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国际背景
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面临着产业机构调整的挑战与机遇,尤其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出路,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求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新一轮世界范围的贸易投资格局。
美国经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2009年底,美国政府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随后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和2012年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试图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支持和鼓励制造业重返美国,通过大力发展美国制造业和扩大出口,减小贸易逆差,以重振美国工业,进而保证经济稳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013年,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MNMI)”计划,意图提高美国在全球的制造业竞争力。[2]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旨在全面振兴国家制造业,增加制造业产出和出口比重,扩大就业量,提升硬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世界“经济重心”的重新回归,进一步巩固其在经济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2010年,欧盟国家在《欧盟2020战略》中提出恢复工业的应有地位,将工业与服务业共同打造为欧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为实现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欧盟经济复苏计划》多次提出实施“绿色伙伴行动”“未来工厂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欧洲绿色汽车行动”等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计划,并宣布将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重点发展绿色经济。排放权交易、能源税收取、绿色政府采购等方式,也是欧盟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手段,力求实现制造业产品和制造过程的“低碳化”。[3]
2008年,英国政府发布《制造业:新挑战,新机遇》发展战略报告;2009年再次公布了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出大力发展制造业,占据全球高端制造产业价值链、夺取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的战略构想;2010年发布《向增长前进》发展战略,提出让老牌的英国制造业恢复活力对英国十分重要,制造业在经济复苏中起到发动机作用;2011年,英国政府发布了《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对英国制造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重振国家制造业的五大策略,并配套了对应的七大行动计划。[4]
2013年4月,德国推出了“工业4.0实施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建议”提出通过打造智能工厂,将生产系统、生产设备、管理系统全部通过智能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前所未有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制造业运行模式。
201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应对日元升值综合经济策略》,以重点根据日本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应对日元升值和产业空洞化等问题,提高日本工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力。2013年,日本政府提出“产业投资成果”的计划,执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以带动民间投资,重振日本制造业。
从美、英、德、日等国发布的各种计划、战略可知,制造业已经再次成为发达国家国际角力的重要领域,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酝酿,随时可能爆发更大的变革,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形势。