一些怪异的结构。 (52)

对链体风格规则的理解除了有在某个文本内建立结构性关联和等级并减少文本的混淆这些实际的优点外,它还开启了包含在文本中的一种重要的、但未形诸言辞的哲学和论述资源。正像《周易》的卦象那样,这些结构成为有待实现的一种沉默的文本。它们设置了文字在其中运作的框架,并引领读者的阅读策略。

在《老子微旨略例》中,王弼明确处理了《老子》论述风格的哲学基础以及其他注者的对这一风格的误解。然而,其中没有找到有关链体风格的明确言论。从何晏(比王弼年长很多)作品的少量残篇中链体风格要素的出现看,我们可以设想使用链体风格的风尚在王弼之前已经涌现,我们还可以设想这一风尚基于对链体风格作为《老子》的许多核心部分的基本组织形式的理解,而且在从事仿效这一文本的实践。并非王弼作为注者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文体特征,情况似乎是在他的同辈中有关于文本中的链体结构的共同理解。有些地方王弼感到有必要明确标记出隐蔽的段落或我们上面引证的大段平行式阶梯结构的个案中的链体关系,这似乎表明其他人没能把握其中的结构。

这样,我们将总结出三个论点,其中的每一个都有独立的效用: 

1. 王弼及3世纪其他的早期玄学家已将《老子》中的相当一部分章节理解为是以链体风格写成的。对于他们对《老子》读解的任何研究都将不得不以他们的这一理解为基础。

2. 在对这一特征的哲学潜能的仿效中,他们以这一模式锤炼他们自己的作品。王弼以这种方式写出了这一文体中最洗练同时也是现存最长的文章。

3. 对《老子》文本结构的细致考察揭示出玄学家中关于《老子》中公开的或隐蔽的链体风格的运用的共识是以对这一文本的相当合理的读解为基础的。他们对语言在处理终极道理时的能力的共同兴趣促使他们关注《老子》和《周易》这类文本中使用的表达方法。这样的关注没有在想尔注中发现,由于根本路向不同,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老子》的修辞手段。王弼的读解策略的活力不仅在《老子》本身的许多章节中得到了支持,而且也由大量的其他早期文本中相似结构的出现证实。换言之,他们的解读策略超越了读解《老子》的特定的旨趣而具有了学术洞见的价值。

包含翻译和文本分析在内的文化传输将不得不使编码于链体结构中的沉默的文本明晰起来。

(1) “链体风格”一词是为翻译“Interlocking Parallel Style”这一本书中的专用术语构造的词汇。“链体”与我们熟悉的“骈体”有相同之处,但“骈体”风格往往只强调对偶句子间横向的对称关系,而“链体”风格则在横向的对称关系之外,要求关键语汇或思想要素的纵向连续性。在Wagner教授对王弼《老子注》及《老子微旨略例》的研究中,对文体结构的关注是值得注意的。在他看来,王弼行文中常常出现的“链体风格”,并不仅仅是一种文人式写作惯习,如六朝时期盛行的骈体文风,而是出于一种思想表达的需要。所谓“链体”,即两个思想要素平行交错地展开。这一概念,对于理解本书中的注释技艺的分析、思想的探讨及文本结构的转写都至为关键。

(2) 本章的一个缩节版本已经以“链体风格:《老子》与王弼”为题发表于Etudes Asiatiques34.1(1980):18—58。在这里,我要感谢编者们允许我一字不改地使用它的各个部分。关于王弼的哲学,参见本书第三编。

(3) 王弼,《老子微旨略例》。

(4) 赵岐,“《孟子》题辞”,《孟子注疏》,页5。

(5) Gustave Schlegel,La loi du parallelisme en style chinois,demonstree par la preface du si⁃yu⁃ji,la traduction de cette preface par feu Stanislaus Julien defendue contre la nouvelle traduction du Pere A. Gueluy.

(6) Schlegel在一篇文章中首先系统阐述了这一规则,参见“Le stele funeraire du Teghin Giogh et ses copistes et traducteurs chinois,russes et allemands”,Journal de la Societe Finno⁃Ougrienne 8(1892):30;他在La loi du parallelisme一书中提到了这篇文章,页1。我已将它译为英文。

(7) 关于有着研究的近期综述,参见尹恭弘,《骈文》;姜书阁,《骈文史论》。

(8) 尹恭弘,《骈文》,页57。

(9) 姜书阁,《骈文史论》,页49,313。

(10)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1998年。

(11) 根据通行本的序号,郭店《老子》甲本的章序是19,66,46,30,64(部分),37,63,2,32,25,5(部分),16,64(部分),56,57,55,44,40;郭店《老子》乙本的章序是9,59,48,20,13,41,52,45,54;《老子》丙本是17,18,35,31,64(部分)。

(1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另外一种只有转写后的文本的版本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13) 帛书《老子》甲本的章序是38,39,41,40,42,43,44,45—46,80,81,67—79,1—21,24,22,23,25—37;帛书《老子》乙本的章序是38,39,41,40,42等等,与甲本一样。据载,严遵对各章的顺序做了略微不同的安排。然而,这一安排不在于将各章分解开来,而是将其中的一些合并,从而达到一个可以根据阴阳学说阐释的较少的章数。

(14) 在Tao Te Ching的第14页,刘殿爵写道:“在我看来,《老子》不仅是一个选集,而且它的各个分章也是由更短的段落构成的,这些段落间最多只有极细碎的关联。”在第15页,他又写道:“既然我们不能在思想上期待更高的一致性,那么,最合理的叙述《老子》的方法就是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核心概念,尽可能地去叙述它们,但要在它们无法协调时指出其中的不一致。”L. Hurvitz,“A Recent Japanese Study of Lao⁃tzu:Kimura Eiichi's木村英一Roshi no shinkenkyu老子の新研究”,Monumenta Serica 20(1961):311—67,他在页327给出了木村英一的解读的翻译。另见木村英一,“A New Study of Lao⁃tzu”,Philosophical Studies of Japan,1:93f.。

