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B 王弼《老子》本通行本与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王弼抄本合于“古本”之处的差异

附录B 王弼《老子》本通行本与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王弼抄本合于“古本”之处的差异

下表中各标注的意义: 

a: 王弼注证明范应元本的读法正确。

b: 其他间接证据证明范应元本的读法正确。

c: 通行本正确

d: 两种读法都不正确

c: 证据不足,无法确定

续 表

(1) 本章最初以“The Wang Bi Recension of the Laozi”发表于Early China 14(1989)。在此我要向编者E. Shaughnessy教授致谢,他通览了本书的手稿,并惠允我将已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用于本书。

(2) 见岛邦男,《老子校正》中的列举。近来有两个河上公的版本发表。参见郑成海,《老子河上公注校理》,以及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3) 陆德明,《经典释文》第25卷。另见傅奕,《道德经古本篇》。

(4)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5) 饶宗颐,“吴建衡二年索写本道德经残卷考证(兼论河上公本源流)”,载《东方研究杂志》2:1(1955):1—71;《老子想尔注校正》;以及“《老子》想尔注续论”,载《福井博士颂寿纪念东洋思想论集》,页1151—1171。关于想尔本成于2世纪末的断代,参见陈世骧,“‘想尔’老子道德经敦煌残卷论证”,《清华中国研究》1:2(1957):41;将其断代为5世纪的考证,参见麦谷邦夫,“‘老子想尔注’について”,Toho gahuho57(1985):75—107。

(6)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释文”,《文物》11(1974),8—20。影印本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

(7) 参见荆州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页3—10简文照片以及页111—122的释文。关于断代,参见该书页1。这一断代基于随葬品与附近的包山2号墓的相似,以及在公元前278年秦攻楚以后楚处于强秦的影响下,因此后期的楚墓会表现出秦的文化影响,而郭店1号墓并无这些影响的迹象的假设。另见王葆玹,“试论郭店楚简各篇的撰作时代及其背景——兼论郭店及包山楚墓的时代问题”,《哲学研究》20(1999):366—90。王反对这一断代,认为在秦攻楚以后,在文化上有更多的对秦的抵抗。他将墓葬断在公元前278—265之间。

(8) 参见岛邦男,《老子校正》,页33。姚鼐,《老子章义》。徐大椿,《道德经注》。

(9) 马叙伦,《老子校诂》,页6。马叙伦认为王弼本的某些错误进入了河上公本。这被认为是河上公本晚于王弼本的证据。如果考虑到马王堆本,这一判断是经不起推敲的。

(10) 参见刘殿爵,Chinese Classics,Tao Te Ching,页155;陈荣捷,The Way of Lao⁃tzu,页162。刘对《老子》的翻译使用的是“王弼”本。Ariane Rump和陈荣捷翻译的Commentary on the“Lao⁃Tzu”by Wang Bi,以及Paul J. Lin的A Translation of Lao Tzu's Tao Te Ching and Wang Bi's Commentary用的也是《老子》“王弼本”。William Boltz将“王弼”本与河上公本合并成一种合刊的“通行本”;参见William Boltz,“The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Hsiang Erh’Lao Tzu in the Light of the Ma⁃Wang⁃Tui Silk Manuscript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45(1982):107;“The Lao Tzu Text That Wang Bi and Ho⁃shang Kung Never Saw”,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48:5(1985):493—501。R. Lynn,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Virtu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Tao⁃te Ching of Laozi,也大体上追随这一文本。

(11) 波多野太郎,《老子王注校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也用的是同一“标准本”。

(12) 我要感谢Terry Kleeman让我注意到这一重要的著者,William Boltz也提到了这本书。

(13) 在后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用的《老子》王弼通行本指在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中所用的广为接受的“王弼本”。这与我将要重构的王弼本是必须严格分开的。

(14) 王弼,《周易注》,《王弼集校释》,页397。

(15) 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另见波多野太郎,《老子王注校正》,A—2,12。

(16) 即,10.6中以“无以”代“无”,16.4中以“凡物”代“夫物”,20.4中以“廓”代“泊/怕”。

(17) 波多野太郎,《老子王注校正》,A—2,12。

(18) 关于各种差异,参见附录B。

(19) 《汉书》,53.2410。

(20) 陆希声,《道德真经传》;谢守灏,《混元圣记》序。

(21) 关于这一标题的记载,参见P. Van der Loon,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页108。彭耜提到杜光庭的资料,参见《道德真经集注杂说》,2.31上。

(22) 岛邦男教授以这样一种方式标点这些句子,以致留下了那些对他自己的分析并不需要的;参见岛邦男,《老子校正》,页27。

(23) 《后汉书》注引用了现已散佚的嵇康“圣贤高士传”中安丘望之的传记。他字仲都,号安丘丈人,为京兆长陵人。少持《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汉成帝想要见他,他拒绝了。作为巫医行于人间。参见《后汉书》,19.703。他有一些弟子,其中有“明经”耿况。耿况在西汉末年,与王莽的侄子一起跟从安丘望之学习《老子》。参见《后汉书》,19.703。陆德明在《老子道德经音义》序中提到了毋丘望之的《老子章句》,此书著录在梁代的书目中,参见《隋书》34.1000。毋丘望之和安丘望之很可能是同一个人。由于至少到晋代还有毋丘氏,而安丘只是地名,所以安丘为毋丘所代。然而,陆德明的叙述中暗示的时代顺序中,这一注释的出现晚于河上公而早于严遵。我没有找到出自这一注释的引文。在《道学传》中有安丘望之的传记,刻传的片断尚存,这一片断出自葛洪《抱朴子》,但在今本《抱朴子》中却并没有这一片断,而是被征引在《太平御览》,卷666.2b7—12。根据这一记述,他非常受汉成帝的推重。并说“《老子章句》有安丘之学”。在皇甫谧《高士传》中有相同的记述。参见S. Bumbacher,The Fragments of the Daoxue Zhuan,片断59和60,页188—190。

