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王弼〈老子注〉研究》 (1) 是德国当代著名汉学家Rudolf G. Wagner教授的相关系列著作的翻译合集。依据原系列的次序,本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讨论的是王弼《老子注》的注释技艺及解释原则;第二编的内容是对王弼《老子》本、《老子注》及《老子微旨略例》的文本重构和翻译;第三编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王弼的语言哲学、本体论和政治哲学。
在这部以解释学为方法论基础的著作中,解释学的理论探讨非但没有如近年来众多以解释学为借口的研究那样走向粗率荒疏,反而成了更自觉地接受文本约束的驱动力。以王弼在解释《老子》时留下的方法论暗示为指南来解释和阐发王弼的《老子注》,成了Wagner的指导性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王弼《老子注》才第一次被真正当做一个注释文本、而非仅仅借用注释的形式来表达注释者自己思想的哲学文本来加以研究。由于Wagner认为通行本王弼《老子注》中的《老子》本文已经为河上公《老子》本叠置、覆盖,重构王弼的《老子本》就成了一个既必要又迫切的课题。这也最终促成了本书第二编的批判性文本的出现。而对王弼《老子》本及注释的翻译,则充分体现了第一编中展示出的王弼的注释技艺。经过结构性转写的译文,根据的是王弼注对《老子》各章的内在结构的把握;而插入大量原来的文本中所没有的成分,则符合王弼尽可能减低文本多义性的诉求。Wagner在这里提供给读者的是我所见过的最大胆同时也是最明确的译文。我们当然可以不赞同他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方式,但在对中国古代文本的现代翻译中,含混多义往往是比错误更致命的缺陷。而Wagner对王弼《老子注》中的哲学思想的阐发,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汉语世界的读者:那种桎梏了我们的哲学想象的哲学理解,已经在何种程度上败坏了我们的哲学品味,并阻塞了通往更具汉语性的哲学视野的道路。
关于本书的翻译,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的地方:
一、 由于Wagner对王弼《老子》本及《老子注》往往有颇为独到的理解(这些理解都包含在本书第二编的译文中),所以在翻译中直接将他所引用的资料译回原文,往往无法准确地把握论述的脉络。但在具体的译介中,如果过多地使用他的译文,则无法兼顾文字的可读性和行文的顺畅性。所以,我在翻译的时候,能够直接引用的地方还是尽可能引用原文。对于那些必须了解Wagner的独到见解的地方,则或是在原文后面附上译文,或是以译注的方式指出参考本书第二编中的相应译文的必要;
二、 由于原书文本重构和翻译部分的注释系统太过繁复,因此,在翻译中,我将所有的注释统一归入脚注,以便翻检。
本书作者Rudolf G. Wagner教授对这一译稿做了通篇校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有了可以推卸责任的借口。我愿意诚恳地接受对译稿的任何指摘和批评。
杨立华2006年6月6日于北京
(1) Rudolf G. Wagner,The Craft of a Chinese Commentator:Wang Bi on the Laozi,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with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3;Language,Ontology,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hina,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