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微旨略例》的真实性

《老子微旨略例》的真实性

1951年,王维诚教授考辨出《道藏》里匿名的《老子微旨例略》就是王弼关于《老子》的论文(部分或全篇)。 (6) 关于这一论文的目录学记载始于何劭(236—300年),他说:“弼注《老子》,为之《旨略》” (7) ;刘勰(465—522年)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这一文本,将其看作“论”这种文体的杰出范例 (8) ;同一世纪的王僧虔因他的儿子在没有参阅王弼最重要的《旨略》的情况下就匆匆浏览《老子》而惩罚他 (9) ;最后,唐宋书家提到了一卷或两卷的版本 (10) ,其中的一卷本又细分为18章 (11) 。此文的标题有细微的不同;唐代的两卷本题为《老子指略例》。出自此文的长段匿名引文出现在张君房《云笈七签》的首卷,《云笈七签》于1019年呈交御览。 (12) 与《云笈七签》中的许多其他例子一样,这一引文没有提到作者,只有《老君指归略例》的标题,与王弼的《周易略例》其似。这段引文有1350字,除了少量异文外,这些文字全都可以在有2552字的《道藏》本中找到。我认为原来的文本标题是《老子微旨略例》。之所以是“略例”而非“例略”,是以《周易略例》的对应及刘勰“二略例”的提法为根据的。

王维诚还发现了直接将传世本与王弼关联起来的唯一一条引文。张湛《列子注》中有一条王弼的引文: 

王弼曰: 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若温也则不能凉,若宫也则不能商。

在《道藏》本中,这一段中的两句话的次序是颠倒的。 (13) 在王弼现存的文集中,没有其他与这一文本相合的段落。

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在王弼的注释之上的《老子》本不是王弼《老子》本的原本;关于王弼《老子》本的信息可以从他的注释中辑取出来,它们常常与通行本王弼《老子》相背。王弼《老子》原本属于由傅奕和范应元的两种古本构成的文本族,马王堆甲乙本与该文本族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14) 如果可以证明《老子微旨略例》中所用的《老子》文本与这一文本族中的王弼《老子》本的具体特征相应,那么,我们将得到《老子微旨略例》的真实性的更有力的证据。

《老子微旨略例》中有大量出自《老子》的直接引文,其中绝大多数在各个文本族之间都并无争议。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有争议的。

● 《老子微旨略例》在第6章开头用“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来刻画“《老子》之书”。这句话指涉的显然是《老子》70.2。关键是“主”字。在《老子》49.5注中,王弼在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时,重复了这一句的第二部分。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老子微旨略例》和王弼《老子注》都以一种将“事”与“主”关联在一起的《老子》文本为底本。事实上,只有傅范两种古本写作“事有主”而非河上公及其他传本(包括马王堆乙本)的“事有君”;而马王堆甲本则反转了“君”与“宗”的次序。由此可知,在这一句上,王弼《老子》本与傅范两种古本共享相同的特定读法,而《老子微旨略例》也是同样。

● 《老子微旨略例》云:“息淫在乎去华,不在兹(滋)章”。这指涉的是《老子》57.4。关键点在于“章”字。王弼《老子》本所属的文本族均写作“兹章”,而非其他文本族中的“滋彰”。同样,《老子微旨略例》与王弼《老子注》所用的《老子》本有着相同的特征。