(24) 关于寇谦之,参见Richard Mather,“K'ou Ch'ien⁃chih and the Taoist Theocracy at the Northern Wei Court”,页103—122。

(25) 《史记》,63.2141。

(26) 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2.30上;谢守灏,《混元圣记》,3.20上。这两个文本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对第一组抄本的描述的结尾。彭耜以“仇岳传之”结尾。然后另起一句“三家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一字”。前面提到的三种抄本都有相同的字数。谢守灏将此误引为“仇岳传家之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一字”,因此没有给出前面提到的另两种抄本的字数,尽管引论中明确指出傅奕数过这些古本的字数。

(27) 参见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1397,关于“搏”与“豫”;1398,关于“德之容”与“窪”;1401,关于“夷道若纇”;1401,关于“歙歙”;1403,关于“其充”;以及其他几处。在《经典释文》引论中(卷1,页62),陆德明提到他见到的几种《老子》注释,但没有竹简文本。关于陆德明的文本的传承以及在旧的传承基础上修订某些缺失的描述,参见黄焯,《经典释文汇校》。

(28) 夏竦,《古文四声韵》序,页1下。对于这一抄本中出现的字的引涉,频见于《古文四声韵》。夏使用了另一种古本《孝经》,与另一文本一道由私人传承下来。由于没人能读这一古本,它被送给韩愈,韩又转送“好古能解”的归公。

(29) 郭忠恕,《汗简》,页1。

(30) 李零,夏竦《古文四声韵》“跋”,页3。

(31) 同上书,页1下,夏竦写了一种简文本《老子》的传承,但没有证据表明他有项羽妃墓中的《老子》抄本。在《古文四声韵》中,夏用了两种《老子》文本,一种频繁引用的《道德经》,另一种引用得极少的《古老子》。

(32) 参见L. Wagner,“Art As an Instrument for Political Legitimation during the Tang:The Small Script and the Legitimation Seal”,Oriens Extremus 40(1997):2;对于《老子》抄本的传承,见页175—180。

(33) 夏竦,《古文四声韵》序,页1上—下。

(34) 陆德明,《经典释文》,1.64。陆德明的列举的年代序列中,这一注释在严遵之前,河上公之后。

(35) 《诗经》,20.2436。

(36) 《隋书》,34.1000。

(37) 《隋书》,34.1000。

(38) 严遵,《道德真经指归》。它的现代版及白话译文,见王德有,《老子指归全译》。

(39) 岛邦男,《老子校正》,页51。

(40) 刘大彬,《茅山志》,9.1上。

(41) 岛邦男,《老子校正》,页33。

(42) 同上书,页117。

(43) 同上书,页109。

(44) 饶宗颐,“吴建衡二年”,页13。

(45) 这一引文似乎早已由李翘发现,见《老子古注》。在E. Erkes,Ho⁃shang⁃kung's Commentary on the Lao⁃tse,页9,以及A. Seidel,La Divinisation du Lao Tseu dans le Taoisme des Han,页32,都提到过这一引文。然而,洪业在“A Bibliographical Controversy at the T'ang Court”中已经指出,这一引文是间接的,而非逐字引文。

(46) 《六臣注文选》,3:79下。另见Seidel,La Divinisation,页32。

(47) 《六臣注文选》,3:66下,67上,70下。

(48) 《老子甲本、乙本、傅奕本对照表》,载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页65—94。

(49)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50) 参见拙文“‘书不尽言’:先秦时期对于文字之不可靠的批评与出土文字中所见的对文字之作用的态度”,发表于Chugoku shuto shiryo gakkai,Tokyo,1999年3月。

(51) 59.2是个例外,而65.4和67.2在其他方面不同。

(52) 裴,《崇有论》,《晋书》,35.1046。

(53) 《文子要诠》,页178,依据的是《通玄真经注》,10:2下。《文子逐字索引》给出的文本是“则可以寄天下……乃可以托天下”,依据的是《通玄真经缵义》,10:3上。

(54) 事实上,这一注释部分的两个主要的古本资料并不一致。《集注本》作“自今及古”,《永乐大典本》作“自古及今”。

(55) 关于这一章的版本,参见我的注释。

(56) 《老子》23.1注引及第35章;57.1注引及第48章;28.5注引及第40章。

(57) 例如,《老子》上篇的28.5注引用了《老子》下篇的第40章。

(58)  Robert G. Henricks,“A Note on the Question of Chapter Divisions in the Ma⁃Wang⁃Tui Manuscripts of the Lao⁃tzu”,页49—51;另见“Examining the Ma⁃Wang⁃Tui Silk Texts of the Lao⁃Tzu,with Special Note of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Wang Bi Text”,页166—198,及页501—524。

(59) 谢守灏,《混元圣记》,3.18下。

(60) 参见本书第一编。

(61) 参见《老子微旨略例》2.32。

(62) 晁说之,《鄜畤记》。引自《老子道德经》《四库全书》版附录,卷1055,页184下。

(63) 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