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本的结构性矛盾:谈玄

孔子文本的结构性矛盾:谈玄

王弼为之撰写注释和结构分析的那些文本(《论语》、《老子》和《周易》)都不断地明确论述对道或圣人的认识以及借以命名的语言的缺陷。

尽管有对其主题的不可捉摸性的洞见,这些文本仍在尝试和努力中展开。孔子是不可界定或“命名”的,但《论语》却是一部有关他的著作。《老子》声称无论是道还是圣人都是无法界定的,但又不断地谈论它们。在上引《系辞》的段落中,《周易》被描述为通过包含在卦象关系中最精心结构的沉默命题来规避语言在表达圣人之意上的缺陷的尝试。

每一孔子文本(王弼将三者都读作孔子文本)分别关注一个特定的存在者领域或特定结构,借以洞察它们共同的玄默对象。正如在本书第一编讨论“经典的系统”的章节中详细分析过的那样,在王弼以及许多他的同代者的解读中,整个经典系统都是这样的。 (110) 《尚书》和《春秋》以文献和历史为材料;《诗经》以抒情诗为材料;《周易》在卦象中构造它的语言;《论语》和《老子》讨论圣人及其体现的原则。王弼分析的文本都有由独立的短小章节构成这样的结构特征,这一结构被王弼读作对线性系统话语的局限性的共同洞见的反应。

由于假定了道与圣人的玄奥和不可捉摸,对它们进行讨论的实质意义就有待质疑了。是什么刺激迫使哲学家关注它们呢?在赞叹尧之广大“民无能名焉”之后,孔子在《论语·泰伯》中继续说道:“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这里并置在一起的尧的民无能名与巍巍之成功之间,可能有更深的哲学关联。显然,尧有创立社会秩序的功绩,因此,弄清楚他如何达到这样的成功就既迫切同时也非常困难了。同样,玄奥的道被假设为基础——万物之“宗”。在混乱的时代里理解圣人和道的重要性、迫切性,就与横亘在这一理解之途中的困难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