(15) 参见刘殿爵译,Tao Te Ching;Robert G. Henricks,Lao⁃tzu Te⁃Tao Ching。

(16) 刘殿爵,Tao Te Ching,页14。

(17) 同上书,页51。

(18) Arthur Waley,The Way and Its Power,页129。

(19) Robert G. Henricks,“Examining the Chapter Divisions in the Lao⁃tzu”,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45.3(1982):501—524。

(20) 参见我对王弼的《老子》本及注释的批评性版本和翻译。详细的训诂证据和讨论可以在那里找到。

(21) 仅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中相对于傅奕“古本”的颠倒之处就不下9处:《老子》56章3—6,61章3,66章(“处之上……与处之前”),80章4,81章2f.,14章4,15章3,28章2—4,31章(“非君子不器”/“不祥之器”);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被看作是常常发生的。

(22) 刘殿爵,Tao Te Ching,页101。

(23) 刘殿爵用的是通行的所谓《老子》王弼本,其中的句1没有“古之”这两个字。

(24) A. Waley,The Way and Its Power,页227。

(25) L. Hurvitz,“A New Study”,页359。木村英一,Roshi no kenkyu,页489。

(26) A. Waley,The Way and Its Power,页197。

(27) 刘殿爵、陈荣捷和木材英一都没有将句1,2与句3区分开来。刘殿爵,Tao Te Ching,页105;陈荣捷,A Source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页161;L. Hurvitz译木村英一,“A New Study”,页348。

(28) 其他译者如刘殿爵、陈荣捷和木村英一的做法与此相同。

(29) 在《老子》15.4中,王弼正确地指出“孰能”是“言其难也”;这意味着它应该被译为“谁能够做到……”,预期中答案是“没人”或“几乎没人”。在《老子》23.2中,问题“孰能为此”,问的是谁能产生“飘风”“骤雨”。答案自然是天地,而且它也的确被添加在了正文里。这个问题应该被译为:“那么,是谁导致了它们呢?自然是天地。”在《老子》58.3中,王弼正确地将“孰知其极”注解为:这是指认识这一“终极”的不可能性(就像不可能“根据形式”或名称来把握它一样)。翻译应该是:“究竟有谁能认识‘终极’呢?”(答案是:没人能)。在《老子》73.4中,王弼将“孰知其故”解读为一个隐含了“只有圣人”这个答案的问题。与《老子》44的情况一样,这个问题后面紧跟着“是以”。如要答案不是像王弼所说的那样在问题中已经暗示出来,那么这个“是以”将完全不知所云。《老子》74.1的“孰敢”显然暗含了答案“没人敢”。在《老子》77.2中,问题“孰能损有余以奉不足于天下者”紧跟着一个明确的答案:“其惟道者乎!”这些是《老子》中的“孰”的所有典型例证。

(30)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2:16a(页46上)。

(31) 参见《战国策逐字索引》,461.227.8:“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韩诗外传逐字索引》,1.13.3.19:“为能胜理而无爱名”;Hightower,Han shi wai chuan:Han Ying's Illustrations of the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s of Songs,23,译为“只有能超逾自己欲望的人才能不爱浮名”。另见《三国志》,1412:“存身爱名”。

(32) 参见“王弼的本体论”。参见本书第三编。

(33) L. Hurvitz,“A New Study”,页330。

(34) 参见王弼《老子微旨略例》,楼宇烈,《王弼集校释》,页196。

(35) 《老子》第2,28,41以及其他包含押韵部分的分章。参见B. Karlgren,The Poetical Parts in Lao⁃tsi。

(36) 参见本书第三编第二章“王弼的本体论”。

(37) 《管子·内业》,270。

(38) 关于另外的英译本,参见Rickett,Kuan⁃tzu,页161。

(39) 参见S. Couvreur,Mmoires sur les biensances et les crmonies(Leiden:Brill,1930),卷Ⅱ,1:55。

(40) 参见S. Couvreur,Mmoires sur les biensances et les crmonies(Leiden:Brill,1930),卷Ⅱ,2:428。

(41) 参见S. Couvreur,Mmoires sur les biensances et les crmonies(Leiden:Brill,1930),卷Ⅱ,2:518。

(42) 参见S. Couvreur,Mmoires sur les biensances et les crmonies(Leiden:Brill,1930),卷Ⅰ,2:514。

(43) 孙希旦,《礼记集解》,605。

(44)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1:1。

(45)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1:111。

(46) 《墨子引得》,1。

(47) 《孝经》,2:2560a。

(48) 《周易引得》,《系辞上》1。

(49) 另见我已经发表的这一文本的译文,“Wang Bi:The Structure of the Laozi's Pointers”,T'oung Pao 72(1986):92—129。

(50) 王弼,《老子微旨略例》,楼宇烈,《王弼集校释》。

(51) 关于释道安,参见他的《人本欲生经序》,此篇序文完全由链体风格写成。其中的一段在我的博士论文“Die Fragen Hui⁃yuan's an Kumarajiva”(Munich 1969,页196)中有相应的翻译。关于释慧远,参见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Ⅱ.86,第12行。这一段在我的博士论文的第187页有译文。

(52) 参见王弼,《老子微旨略例》197,在那里王弼将“名”与“称”分列在一系列平行的句子中间。然而,它们并不是真正平行的,而且他还进一步将“称”细分为另一个子对。参见拙译,“Wang Bi:The Structure of the Laozi's Pointers”,页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