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外的其他早期文本中的链体风格

《老子》以外的其他早期文本中的链体风格

链体风格在汉以前的中国文献中已经很常见了。我并不试图得到对这一模式的起源和传衍的定量的、历史的、地理的或语言学上的描述。这将需要对现存所有的经典文献进行分析,而且很可能并不会带来与努力相称的洞见。我将要证明的只是: 这一风格模式也存在于其他早期文本,而并不只在《老子》中。链体风格在文本中的出现开始于与《老子》约略同时的那些文献,这将给我的论点的合理性提供支持。

我将从《管子》、《礼记》、《韩非子》、《孝经》、《墨子》和《周易》中引用材料;它们绝不是代表性的,是偶然的阅读的产物而非系统查找的结果。然而,我希望链体风格的使用以及应用的形式最终能有助于文本的断代。

在《管子·内业》中有这样一段,我直接对它做了结构性的转写: 

1a一物能化谓之神       2b一事能变谓之智

3a化不易气           4b变不易智

5c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37)

这一段落是用显见的链体风格写成的: 在句1和句3中通过“化”、在句2和句4中通过“变”明确关联起来。对这一段可以这样翻译: 

1a那种能使其他存在者转    2b那种能使政事变得一致 

 为一致的东西我称其为“神”。      的东西我称其为“智”。

3a在这种转变中,[神]的生     4b在这一改变中,[智]的

 命之息不会改变。             知识不会改变。

5c只有固守于一的君子才能做到这些!

固守于一,而不使一失去,便能主宰

万事万物。 (38)

《礼记·乐记》这样写道:  (39)

1a礼节民心            2b乐和民声

3c政以行之

4c刑以防之

5c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矣

  6b乐者为同

7a礼者为异  8b同则相亲

9a异则相敬  10b乐胜则流

11a礼胜则离

12b合情

13a饰貌

14c者

  礼    乐

  之事也

这一段是以公开的链体风格写的。基于礼乐的二分结构贯穿了“乐记”全篇。

这一段的翻译如下: 

1a礼规范百姓的心,  2b乐谐和百姓的声音,

 3c政府的政策为的是施行(礼乐),

4c刑罚为的是防止百姓的(抱怨)。

5c当没有对礼乐刑政的悖逆时

王者之道就完备兴盛了。

  6b乐建立一致性。

7a礼建立差异性。  8b一致性引生亲和。

9a差异性带来敬畏。  10b乐过度就导致混淆。

11a礼过度就导致疏离。  12b使感情和洽并

13a区别外貌

14c正是礼乐所要达到的。  

这一段里出现了许多上面界定过的链体风格的要素,包括在句6以一个b句开始一个新的a/b对子的系列时出现的abba序列。这一模式在句5中混入了“杂质”,其中将礼乐与刑政一起说成是“四种方式”,尽管“政/刑”这一对子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讨论。

《礼记·中庸》有许多段落是以链体风格写的,比如:  (40)

1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2b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a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4b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c致

   中   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如下:

1a喜怒哀乐还没兴起[的状况]  2b它们兴起时仍受“中”的

 被称为“中”。   控制被称为“和”。

3a“中”是天下的根本。  4b“和”是天下万物共通的

 道路。

5c当“中”“和”已经达致,

天地将处于它们的正位,而

万物将在其中繁育。

其序列无需解释。5c中关于天/地和万物的两个句子是否应该以及能够与既存的串系相关联仍是明显的。

《礼记》有很多具有链体结构的段落,但没有c型句。可以假设这一屡经描述的链体模式属于同一种风格类型,但没有ababc结构所蕴涵的哲学内容。

有这样一个例子:  (41)

      1c子曰君子   

2a道人以言而  3b禁人以行

4c故

5a言必虑其所终而  6b行必稽其所敝

7c则民

8a谨于言而  9b慎于行

10c《诗》云

11a慎尔出话  12b敬尔威仪

13c《大雅》曰

14a穆穆文王  15b于缉熙敬止

翻译如下: 

1c孔子说: 君子

2a以言辞引导他人  3b以行控制他人

4c因此

5a说话时,他必须考虑  6b行动时,他必须发现他的

 他的言辞的后果   行动中没有价值的方面

7c其结果是,百姓

8a谨于言辞而  9b慎于行事

10c《诗经》说: 

11a说话时谨慎  12b行为仪表上庄敬

13c《大雅》说: 

14a敬穆庄重的文王  15b恒常不断地致力于完成

 他的责任

这一段落又引入了一种公开的和隐蔽的链体风格的混合体;对子2/3、5/6、8/9在都重复了关键词“言”和“行”这一点上是明显的,其序列是ababab。由于言和行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哲学以及政治诗学的一个恒常的主题,这一文本引用了两处以言行二者为基础的《诗经》文字来为这里的议论增添些经典性的润泽。然而,这些引文并没有明确使用上述关键词;引自《诗》的句子由“话”(显然指向上文的“言”)和“仪”(指上文的“行”)很容易建立起一致性。出自《大雅》的句子的前半句以“穆穆”指示一种与“言”和“话”的领域相关的德性,后半句似乎指向行为和行动。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cabcabcabcabc ab。

这一段可以为链体风格的起源提供某些线索;即使在《老子》中,c型句也常常明确包含a,b串系中的要素。我认为,在链体风格形成的第一阶段,最后的句子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总结的功能,而且逐渐发展为一个同时包含两个串系中要素的句子,直到最后从对偶系列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总结。在文本的织体中插入在用词上与此前的系列明显不同的引文,这可能代表了这一发展路向上的一个步骤。