● 《老子微旨略例》曰:“执古可以御今”。这指涉的是《老子》14.4。关键的要素是“可”,只在傅奕古本中有这个字;一般说来,傅奕古本是与王弼《老子注》所用的文本最为接近的。王弼《老子》14.5注中承续了这一主题:“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在对《老子》47.1的注释中,王弼又一次提及了这一《老子》的段落:“执古之道可以御今”。从这些段落看,王弼的《老子》本似乎将此句读作“执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而《老子微旨略例》也共有这一独特的文本特征。对此,也可以有反驳的意见。《老子》这句话后面跟着一句“以知古始”。王弼对此句的注释中同样包含一个“可”字: “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这句注文还出现在《老子》47.1注中。在《老子微旨略例》中,他也说“可以知古始”。傅奕古本在这里毫无帮助,因为与范应元本一样,它写作“能知古始”;而马王堆甲乙本均写作“以知古始”,这种写作得到了严遵本的支持。这里有三种可能: 其一,王弼《老子》本在此处也读作“可以”;迄今为止,还没有能证实这种可能的文本证据。其二,由于王弼经常将“以”译为“可以”(参见《老子》14.5注),可能他的《老子》本在前后两句中都是“以”字,而他以这种方式在注释中转译了它们,这就将我们考虑的这一段的重要性取消了。其三,王弼《老子》本在前一处作“可以”,而对于后一处,他在处理中将二者“平行化”了。由于王弼常常有这样平行化的做法,我更倾向于第三种可能。

● 两个《老子微旨略例》的段落呈示了一个冲突。《旨略》云:“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它指涉的是《老子》21.6。关键点在于两种文本传统之间的冲突: 一者读作“自古及今”,另一者读作“自今及古”。王弼《老子》21.6注有两种版本,《集注》(更古)本为“自今及古”,《永乐大典》本为“自古及今”。根据这两种版本,王弼直接写在“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这句《老子》引文之前。这些文字表明,他的文本实际上是“自古及今”。在此,《永乐大典》本更有说服力,它证明王弼的《老子》本读作“自古及今”。而这正是《老子微旨略例》提到的读法。

● 第二段关于“王侯”或“侯王”的次序。《老子微旨略例》曰:“明侯王孤寡之义”。这指的可能是《老子》39.4或《老子》42.1;在这两句里,《老子》都承续了侯王自称“孤”“寡”的观念。与王弼在《老子》42.1注中提到“王侯”一样,《老子微旨略例》为“王侯”而非“侯王”这一读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王弼《老子》本的不同地方两种读法都出现过,甚至对这一段,同一文本族中也有不同的文本传统。因为这个原因,我相信这一歧异在对论辩的支持上没多少分量。

● 最后一点: 《老子微旨略例》与王弼《老子注》共同提到《系辞》的一段话,而且共有同一特定写法。《老子微旨略例》写作:“夫途虽殊必同其归”,《老子》47.1注写作:“途虽殊而其归同”。《系辞》的通行版写作“塗”而非“途”。《老子注》和《老子微旨略例》中的写法一致。

王弼为《老子》创造了一种专门的分析类型,他还为之确定了一套新的术语。《老子微旨略例》系统地使用了这套术语。如“取于”或“取乎”(意为“X是用来描述Y的这个或那个特征”)对于王弼是独特的,它出现于《老子》1.5和25.5注,以及《老子微旨略例》中。 (15) 同样,“名”(即定义)和“称”(称谓)之间非常独特的区分也同时出现于《老子注》、《老子微旨略例》和《论语释疑》中。 (16) 《老子微旨略例》中的阐释与《老子注》之间紧密的平行关系在我们译注中有着详细的材料支持,而且已经被王维诚和严灵峰引证过了。

《老子微旨略例》与《老子注》还共享一套从中援引隐含的真理论述的经典。其中最突出的是《系辞》(以及《文言》)、《论语》和《老子》。而且,《老子微旨略例》是以王弼的个性风格——链体风格写成的。它是现存的以链体风格撰写的最长的严谨篇章。 (17)

最后,正如在译注中举证的那样,《老子微旨略例》与《老子注》之间的重叠是压倒性的。某些段落完全相同,其他的许多部分也紧密相联。二者的一般分析导向是一致的。对于王弼的作者身份,我看不出有任何可怀疑的。只有一个学者对《旨略》的真实性有所保留,但他并没有详细阐发。 (18) 我想,王维诚的辨识是相当可靠的。他已经校出了所有异文。我们这里的文本,基本上是以他的文本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