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被归入孔子名下的文本的地位

《老子》与被归入孔子名下的文本的地位

如果上面对孔老关系的估价是认真持重的,那么这一点在王弼对他们各自的文本的处理中就一定很明显。可以预见,那些被归给孔子的陈述将被看作比老子本人的拥有更高的权威。在《老子注》中,大量假想的、但仍可辩识的引自其他文献以及明确提及其他文献的文本出自《周易》,确切地说,在总共涉及6种不同文献的21处引文中,出自《周易》的有11处。这11处引文中有8处出自《周易》的哲学部分即《系辞》,两处出自《文言》。所有这些文本都被归入“子” 的名下,而“子” 在王弼的时代被普遍地等同为孔子。 (75) 这是与王弼的引文中对出自《论语》和《孝经》中的孔子的话的强调相一致的。剩下的1处引自《复》卦的彖辞和象辞,在王弼的《周易注》中,它被阐释为其政治哲学的核心部分。彖和象又一次被假定为孔子本人早已插入的。这些文本被作为与《老子》的思考一致的自明的真理来引证。根据王弼本,《老子》第五章开首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于其中的第二句话,王弼注曰: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与]狗也。

出自《周易·乾卦》的《文言》部分的这一表述——“与天地合其德” ,是关于“大人” 的。王弼依照了《文言》本身,将“大人” 等同为“圣人” 。《老子》没有解释为什么圣人会做与天地所做的同样的事情。王弼再一次通过引文的插入来代替具体的解释。这样一来,《周易》中孔子的话的引入,就不仅是对于王弼的注及其隐含的读者而言作为无可置疑的真理的可靠来源,而且对于《老子》本身也是如此。在王弼的解读中,只有在《文言》的话的基础上,《老子》的话才是有意义的。这样一来,我们将不得不检验这一假设: 作为圣人的孔子与作为贤人的老子之间的关系,在那些被信奉为出自孔子的话与《老子》的话之间的关系中得到了反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老子》第47章有这样的名言: 

 不出户,以知天下;  不窥牖,以知天道。

王弼注曰: 

事有宗    而    物有主。

     [正如孔子在《系辞》中所说:“天下

     何思何虑”]

途虽殊而其归同也;  虑虽百而其致一也。 (76)

以“虽” 开头的两个句子几乎是《系辞》中“子曰” 的一句话的逐字重复。同样,这句话不是在提出理由,而是作为一种权威而被援引。《老子》的话只是在孔子的话的真理基础上才是真实和有意义的: 只有一条唯一的哲学道路,因此所有的思想都不得不趋向于它。结果,毫无疑问,人们思考的“事” 或“物”都将必然归结于它们的“宗” 和“主” 。

在他对《老子》第49章第四、五两句的注释中,圣人通过自身的没有特征建立起社会秩序,以便“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圣人)皆孩之” ;在这里,王弼从《系辞》引入了一段长的引文。它指出天地设立了万物的位置,而圣人通过使每一物都得到它恰当的位置而充极它们的所能。《老子》的话好像还是建立在《系辞》的话的基础之上,根据它,《老子》的话的确变得富有意味。在对《老子》70.4的注释中,《系辞》的引文又一次暗示只有在《系辞》的限定的基础上《老子》的话才是有意义的。

《老子》73.8的王弼注(其中提到圣人“坦然而善谋”) ,引用了《系辞》中的两句话和《老子》其他章节的一句话。很显然,这些共同构成了《老子》的这一论断的潜在基础;因为在援引这一论据以后,注文总结道:“故[老子]曰‘坦然而善谋’ 也。”

在另一个场合,王弼用“故曰” 进一步引入《周易》,而没有提及在何处可以这样说。通常他会在注文的结尾使用这一表达;在解释了基本的论断以后,然后以“故曰” 来总结。然而,在这个地方,“故曰” 后面跟着的文本不是出自《老子》,而是出自《周易》。 (77) 在一个更明显的例子里,他将《老子》的文本本身视为对《系辞》的直接参照。 (78)

在这些引文的基础上,我们得出结论: 在王弼看来,《老子》和《周易》,特别是被归入孔子名下的哲学部分,在哲学上是完全相容的。

对这种观点而言,《老子》的许多哲学论述依赖于孔子在《周易》中建立起来的前提,并且只有依靠这一背景才是可理解的。

这样一来,《周易》或被提及的部分就可以有相对于《老子》的哲学的优先性,这反映出作为圣人的孔子与老子之间细微但却意义重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