《礼记》中还包含一些这样的段落: 在公开的链体结构中引出两个以上要素的讨论。如《礼运》篇中有一则关于“明”(或“则”)、“养”和“事”的明显的三重结构的材料,引文如下:  (42)

           故

  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

      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

故君

明人则有过

  养人则不足

    事人则失位

故百姓

则君以自治也

  养君以自安也

    事君以自显也

在第三组中,在预期中出现“明”的位置出现的却是“则”。有些注释则曾将这一“则”读作“明”字,另一些人如孙希旦(1736—1784年)所做的正相反,将前面的三个“明”读作“则”。 (43) 对于我们结构分析而言,指出这些注者在理解中以来自结构的信息衡度来自文本承接的信息的正确性就足够了。无论以哪种方式,这里都要做些改变。翻译如下: 

这就是为什么

治理者是那些别人向他提建议,而非

建议别人的人。或,

治理者是那些别人以他为模范,而非

将别人作为模范的人;

  治理者是那些由他人供养的人,而非

  供养他人的人。

    治理者是那些由他人服务的人,而非

    服务他人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治理者

给别人提建议(或以他人为模范)就会犯过错;

  供养他人,将不足以供养[所有人];

    服务他人,将失去其[作为治理者]的职位。

      这就是为什么百姓将

给治理者提供建议(或以治理者为模范)来治理自己;

  供养治理者来安定自身;

    服务治理者来使自身显扬。

《韩非子》是以一个链体结构的陈述开篇的: 

     1c臣闻     

2a不知而言不智  3b知而不言不忠

4c为人臣

5b不忠当死

6a言而不当亦当死

7c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译文: 

1c臣听说

1a不知道而有所言说是为不智; 2b知道而不说是为不忠。

4c作为臣子

  5b不忠应该论死;

6a说得不正确同样应当论死。

7c尽管这样,我愿意说出我听到的一切,

 请大王裁定我的罪过。 (44)

在此下的另一章里,有一个长的链体段落,论述了奖与惩的辩证关系。 (45)

《墨子》同样以一个链体段落开篇,论述了吸引贤人的两个主要策略。它认为:  (46)

1a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2b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

  3b非贤无急

4a非士无与虑国  5b缓贤

6a忘士

7c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从字数上看,这一链体结构并不很严格,而且它包含一个颠倒的序列,abba。字数上的不规则可以归因于文本的缺损。从关键词“贤”和“士”的重复上看,这一不完整的段落是以公开的链体结构写的。

翻译如下: 

1a如果进入一个邦国,

 [治理者]不保有士人,他  2b发现贤人而不急于[将他吸

 将使这个邦国灭亡   纳入朝廷],是在怠慢自己的

 君主

  3b拒绝贤者,而没有急切地努

   力去[招回他们]

4a拒绝士人,而没有与他

 们一起考虑国家的事

 [换言之]  5b慢待贤人

6a忽忘士人

7c而能使邦国安全——这还从没发生过!

《孝经》中,有几个未被译者意识到的链体段落。在郑玄注中的一处给出了有关《孝经》17中一组句子的关联的线索。 (47) 这一段是这样的: 

1c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2a进思尽忠  3b退思补过

4a将顺其美  5b匡救其恶

6c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 

1c孔子说: 在辅佐君主时,君子将

2a在升进[于朝廷]时,[只]考虑    3b退居于野时,[只]考虑

 如何竭尽自己的忠诚     如何弥补[他]的过错

[由于他]

4a依据[忠诚]之美努力    5b致力于补救[他的]过失

6c君主与他的臣属彼此亲和

在这一规则的隐蔽的链体段落中发现关联似乎并不困难,因为“恶”与“过”、“美”与“忠”显然有关联。郑玄进一步将句5的“恶”与句3的“过”直接连成一个独立的表达,这样来注解句5:“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

《周易》的《系辞传》是早期玄学的一个基本文献,其地位只有《老子》可以比拟。其首章有一个长的段落是以链体风格写成的: 

1a乾道成男  2b坤道成女

3a乾知大始  4b坤作成物

5a乾以易知  6b坤以简能

7a易则易知  8b简则易从

9a易知则有亲  10b易从则有功

11a有亲则可久  12b有功则可大

13a可久则贤人之德  14b可大则贤人之业

  15c

  易  简

  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48)

依据韩康伯的注释,试翻译如下: 

1a乾道成就男性  2b坤道成就女性

3a乾主掌最初的开始  4b坤主掌万物的成就

5a乾因其易而主宰  6b坤因其简而能[成就]

7a易则易于了解  8b简则易于遵照

9a易于了解则亲于[身]  10b易于遵照则有成就

11a亲于[身]则可以长久  12b有成就则可以广大周普

13a长久可见于贤人的德性  14b广大周普可见于贤人的事业

15c由于[贤人的]易简,

他可以把握天下万物的

所有[特]性。由此,

他成就他在其中[天地

等]的[卦象]的位置。

这里引用的例子以及一些注释只是对汉以前材料中的链体风格的一般示例。我认为,指出链体风格是早期汉语文本中一种常见的模式将是可靠的。上面粗略的分析似乎表明: 它是由链体文的“链式”结构中发展出来的,它的最后一个对子逐渐被用来承担一个一般性结论的功能。这一质的区别导致c型句从对偶句中形式性地分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