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时代的链体风格
在公元2、3世纪间,对于试图从章句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几代学者和哲学家而言,《老子》、《周易》和《论语》成为基础性的文本。关于语言能否处理哲学问题和圣人们(尤其是孔子本人)的洞见的讨论,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那些被设想为圣人撰写或经圣人编撰的文本中的用语方式上。扬雄率先在其著作中使用孔子的表达形式。他以这种方式模仿了《周易》的复杂结构、《老子》关于终极事物的话语,并以《论语》口语性的、常常深奥难懂的言说作为他的范式。
从王弼这一代直至4世纪,《老子》的一种突出的风格特征——链体风格成为哲学写作的标准形式。而在口语式的表达中,人们往往偏爱更接近《论语》的其他形式。
王弼的文章展示了远远比出自早期文本的短章更为系统化的链体风格。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老子》研究中几乎没有人关注这一风格特征;同样,对王弼、何晏或释道安及其他出自玄学传统的早期中国佛教徒的研究也是如此。由于王弼的相关篇章如《老子微旨略例》将以全译的方式发表在将单独出版的本计划的另一部分中,在此,我将只做一点简要的文献引证。 (49) 这一文本是完整展开的链体风格的一个范例,这一风格源出于《老子》,进而发展成甚至可以用于长篇文章的散文体。引号中的词句出自《老子》。这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1c夫
2a物之所以生 3b功之所以成
4c必
5a生乎无形 6b由乎无名
7a无形 8b无名
9c者,万物之宗也。
10a不温不凉 11b不宫不商
12b听之不可得而闻
13a视之不可得而彰
14a体之不可得而知 15b味之不可得而尝
16c故其
17a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 18b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
19c故能为品物之
20b宗
21a主
22c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50)
翻译:
1c这是普遍正确的:
2a 物之所以被创造 3b 成就之所以产生
4c必然是
5a [物]由“无特征者”造出 6b [成就]以“无名者”为基础。
7a 无特征者 和 8b 无名者
9c 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之祖”。
10a [作为无特征者],它不温 11b [作为无名者],它不[让声
不凉 音出自音符]宫和商
12b [即使]“倾听它”,仍然无法
听到
13a [即使]“注视它”,仍然无法看到
14a [即使]“摸索它”,仍然无法辨识
15b[即使]“品尝它”,仍然无法
得知它的滋味
16c 这就是为什么
17a “作为物”它“完全出于混沌”,
“作为象”它“没有形状” 18b作为“声”它“没有具体的音
调”,作为“味”它没有滋味。
19c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够成为
20b 原则和
21a 主宰
22c作为万物的所有[不同]范畴的原则和主宰,
它包容和弥满天地,没有任何东西不经由它
句5明确地承续了句2中的“生”,句6则通过“由”含蓄地与句3的“所以成”关联起来。由“无形”和“无名”,句7和句8(二者在语法上被整体为一个c型句)承续了对子5/6的关键词。这以一种规则的次序给出了两个串系——2/5/7和3/6/8。“温”和“凉”等属性属于“物”以及它们的“形”,而“宫”和“商”等乐声则与“名”的复合体有关——稍后承续在“听”、“味”等词中;它们将句10和11整合进这一织体。句8—11似乎构成了一个有四个平行句的系列,但实际上是与ab两个串系相联的。句12由“听”指向涉及“名”的串系b;句13由“视”指向涉及“形”的串系a;句14指上文提到的“形”不能被“体之”,句15通过《老子》第35章的参照可以确定是指“名”的。下面四个平行的句子组通过引证《老子》的文本来证明前面提出的论述,并表明自身是试图将《老子》中零散的内容系统化的“微旨”。这一组句子很独特,因为它不是单个句子间对偶而是对子与对子间对偶的。同样,句17中的“物”与下面的“象”都指“物”,而句18的两个部分都指“名”。最后一句,19—22,实际上是一个由来自两个串系中的要素提炼而成的单独的c型句。文本继续以同样的二分结构展开,其中没有非链体风格的部分。通过将整个对《老子》的分析插入链体风格的模式中,通过在这些议论中插入大量的《老子》原文,王弼将《老子》通常是简洁的陈述系统化了。
从王弼的《老子》注中引出的一段将表明: 同一风格模式既被用在他自己的写作也被用于澄清《老子》的文本结构。
《老子》3.1如下: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经我重构后的王弼注如下:
贤犹能也
尚者嘉之名也
贵者隆之称也
唯能是任尚也曷为
唯用是施贵之曷为
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下奔而竞效能相射
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
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无论对于这一章的《老子》本文还是王弼注,如果严格衡量,施莱格尔的骈体规则都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同样,其骈体风格是开放式的,而且,尽管平行的对子间只是共享一些共同的方面、而非众多其他片断的严整秩序,仍有足够明确的关联让我们将它视为链体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候选段落。翻译:
1a“贤”就像“能”。
“以累誉相加”是“激励”的一 2b “格外欣赏”是“褒奖”的
个术语 一种表达
3a对于一个只不过能完成这项[特定的]
委派[并无他长]的人,“以累誉相加”用
意何在呢? 4b 对于一种仅能用于此种“特
定”用途[别无它长]的东
西,为什么要“格外欣赏”呢?
5a如果给予贤人以累誉、显耀知名者的激励
超过了他们的职守,那些在下位的人将汲
汲于奔竞,以他们[自己]的能力与[那些被
荣崇的人]比较,相互赶超 6b 如果对物的欣赏超过了它
们的用途,贪者就会汲汲于追求
它们。他们将[像孔子在《论
语》17.10中所说的“小人”]
“穿窬探箧”,不顾[自己]的
生命来盗窃。
7c这就是为什么[本文说],如果有可能被欲求的
[物]不被[在上者]显摆出来,[百姓]的心就不
会受到任何扰乱!
除以链体风格写成以外,这一注释还指出了前三句的结构——否则它们可能被视为三个平行的句子。第三句后半句中从第一对中的“民”变为“民心”,这一细微的变化表明第三句可能有独立的地位;链体结构二分的基本模式使得它不可能是三个平行句,王弼注因此暗示第三句是前两者的总结——单立的c型句。《老子》这一段落翻译如下:
1a不以累誉加于贤者,来劝导
百姓不争竞 2b不格外欣赏那些难得的货物,
来劝导百姓不为盗
3c [总之],不显摆可能被欲求的
“物”,来诱导百姓的心不致陷
入混乱
在王弼的读解中,隐含的主角(这一策略正是对他说的)是治理者。
王弼及其注释中使用的链体风格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何晏也同样如此;结果增加了对他们的读解的困惑。考虑到正始时代的哲学家在此后数十年、甚至数世纪的巨大声望,3—5世纪散文、序言和注释的作者继续以这一风格作为他们写作的基本范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也包括释道安(312—385年)和释慧远这样的作者。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